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淺析

江炎駿[1]

內容提要: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做出了頂層設計,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做出了重大創新,為處于困境中的世界經濟提供了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新常態 新發展理念 中國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際貿易總體依然低迷,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艱巨任務,同時黨中央做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面對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需要黨在經濟發展理論方面做出重大創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做出重大判斷,提出了對未來發展謀篇布局的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提供了行動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任務、發展路徑和發展目標。其中,發展任務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進行了繼承發展,將美麗中國、生態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發展的主要路徑;確立“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將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由21世紀中葉提前了15年,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偉大目標。

一 長期觀視角下發展階段新研判

經濟新常態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大歷史觀,是理解中國經濟走向的鑰匙。認識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需要有較長的歷史跨度,這是有別于以往的經濟現象。

(一)經濟新常態的提出

從經濟史考察,高速度增長是工業化時期才有的經濟現象,尤其是工業化超長期經濟體具有的共性特征,但這種高速度增長是階段性的,短期高速增長后進入長期緩慢增長態勢是經濟周期的規律。新常態是與舊常態相對應的。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2007年的20年間,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并伴隨著低通貨膨脹、低失業,進入第三輪的全球化繁榮期,被經濟學家稱為“大穩定”(great moderation)。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并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進入衰退期,而且沒有轉入預期中的經濟復蘇之路。2010年,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CEO埃里安在《駕馭工業化國家的新常態》一文中,用新常態概念來闡述世界經濟新的長期態勢。[2]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也影響著中國經濟。隨著全球經濟進入減速的新常態,中國經濟同樣經歷著增速換擋的陣痛。2012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出了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判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理性認知;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新常態的重大論斷,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即,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經濟新常態與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新趨勢有相同之處,即都經歷著經濟增速的換擋,持續三十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也開始減速。然而,與世界經濟新常態不同,中國經濟新常態并不是經濟衰退,而是增速放緩至個位數,6%~7%的經濟增速在經濟史范疇中仍屬于較高速度行列;中國經濟新常態不僅表現在增速換擋上,還表現在發展動力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中國經濟由此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三)新常態與中國經濟政策取向

經濟新常態成為科學理解中國經濟走向的鑰匙。一方面,在經歷三十多年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總量發生質的躍升之后,增速下降而經濟增量依然巨大,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已創造了世界奇跡,高速增長后的經濟平滑增長將構成新的穩態,各級政府需要適應這個已然成為現實的新常態。另一方面,在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穩固后,中國經濟發展更重要的任務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中國經濟結構、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不可否認,增速換擋已是現實,而經濟效益和質量提升則仍處于艱難的進行時,當然,經濟結構調整也成為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戰略機遇。

經濟新常態將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導向。由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與傳統高速增長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利益機制將會發生重大變化,以“生產導向”“親商”為核心的體制機制將向“分配導向”“親民”轉變,產業政策將由選擇性向普惠性轉變。經濟新常態下,對地方干部以GDP為主的考核機制將向經濟與民生、生態等多元考核轉變,從經濟績效向人民獲得感轉變,政策制定的依據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為標準和依據。

二 經濟發展規律新認識

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體內容,是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理念創新,是對經濟發展規律新的科學認識。

(一)新發展理念的形成背景

新發展理念的提出與經濟新常態密不可分。2015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度增長,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成本急劇攀升,以要素驅動的比較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中國經濟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瓶頸。考察世界經濟演進規律,在傳統要素驅動乏力情況下,如果成功轉型至科技創新引領的新道路,則經濟體將穩步達至發達狀態;如果要素驅動模式難以轉型至創新驅動模式,經濟體將受到資源詛咒而陷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必須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不平衡發展戰略讓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但收入差距過大成為重要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社會治理、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等領域發展顯著落后于高速行進的經濟領域,貧富不均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發展的協調性亟待增強。雖然中國經濟極力避免走上“邊發展、邊污染”的老路,但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仍然讓生態環境難以負荷,發展的持續性需要提升。中國不斷擴張的國際市場正受到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抵制,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必須雙向互動,服務業開放同樣刻不容緩,負面清單管理的新開放模式也要加速推進。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反貧困事業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進程,發展成果共享成為社會共識。

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有效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各種挑戰,推動發展動力的轉換,化解發展不平衡問題,增強發展的持續性,走上內外聯動的新道路,解決公平正義問題,使中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順利轉化。

(二)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

面對經濟新常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3]。新發展理念的五個方面有各自強調的內容和方向,但五個方向的新理念相互關聯,成為推動發展的系統性指導思想。

新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新發展理念是總結人類發展規律的新發展理論,有利于推動當今世界發展從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

(三)新發展理念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新發展理念以增加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落腳點,體現了人民主體性思想,是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基本原則,而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也正是新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

新發展理念展現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時代內涵。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生命力在于和不斷發展的經濟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必須能夠指導中國經濟的發展。新發展理念汲取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是全世界范圍內科學先進的發展思想,將指導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新發展理念體現了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三 新時代下中國發展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發展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既有重大的理論突破,也有重大的實踐價值,推動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依靠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拉動模式,中國經濟取得高速增長,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三駕馬車”增長乏力,傳統要素缺乏驅動力,“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4]。破解中國發展困局需要突破西方經濟學的桎梏,擺脫凱恩斯主義有效刺激經濟的傳統老路。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立足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提出了從供給層面化解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改革方案,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改革的根本目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明確,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6]

(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經濟新常態下,傳統要素驅動力減弱,創新成為引領經濟新常態最強勁的動力之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經濟發展戰略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習近平提出,“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7]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并重,政府作用和市場主體都是關鍵,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都需強調。習近平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8],制度創新是激發創新潛力的保障,“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9]

(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既是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趕超、先行地區結構升級的需要,也是拓展發展空間、增強中國經濟發展后勁的需要。根據“雁”型發展模式和近年產業轉移的實際情況,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和高速發展,低端制造環節將逐步轉移至東南亞、非洲等要素價格更加低廉的地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中西部地區可以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中西部的經濟崛起為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拓展空間。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包括地區間的協調發展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等特定地區的加快發展。習近平指出,“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力布局優化,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構建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開發格局,不斷縮小地區發展差距”[10]

(四)“一帶一路”倡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推動沿線各國與中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是互利共贏之路。習近平提出,“中國將繼續全面對外開放,推進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推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各國在發展機遇上的共創共享”[11]

“一帶一路”倡議的資源配置機制主要是市場,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投資;搭建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機制和平臺,發揮好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獨特優勢,有賴于政府作用的更好發揮。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參與,同時發揮好政府作用”[12]

(五)脫貧攻堅工程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脫貧攻堅工程事關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脫貧攻堅工程因人因地實策,發動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習近平指出,“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13]。脫貧攻堅工程創新脫貧機制,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和脫貧工作責任制,“通過采取過硬的、管用的舉措,今后每年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是可以完成的”[14]

四 結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發展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具有鮮明的實踐主線。破解時代難題和維護、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導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將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行穩致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中國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脫貧攻堅工程等新的發展實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下,中國經濟將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重新展現出勃勃生機,發展中積累的矛盾逐步化解,發展新動能不斷涌現,也將為面臨紛繁復雜發展矛盾困擾的世界經濟提供來自中國的解決方案。


[1] 江炎駿,中共東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企業管理學專業,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生態文明。

[2] El-Eian,M.A.Navitating the New Normal in Industrial Countrie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Retrieved Oct.18,2012:2-10.

[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15,第7~80頁。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43~331頁。

[5] 《習近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落實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人民日報》2015年11月11日。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43~331頁。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201頁。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43~331頁。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43~331頁。

[10]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15,第7~80頁。

[1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201頁。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43~331頁。

[1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15,第7~80頁。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243~33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永年县| 霞浦县| 高碑店市| 乐昌市| 昭平县| 都江堰市| 武功县| 敦化市| 长岭县| 无极县| 梁河县| 定陶县| 客服| 四会市| 蛟河市| 轮台县| 金川县| 安阳市| 黄骅市| 万安县| 云林县| 新化县| 娱乐| 清原| 莱阳市| 丁青县| 正镶白旗| 河池市| 东乡| 宁远县| 乌鲁木齐县| 大足县| 肃宁县| 瓦房店市| 新乡县| 吉首市| 卫辉市| 新化县| 涞水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