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交通史稿
- 王子今
- 1680字
- 2022-04-11 17:53:29
三 秦漢交通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中的地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權——秦王朝。此后440年間,除秦漢之際和兩漢之際出現短暫的分裂局面而外,始終維持著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的統治。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特別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階級關系發生深刻變化,新的生產關系得以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實現思想文化的真正統一,也始于秦漢時期。中國專制主義制度的基本特點,也在秦漢時期表現出來。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看,秦漢時期主要社會經濟部門農業的發展,完成了重要的飛躍。人們常常注意到,漢代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甚至直到近世仍沒有根本的變化。
交通事業在秦漢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專制主義政權始終將發展交通作為主要行政內容之一。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備的交通運輸系統,成為秦漢王朝存在與發展的強大支柱,為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統一發揮出積極的作用。秦漢交通的主要形式為以后兩千年交通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考察秦漢時期交通發展的狀況,我們看到,在這一時期,溝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經濟區的交通網已經基本形成;舟車等運輸工具的制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路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出現了新的形式,運輸動力也得到空前規模的開發;交通運輸的組織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連通域外的主要交通線已經初步開通;在當時堪稱世界先進的交通條件下,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創造的統一的文化——漢文化已經初步形成。
呈示這樣一部以秦漢時期的交通發展作為研究對象的成果,筆者除了希望以新的視角更全面地、更真切地描繪秦漢社會文化風貌而外,還試圖仿效生物學研究中“切片”以供顯微和超顯微觀察的技術步驟,通過對秦漢這一歷史階段交通狀況的考察和研究,增進對整個中國古代交通史之特點與規律的認識。
[1] 《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
[2]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3] 《列子·湯問》:“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4]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某一個地方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一切純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蠻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戰爭,都足以使一個具有發達生產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國家處于—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的境地。在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發達的生產力,即使在通商相當廣泛的情況下,也難免遭到徹底的毀滅。關于這一點,腓尼基人的例子就可以說明。由于腓尼基民族被排擠于商業之外,由于亞歷山大的征服以及繼之而來的衰落,腓尼基人的大部分發明長期失傳了。另外一個例子是中世紀的玻璃繪畫術的遭遇。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質,并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的時候,保存住已創造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61~62頁。
[5]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24頁。
[6]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56頁。
[7] 鮑爾格蒂(R.Von der Borght):《交通論》(Das Ver kehrswesen)。轉引自余松筠編著《交通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36,第3~4頁。
[8] (明)歸有光:《震川集》卷八;(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中《上總制書》
[9] 余松筠編著《交通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36,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