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一 交通史與人類文明的總進程

早在人類歷史的初年,遠古先民們在艱難的環境中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往往不得不輾轉遷徙,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在開始經營農耕養殖之后,依然“披山通道,未嘗寧居”。[1]早期交通的發展,是人類距今最久遠的富于開創意義的成就之一。最原始的道路和航線,形成人類文明在這個星球上留下的最初的印跡。中國遠古傳說中著名的夸父追日[2]、愚公移山[3]等故事,即借助神話方式,使得人類早期開拓交通事業的英雄業績保持著經久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在漫長的數以萬年計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交通的進步總是同人口和需求的增長,同生產力的發展,同文化的演進呈同步的趨勢。

在探索史前文化的面貌時可以發現,時代愈古遠,則不同生活情境下人群相互間的文化差異愈明顯,甚至相距不遠的人類居住遺址的同時代的出土物也表現出鮮明的各自相異的特點。經過長期的交往與溝通,才逐漸顯現越來越突出的文化共同性,于是導致具有共同文化特點的部落、部族、部族聯盟乃至民族的形成。

交通系統的完備程度決定古代國家的領土規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統是統一國家形成與存在的首要條件。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以交通發達程度為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的進步,通過交通條件可以成千成萬倍地擴大影響,收取效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相反,在相互隔絕的情況下,每一種發明往往“必須重新開始”,歷史上甚至多有相當發達的生產力和一度極燦爛的文明由于與其他地區交通阻斷以致終于衰落毀滅的事例。[4]從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來看,交通網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決定了文化圈的范圍和規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節奏有重要的影響。

人類不斷深化對自身歷史的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重視“生產”對于歷史進步的意義。他們同時又突出強調“交往”的作用,認為:“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他們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5]在論說“生產力”和“交往”對于“全部文明的歷史”的意義時,他們甚至曾經取用“交往和生產力”的表述方式。[6]“交往”置于“生產力”之前。此說“交往”,實與“交通”近義。有交通理論研究者說,“交通這個術語,從最廣義的解釋說來,是指人類互相間關系的全部而言”[7]。所謂“人類互相間關系的全部”,可以理解為“交往”。中國古代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通其交往”(《尉繚子》卷三《分塞令》)、“通交往”[8]的說法。

交通發展在歷史進程中的突出作用,使得交通史逐漸成為學人矚目的研究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青神县| 九寨沟县| 大英县| 泸水县| 射洪县| 九江市| 潮州市| 枞阳县| 辽宁省| 靖西县| 丹凤县| 光山县| 肃宁县| 昂仁县| 肥西县| 五家渠市| 象山县| 孟村| 旅游| 沧州市| 竹溪县| 靖远县| 德江县| 彩票| 兴业县| 吐鲁番市| 墨玉县| 黑水县| 东方市| 石阡县| 东阳市| 嘉兴市| 彭州市| 徐闻县| 军事| 土默特右旗| 洛隆县| 崇州市| 新源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