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結構與內容

本書論述的重心是鴉片戰爭至20世紀20年代生活世界及關聯領域的變遷,由于社會生活有較強的延續性,因此有些專題涉及的時間段有所延展,如有的向前追溯到清中葉,有的向后延伸到30年代,但主體內容集中于晚清民初時期。

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差別較大,晚清至民初橫跨數十年,社會生活狀況及其變動也極不平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首先從東南沿海地區打開進入中國的通道,這一地區就成為中西接觸與碰撞的前沿,也成為中國社會變動的前沿,對其他地區的變動起著先導和標志性作用。因此本書以這一地區作為主要考察范圍,并以集中反映這些變動的城市與附近鄉村作為重點,以凸顯社會生活變動的趨向性與先導性。本書涉及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等地域,以及上海、福州、天津、北京、武漢、蘇州等城市,一些論題還涉及更廣范圍,力求具有廣泛性。雖然各專題內容多為具體的個案研究,但力求既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注意揭示其反映時代趨向的普遍價值,以收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

本書除導言和結語外,正文分為四章,分別從城鄉生活環境、消費生活、城市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通過專題和個案研究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各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導言,簡要陳述本書的主旨與方法、學術史回顧、問題與思路、結構與內容,使讀者了解本書的主要內容及主旨意義。

第一章,考察晚清西方沖擊下沿海城鄉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動,以交代這一時期社會生活變遷的背景。中國社會近代變動起始于鴉片戰爭開口通商,西方勢力首先從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外來沖擊與內部回應交相激蕩,引起一系列社會變動,民眾的生活環境發生巨變。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艦隊開到東南沿海,直取浙東的舟山島并圖謀久據,在清軍敗退、英軍占領之下,舟山民眾以自己的方式保衛家園,驅逐侵略者,顯示了基層民間社會的內在力量。福州開埠,西方傳教士闖入居民生活空間,沖擊既有社會秩序,引起當地社會和官民的騷動,預示著外來勢力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強勢介入。西方勢力進入沿海城鄉地區,揭開了中國社會變動的序幕,也給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帶來深遠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殖民掠奪,使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遭到破壞,農村經濟凋敝,民眾生活益加困苦。清朝統治集團在危機之下卻不思變革,因循腐敗,導致社會愈益貧弱衰壞。特別是一些地方遭遇災荒,民眾生活陷于絕境,清廷沿襲陳舊的救災體制,難以對災民實行有效救助,只是到清末新政時期,引入并創新近代救災體制,才使政府救助災民的效能得到提升。制度的改革顯示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僅對受災民眾的生活,也對社會大眾生活環境的改善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章,考察開口通商后洋貨的輸入與流行,帶來消費生活的變化及新風習,探索這些生活風習的變化對民眾觀念的影響。沿海通商城市商貿發展,鄉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們的生活環境及生活資源發生變化,生活方式和謀生方式也隨之變化,出現一些新的社會風習。洋貨流行、從商之風的出現,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改變,隨之社會行為和價值觀念也開始改變。重商觀念、平等觀念,以及將金錢凌駕于等級特權、親緣和地緣關系之上的近代性觀念,最早都是在這些民眾的生活變化中萌生并形成的。從沿海地區開始出現的“洋貨流行”之風,是通商后發展最為迅猛、擴展最為廣泛的一種生活新風,這種新生活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方式,改變著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和觀念,甚至改變著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以及對自身權利和價值觀念的認知。洋貨不只是商品,還是承載一定意義內涵的文化符號,人們對于洋貨從“奇技淫巧”的鄙視與敵視,到“利源”與“利權”的覺醒,市場認識及提出“商戰”觀念,直至抵制外貨、提倡國貨所蘊含的民族利權與國民權利的覺悟,這就是生活給人們的思想啟蒙。

第三章,對上海等通商城市生活環境與市民生活及觀念變化進行考察。沿海通商城市,是西方事物進入中國的門戶,是洋貨貿易集散地和中外人口聚集地,是中西文明最先接觸交匯之地,也是社會生活變動最早最烈之地。其中上海作為第一通商巨埠,也是城市社會生活變動的典型。主要表現在經濟生活的商業化、社會生活的城市化、文化生活的開放化;出現了一些與正統倫理觀念明顯相悖的社會風尚。如職業選擇上的群趨從商之風,消費方式上的奢華之風,人際交往中的“欺詐奸偽”之風等,這些社會風尚反映民間生活倫理的變動。通過考察晚清上海社會生活由于商業化和城市化而引起的公私領域、公私關系及人們公私觀念的變化,指出幾個明顯的趨向。個人和小家庭的經濟和社會獨立性增強,個人權利意識開始有朦朧的覺醒,萌生公私利益兼顧兩利的新觀念,反映了傳統“崇公抑私”觀念朝近代肯定“私”及“公私兩利”觀念轉變的趨向。開口通商后,最先從通商城市開始市民日常化、大眾化的“公共休閑”興起,并以夜生活興旺、星期休息制度及作息定時習慣為主要標志,形成了相應的市民參與公共活動的“公共時間”。直至清末民初,這種市民大眾化的“公共休閑”和“公共時間”也擴展到了全國大中城市,成為引導市民休閑消費的主導趨向,是市民生活城市化、社會化、公共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結果,并形成公共領域的社會效應。

第四章,考察婦女生活與婚姻家庭變化及由此引起的觀念與制度演變。一些通商城市里率先出現單身化和小家庭化,及婦女走上社會謀生的生活方式變動,是家庭倫理觀念近代轉型的啟動條件,而男耕女織勞動分工、夫婦對等的傳統民間生活倫理是中國近代家庭倫理衍生的內在源流,由此演化萌生了男女并立、夫婦為友的近代家庭倫理觀念。通過分析1873年上海租界發生的“楊月樓案”引起《申報》上展開的一場輿論戰,考察生活變動對傳統“良賤不婚”禮俗的沖擊,等級身份觀念、鄉黨宗族觀念、法律觀念的變化,揭示了社會平等觀念、家庭獨立觀念及依律執法觀念等近代趨向的社會倫理觀念的衍生軌跡。清中葉蘇州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反映了傳統時代小家庭文化與家族宗法制度的沖突及造成的悲劇。而五四文化人跨越時空對此書的解讀,則有不同理路。俞平伯、林語堂、潘光旦分別代表了當時流行的啟蒙主義、西方主義和科學主義三條認識取徑,他們的不同解讀,反映了這一民間傳統在不同的現代家庭觀念建構中具有不同意義,并蘊含著傳統在現代觀念中的延續與變異。傳統禮法以家庭為本位且在男性壟斷財產制度下,婦女沒有財產權,自清末修訂法律后,開始向個人為本位財產制度及婦女享有財產權方向演變。在清末民初的短短20余年間,經過了四次修律,直至五四運動女權運動勃興,男女平等成為社會主導理念,才最終修訂頒行了真正實現男女平等財產權的法律。

結語部分,對全書研究得出的認識和結論做出概括。


[1]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人民出版社,2007。

[3]李長莉、閔杰、羅檢秋、左玉河、馬勇:《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1840~194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郭立珍:《中國近代洋貨進口與消費轉型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5]王敏:《近代洋貨進口與中國社會變遷》,文化發展出版社,2016。

[6]嚴昌洪:《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湖南出版社,1991;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李少兵:《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8]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9]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010年修訂再版,書名改為《晚清上海:風尚與觀念的變遷》)。

[11]熊月之:《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12]馬學強、張秀莉:《出入于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社會生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13]王敏、魏兵兵、江文君:《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間:1843~1949》,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4]瞿駿:《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15]楊朕宇:《〈新聞報〉廣告與近代上海休閑生活:1927~1937》,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16]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白凱(Kathryn Bernhardt):《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劉昶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18]程歗:《晚清鄉土意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19]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0]周曉虹:《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三聯書店,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涪陵区| 东安县| 华安县| 镇雄县| 吴江市| 蕉岭县| 仁布县| 星座| 鄢陵县| 玉溪市| 永清县| 米林县| 丹东市| 长乐市| 东平县| 营山县| 巴塘县| 临邑县| 怀远县| 甘肃省| 曲麻莱县| 平湖市| 马龙县| 三河市| 辽源市| 德安县| 凉山| 蒲江县| 抚远县| 靖远县| 浦北县| 阿克陶县| 尤溪县| 五河县| 年辖:市辖区| 遂昌县| 上饶市| 凯里市| 邵武市|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