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歷史:近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
- 李長莉
- 3980字
- 2022-04-11 17:40:36
二 生活史論述的回顧
在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主線的“宏大敘事”歷史記述中,社會生活通常因被認為無足輕重而受忽略。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史復興以后的一個長時期里,研究者雖然將重心轉向民眾與社會,但關注的焦點在于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社會階層等方面,社會生活也被認為意義微小而少有人留意。雖然也有關于社會風俗、婚姻家庭等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研究,但其重心往往在于社會變動,而少有從社會生活角度進行研究者。只是到了20世紀末及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史研究領域的擴展和深入,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而由社會生活引發問題的增多,一些研究者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領域,陸續做出一些研究成果,近年來更成為日益熱門的研究領域。
本書涉及的晚清民初社會變動與民眾生活的關系,主要考察消費生活、城市生活、婚姻家庭生活與觀念制度變遷等方面的內容。在這些方面學界已經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既有綜合性研究,也有專題研究成果。
關于近代生活的綜合性研究,筆者曾出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1]一書,對晚清至民國初期社會生態變動過程中,中國人的生活空間、生活日用、交通通信、服飾習俗、休閑娛樂、文化生活等諸方面的演變做了考察,以揭示社會生態與生活方式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生活方式變化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效應,給廣大民眾的生活和觀念帶來的影響等。該書是對這一時期生活方式諸方面變遷的總體性、概括性、粗線條的梳理,是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基礎性研究,在各個專題方面還缺乏深入剖析與探究,因此一些問題有待深入發掘。關于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則有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2]一書,對20世紀百年間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會風俗、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變遷做了概括性記述,其中前半段的民國時期屬于近代史的后半期,這種時代的交錯開辟了一個認識社會生活變遷的新角度,但畢竟不是對中國社會生活近代變遷過程的完整梳理,同時由于概括性較強而缺乏對涉及問題的深入分析。2015年出版的筆者參與撰寫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1840~1949)》[3]一書,是第一部中國近代社會生活通史著作,比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1840~1949年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歷史過程及全景畫面,梳理了伴隨各個時期社會的變動,以城市為主導、居于社會生活變動前沿的廣大民眾,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社會交往及風俗習尚、休閑娛樂等文化生活諸方面發生的變化,揭示了中國民眾的生活由城鄉一體的傳統農業生活方式,轉變為以城市為主導、城鄉二元化的近代城市化及商業化生活方式。這些綜合研究勾勒了中國近代百余年社會生活變遷的整體脈絡,奠定了中國近代生活史的基礎,為各專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參照。
除了綜合性研究之外,與本書相關的一些專題,如城市生活、消費生活、女性及婚姻家庭生活等,都有一些比較集中深入的研究成果。
近代洋貨輸入與消費生活變遷是近年來開始受到關注的新課題。研究成果有郭立珍的《中國近代洋貨進口與消費轉型研究》[4]一書,對于1840年至1937年近百年間各時期洋貨進口狀況及中國民眾消費模式的轉型做了系統梳理,并對由此形成的民眾消費模式的特征做了分析,揭示了這種轉型在地域和社會群體上存在的明顯不平衡。該書主要從社會經濟史角度,考察了洋貨進口、市場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消費與觀念和社會運動等方面的關系。王敏《近代洋貨進口與中國社會變遷》[5]一書,從宏觀角度論述了伴隨洋貨進口及中國人逐漸接受洋貨,中國民族工業實際上也在逐步發展的歷程;指出洋貨在摧毀中國傳統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洋貨消費引發了國人關于現代化的訴求,從消費觀念的現代變遷開始,逐漸波及中國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該書指出的這種宏觀趨勢,尚需進一步做具體深入的拓展。
與消費生活、社會風氣相關的還有近代社會風俗研究,這是較早受到關注的領域,成果也比較多。嚴昌洪在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和《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二書,[6]綜合論述了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特別是受西方文明影響及社會變遷所引起的社會風俗變遷的主要階段及其特征。但二書都是通史性的宏觀著作,因而多為概括性論述,缺乏專題性深入研究。李少兵的《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7],對民國時期出現的仿效西式風俗的現象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此書限于民國時期,偏重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的風俗。孫燕京的《晚清社會風尚研究》[8],對清嘉道以后至清末社會風尚的演變、地域差異、社會群體差異及社會風尚的影響和基本特征進行了考察分析。該書對晚清時期社會風尚變化的基本輪廓做了勾畫,特別從地域、群體兩個角度透視社會風尚變化的差異性,并從社會心理、文化生活、政治變革等方面研究風尚變化的影響及特點,提出了不少新穎見解,但也屬于概括性研究,缺乏個案細致的深入剖析,也沒有對社會風尚與思想觀念變革的關系做專門討論。
關于通商城市生活史的研究成果比較多,最為集中的當數上海生活史研究,已經形成系列,領域相當廣,研究也比較深入。較早的研究如忻平的《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9]一書,對1927~1937年上海人社會人格、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等方面的演變做了勾勒和論述。還有筆者的《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10]一書,以上海社會生活出現的新風尚為線索,以民眾生活方式與倫理觀念變遷的互動關系為主線,通過大量當時報刊所報道的生動事例,以及各類人物有感而發的評論和爭議,考察了通商后上海商業繁榮和社會變動所引起的社會生活新風,揭示了這些生活方式變動的社會意義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倫理觀念的沖突和演變。此后關于上海城市生活史的研究不斷充實,特別是近年來,以上海社會科學院熊月之為代表的一批上海學者,對上海城市生活史進行了集中研究,組織出版“上海城市生活史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自2009年開始陸續出版了30余部專題研究著作。這些著作大部分屬于近代時段,涉及的專題豐富多樣,有都市生活、飯店與菜場、同鄉組織、政商互動、房荒、舞廳、照相、公共空間等。其中涉及買辦、文人、學生、報人、律師、工人、職員、閘北居民、女性,以及日僑、猶太人、俄僑等社會階層和群體的生活史??梢哉f,“上海城市生活史叢書”將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了相當精細、深入及成系列、成規模的水平。如熊月之的《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1]、馬學強和張秀莉的《出入于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社會生活》[12],揭示了上海生活中的中西文化交織特點。有些論題比較新穎。如“公共空間”是近年出現的一個新論題,王敏等的《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間:1843~1949》[13]一書,記述了近代上海的公園、戲園、游藝場、電影院和跑馬場等具有社交和休閑娛樂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間,指出這些公共空間集現代性、大眾性、多元性和商業性于一體,生動、深刻地體現了這個城市社會的民族關系、階級關系以及移民區域特點,反映了這座城市世界性與地方性、摩登性與傳統性、先進性與落后性、殖民性與愛國性并存的特性。還有瞿駿的《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研究》[14],對社會劇變時期上海公共空間反映出的社會結構變動做了專門考察。此外,大眾傳媒與城市休閑生活也是較新的論題,楊朕宇引入了“新文化史”的研究視角,梳理了《新聞報》廣告中所建構的各種休閑理念與鏡像,并分析了這種建構同當時上海市民生活之間的關聯。[15]
關于近代女性與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多數論著是對某一專題做專深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于近代女性的研究大多以婦女解放運動為主線,很少涉及女性及其婚姻家庭生活內容。90年代以后開始出現從社會史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女性史的論著,比較綜合性的研究如羅蘇文的《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16]一書,對晚清民初女性生活的變動做了比較系統、集中的考察,其中涉及通商城市女性謀生活動及休閑生活的變化,服飾及纏足的變化,從傳統婚俗到走向社會的變化等。但由于該書為全國性、全面性的宏觀研究,多為概括性論述,也欠缺比較深入的個案剖析。女性的法律地位,特別是財產權問題是集中反映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關于這方面有美國學者白凱的《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17],對中國女性財產權從古代到近代變遷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屬于長時段的專題性研究,并非對近代女性問題的集中研究。
關于近代民眾觀念變遷還未見有集中研究的成果,與此相關的有一些關于社會心理、心態的研究,如程歗的《晚清鄉土意識》[18]一書,對晚清社會變遷過程中反映出來的鄉土意識及其表現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樂正的《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19]一書,對近代上海人這一生活在通商首埠的特定人群,社會心態的演變及市民性格的形成進行了比較具體而深入的考察分析。周曉虹的《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20]一書,系統考察了近代以來江浙農民社會心理的變遷。但社會心理、心態并不能等同于民眾觀念,社會心理、心態主要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形成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感受在心理層面的感性、直覺的積淀,而民眾觀念則是經過一定的理性思考所概括形成或接受的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價值內涵。從這一點來說,民眾觀念與精英思想有一定的相通性,但由于觀念的承載主體和形成基礎不同,民眾觀念與精英思想又有區別。
上述關于近代消費生活,城市生活,女性與婚姻家庭,社會心理、心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僅是對研究專著的梳理,至于專題研究論文,由于針對具體問題,將在本書相關章節中再做具體交代。概而言之,與本書相關的一些專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缺失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專著往往多概括性記述而缺少個案深入剖析,而專題論文多為個案研究而缺少宏觀聯系;二是研究城市生活多而研究城鄉生活聯系及互動方面的內容少;三是一般研究多為對社會生活現象的描述,而缺少對社會生活與社會變動、觀念、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這些缺失與不足,是本書的研究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