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歷史:近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
- 李長莉
- 1196字
- 2022-04-11 17:40:35
一 “微歷史”與大變動時代
中國近代百年是大變動時代,西方列強步步侵入,歷經幾千年發展成熟的農業文明古國,被卷入西方主導的工業化、殖民化世界體系,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受到全方位挑戰,內憂外患交織,政治劇烈動蕩,社會混亂失序,同時又萌動新的生機,遭遇亡國滅種危機又由改革與革命而出現轉機。在國家步步沉淪之際,一批批民族優秀分子起而謀求自強、救亡圖存、抵御侵略,尋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之路。我們翻開歷史就可見這波瀾起伏的宏大圖景。然而,這些社會變動產生與進行的社會基礎是什么,這些先進分子的改革思想是怎樣孕育形成的,是怎樣的母體和土壤承載與滋生了這些社會變革,這些則不是能一目了然的深層問題,但卻是近代中國從沉淪到復起,中華民族起死回生、走上自己發展道路的奧秘所在,需要我們深入中國社會內部、到中華文明積淀底蘊的社會基層、承載民族生存密碼和生命根基的民間社會中去探尋。本書的“微歷史”,就是這樣一個探索孔道。
相對于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主線的歷史“宏大敘事”,“微歷史”轉換視角,從“微”處著眼,有以下三重含義。
第一,生活史——微領域。
關注的領域是生活,而不是大事件和政治、經濟等重要領域。生活由于對社會變革的作用并不直接與明顯,因而在以往的歷史記述中處于邊緣,在歷史研究的學術視野中,屬于對歷史影響微弱的邊緣領域。
然而,如果從長時段和廣闊視野來看,生活是人類生存的本原狀態,是人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切大事件展開的舞臺,人們的思想觀念無不基于對生活狀態的感受與認知,及對更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生活領域的變動,雖然似乎顯得緩慢而無形,但卻往往是醞釀社會變動的源頭,積聚著社會變動的能量,預示了社會變革的趨向,是引發那些大事件背后的力量。社會變革的結果也往往在人們生活的改變中體現其價值與意義。
第二,民眾史——以平民百姓為主角。
相對于“大歷史”聚焦國家及位于權力和影響力中心的上層及精英人物,“微歷史”則關注身份低微、權力微弱、處于社會中下層的普通民眾及民間社會。
因為民眾是生活世界的主體,廣大民眾的普遍生活狀況及其變化,決定著民眾的生存狀態、心理觀念、行為方式、理想追求,進而影響社會諸方面,也是精英思想的來源。民眾生活依托的基層民間社會,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政府公共權力的控制管理,又具有一定的自治自然空間,其與國家權力的聯系與互動,是促進國家治理和政治改革的原動力。
第三,微觀史——個案研究。
民眾生活涵蓋廣泛、內容繁雜,且近代以來呈中西交匯、新舊交織、多元分化的特點,如概括而述易流于空泛粗略,故本書在宏觀背景的觀照下,在主要生活領域選取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趨向性的個案,進行較為細致深入的剖析,即一個地方,或一個群體,或一個事件,或一個角度,甚至幾個人對一本書的跨時空解讀。從這些具體而鮮活的個案中,探究民眾生活世界與大變動時代的種種深入勾連及互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