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一):大秦風云
- 歷史不是僵尸
- 2589字
- 2022-03-30 15:00:27
3.曲線竊國
呂不韋是個男人,對男人的需求一清二楚。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狗熊”呢?他遍尋那種攝人心魄的風騷美女,想用美女勾住異人。
說來湊巧,在邯鄲城中還真找到這么一位風情萬種、專攝男人心魄的美少女。這位美少女歌妓出身,姓趙,能歌善舞,婀娜多姿,人稱趙姬,想想都知道該有多么會討男人喜歡了。
一般人的做法,可能會將趙姬獻給異人,做個美女間諜留在身邊,對異人實時監控。呂不韋卻沒有這么干,而是先把趙姬納入自己的妻妾隊伍,天天與之男歡女愛。
當時的呂不韋年富力強,精力旺盛,不久便把呂氏種子在趙姬肚子里種下了。不但把種子種下了,他還神奇地斷定自己種下的是個男種。
我們先不說究竟是真是假,退一步來說,即便是個女種,對呂不韋又有什么損失呢?有時,人生就是一場賭博,只要在能力可控范圍內。
呂不韋將呂氏種子種下后,便開始著手實施他的下一步計劃。
這天,他請異人到家里做客,佯裝開懷暢飲,酒酣耳熱之際,就將那攝人心魄的趙姬叫了出來,讓她勸酒助興,挑逗勾引異人。趙姬不負所望,使出渾身解數,只把異人撩撥得心花怒放,忘乎所以。
瞧異人已經入局,呂不韋適時地裝作不勝酒力,當場假睡。看見沒,是假睡哦!
出門應酬,千萬別看到人家喝酒時睡著了,就開始胡言亂語,胡說八道,當心人家在假睡試探你!
這異人可沒想那么多,他早被趙姬撩撥地按捺不住了,眼見好友呂不韋睡著了,就色膽包天地朝趙姬貼了上去。趙姬便用半推半就、欲拒還迎的功夫引異人上鉤。
異人正要進入佳境,突然從背后酒桌上傳來“啪”的一聲,緊接著有人大聲呵斥道:“你……你怎么能調戲我的女人呢?”
異人慌忙回過頭,只見呂不韋器宇軒昂地立在那里,滿面怒容。異人心里有鬼,自覺理虧,向呂不韋賠不是,說自己喝多了。
實際上,呂不韋心里才有鬼呢,不過他淡定地冷笑道:“老弟,你真是的!你怎么能做出這樣的事呢?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啊!如果你真喜歡,你就直接告訴我,‘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送給你就是了。”
一聽這話,異人感覺有戲,滿心歡喜,馬上表態道:“如果老兄能把趙姬送給我,日后我得了富貴,絕不相忘!”
呂不韋嘆了一口氣,深情地望了趙姬一眼,好像很舍不得地說道:“罷了,罷了,送給你就是了,誰讓我們是好兄弟呢?不過,趙姬總算跟了我一場,這樣送給你,也得給人家一個交代,你要答應我兩件事才行啊!”
經過之前的一番挑逗,異人回味無窮,內心早已被趙姬征服了,他生怕呂不韋反悔,趕快說道:“除讓我死外,什么條件我都能答應!”
看來異人還不算太糊涂,能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重要一些。
見異人這副模樣,呂不韋感覺既可笑又可憐,但他裝出一本正經,很為趙姬負責的樣子說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兩件小事而已。第一,你要把趙姬收為正室,明媒正娶;第二,如果趙姬將來生了兒子,你要立其為嫡嗣啊!”
這兩個條件對異人來說,實在是太容易了,自己現在異國他鄉,窮困潦倒,能不能再回到秦國都不一定,還在乎什么正室,什么嫡嗣啊,當即滿口答應。他哪里會想到,好兄弟呂不韋已經在趙姬那里打了埋伏。
看異人這么爽快,呂不韋也表現得很大度的樣子,上前將異人扶起,又兄弟長兄弟短地安慰了一番,然后索性將趙姬安排在異人身邊坐下。
現在名正言順了,皆大歡喜,三人直痛飲到天昏地暗才散場。
老話說得好:“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多半是陷阱。”出門在外,碰見意料之外的好事還是要先看仔細、想清楚了再說,實在吃不準就躲遠點,否則一旦掉入陷阱就難以自拔!“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這樣的例子只多不少。
看看異人,估計到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王位被騙走了,還對人家感恩戴德呢!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個時候,趙姬已經有身孕快兩個月了。盡管有身孕,她與異人在一起后,肯定也少不了男歡女愛。
可能有人會質疑,懷孕前三個月多危險啊,搞不好會流產的!按現代科學推理,的確如此,但趙姬安然度過了危險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也因此,很多人認為史書中的記載不靠譜。
這里我們就不過于糾結了,信不信由你。
不久,趙姬的肚子逐漸大了起來,可是約莫過了八個月,肚子沒有什么動靜。肚子里的孩子好像知道自己早點出來會沒好結果一樣,硬是又堅持了兩個月才呱呱墜地。生下來的孩子是個男孩,也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因此取名為“政”。正月的“正”和“政”本來是同音,為避秦始皇名字的諱,后來才發“正”(zhēng)的音調。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當時名叫“趙政”。
關于姓和氏的區別,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我們這里不妨簡單介紹一下。
古代姓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
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但也有人認為,人類之所以發明姓,可能還是出于避免近親通婚,以實現優生繁衍。
為什么這么說呢?開始時,群居在一起的人們相互通婚,通婚多了,相互間就有了血緣關系,再繼續通婚就涉嫌近親結婚了。怎么辦呢?為了區別親疏關系,人們把在同一個部落生活的人都取用一個姓,約定同姓之間不通婚,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近親結婚。
因為姓源于母系社會,又與婚姻有關,因此上古的姓多是女字旁,比如黃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等等。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形式多樣的賜姓制度,逐漸豐富了姓的種類。
這些姓的后代不斷增多,需要分開群居,有的去東邊,有的到西邊,有的來南邊,有的往北邊,總之原始部落四分五裂,形成了多個分支。為了方便區分,人們又給自己的分支取了一個氏,氏的取名可以是地位、地名、國名,甚至是官職,同時要求同氏族之間不得通婚。
先秦時期,姓和氏還沒有統一,按照習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也就是說,你稱呼一個男子,只叫他的氏就行,不用稱呼姓。
比如,商鞅是衛國人,衛國是姬姓衛氏,商鞅可以叫衛鞅,等他到了秦國,秦國人看他是衛國的公族,就叫他公孫鞅,在商鞅獲得“商”這塊封地后,便被稱呼為“商鞅”或者“商君”。
秦始皇出生于趙國,故氏趙。后來秦始皇回國繼承王位,當然不能再氏趙,故而改回嬴姓。所以把秦始皇叫成嬴政、秦政、趙政,都沒有錯。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了郡縣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很多姓氏就漸漸衰亡了,有的則進行了合并,到了西漢初年,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寫《史記》時,干脆把姓和氏混為一談,一直沿用到今天。
關于姓氏,姑且插敘這么多,估計有人早已不耐煩了,下面我們繼續述說異人。
那么,異人真的會認為剛剛出生的趙政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