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結局(二)
- 隋末之逐鹿天下
- 一包黃果樹
- 3050字
- 2022-04-21 00:17:46
唐軍內部的矛盾,在表面上不顯露,但在暗地里,卻已經有眉頭。
李建成做事,有時候會受到李世民的阻礙,反過來,李世民做事,李建成卻不允許。畢竟李建成才是大唐的太子,在皇帝李淵不在長安的日子,李建成就是長安的主宰。
九月之后,天氣逐漸變冷,山路難行,李淵南下攻打洛陽,變得有些不太現實起來,他生恐糧食運輸困難,不得不步步為營,在上黨駐扎了大量的兵力,只派了少量的部隊進入河內郡騷擾,破壞隋軍的防御設施。
李君羨、黃君漢得到消息,同樣派兵阻擊,雙方在河內郡發生了數次小規模的沖突,各有死傷。
由于薛舉的十萬大軍虎視關中,楊侗并不著急進攻長安,他在洛陽目睹了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反賊被凌遲處死之后,接受了群臣的要求,令人挑選了良辰,正式將元文都之女元熙茹、裴行儼之女裴翠云納入宮中,此外,竇建德之女竇紅線也成為嬪妃之一。
十七歲的楊侗,一夜之間忙得不可開交,去了三次洞房,好在年輕,還頂得住,最后實在裴翠云處沉沉睡著。
至于皇后,楊侗暫時沒有立下,誰生了第一個兒子,誰就是皇后,立嫡長子為太子,這是楊侗的想法。
十月,江都戰事再起,在王雄誕與輔公祏的攻打下,李子通節節敗退,退守杭州,由于軍心渙散,不到五日,杭州就城破,李子通兵敗身死。
輔公祏割下了李子通的頭顱,獻給了楊侗。王雄誕不知輔公祏有詭計,接受了輔公祏的建議,他親自將李子通的頭顱送到了洛陽,而把兵權交給了輔公祏。
輔公祏掌握大權之后,立刻召集眾將,以謀反罪將杜伏威的心腹抓出去都殺了,以雷霆手段迅速掌控了江淮軍,隨后,他在江都稱帝,國號為宋,與李淵、蕭銑等人聯盟,共同對抗大隋。
江陵方面,蕭銑接到姑姑蕭太后的親筆書信,對此,他猶豫了很久。
蕭銑能夠當上皇帝,也是運氣使然。他是西梁皇室后裔,梁武帝蕭衍的六世孫,西梁蕭詧的曾孫,身份自然是高貴的,可是他雖然身份高貴,但由于梁國被滅之后,他少時孤貧,以賣書為生。
后來由于外戚的關系,是皇后之侄,得到隋帝楊廣的賞賜,提拔為羅川縣令。
天下大亂的時候,由于他的身份,不少人投奔了他,他在雷世猛、鄭文秀、張繡、郭華、董景珍等人的擁戴下,在岳陽稱帝,正是建立大梁國,后來他奪取了江陵,便遷都到了江陵,修復了先祖的陵園。
大梁國勢力最大的時候,占據了南方不少地盤,不過,由于他迅速崛起,實際上權利不大,國內有著權臣,使得他這個皇帝有名無實。
諸將之中,董景珍之弟某圖作亂,為蕭銑所殺,為了安撫董景珍,蕭銑親自提筆寫了書信給他,并打算把他從長沙召回江陵。
但董景珍卻十分擔憂,他知道,一旦回到江陵,這條命就沒了,為此,他獻出了降書,投奔大唐。在他看來,李淵勢力比他比較近一些,能夠保住他的小命。
可是李淵這個時候都自顧不暇,根本管不了董景珍。蕭銑派大將張繡進攻董景珍,董景珍被困而逃,被部下所殺。
結果張繡居功自傲,又被蕭銑所殺,以至于大梁國中,群臣恐懼,不肯為蕭銑真心效力。
蕭銑接到蕭太后的書信,他十分猶豫,一方面,大梁國雖然內憂外患,但還不至于一朝被滅,另一方面,天下大勢未定,大隋雖然強勢崛起,攻破了潼關,進兵關中,但在各地,反隋勢力已經聯合了起來,共同對付大隋,勝負還未可知,蕭銑不敢主動投靠大隋。
不過,蕭銑也留了后手,他同樣親筆寫了書信,令人轉交給蕭太后,述說了姑侄之間的情誼。
蕭太后見蕭銑不愿意投降,也無可奈何,她書信轉交給楊侗。楊侗看了之后,并不在意,蕭銑這個人,說起來爭奪天下的野心還不夠,不然他不會在江陵還未城破的時候,就選擇了投降,以至于援軍破口大罵。
楊侗與魏征商議了之后,決定改變策略,不在荊襄動兵,畢竟這個時候,蕭銑正在忙著裁軍。
天下大亂,各方勢力都在忙著擴軍,增強軍事實力,唯有蕭銑忙著裁軍,此人不足為慮。楊侗還是把目光放在了關中,放在了李淵身上。
這個時候的李淵雖然已經不在關中,但長安是大隋西京,收復了長安,有著重要的意義,楊侗決定把主要精力放在關中。
至于輔公祏,楊侗暫時沒有放在眼中,在安葬了皇祖父的尸體之后,楊侗給了闞陵、王雄誕一萬士兵,領他們去消滅輔公祏。
這兩人在江淮軍中,號稱大小將軍,有這極高的名聲、威望,一萬士兵足矣。
處理好了這件事情,楊侗又征調了一萬士兵,讓杜伏威率領著,北上固守河陽,阻擊李淵。
十二月,天氣寒冷,北方各地紛紛下了大雪,楊侗令人犒勞三軍,并派人在李淵軍中散播消息,令李淵軍心惶恐,李淵思前想后,覺得天降大雪,不利于用兵,只得退回晉陽,休養生息。
隨著時間的流逝,長安城中的情況越來越艱難,長安四周的百姓已經不多,由于冬日,更是無處可以征糧,城中的糧食坐吃山空,存糧不足一百萬石。
而隋軍已經奪取了長安以東的大部分郡縣,并牢牢控制了通往河東的要道,使得李建成即使想要逃亡晉陽,也變得艱難起來。
李淵好幾次想要令人從定胡關進入關中,但由于大雪封鎖,離石郡道路難行,只得放棄了這種想法。
河北方面,羅藝與王伏寶等人對峙良久,卻始終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廝殺,隨著天氣轉冷,羅藝退回了幽州。
如今天下大勢逐漸明朗,誰都能看出來,隨著竇建德、杜伏威等人投靠大隋,大隋的勢力儼然最強,雖說輔公祏占據了江淮造反,但在羅藝看來,此人顯然不足為慮。
江淮軍是杜伏威與輔公祏一起打造,但在后期,杜伏威掌管軍務,輔公祏掌握政務,可以說,整個江淮軍中,杜伏威及其義子的威望,是輔公祏不能比擬的。
輔公祏趁著杜伏威不在江淮,悍然起兵造反,建立宋國,但他卻是以杜伏威的名義,這就注定了失敗。
羅藝覺得,在這樣的態勢下,還為大唐李淵效力,顯然是極為不明智的,為此,他與薛氏兄弟在密室中商談了好幾日。
羅藝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拋棄李淵,投奔大隋,如今天下大勢逐漸明朗,大隋即將復興,羅藝不愿意為李淵殉葬。
薛氏兄弟對此沉默了好久,他們不愿意投靠大隋,并不是憎恨大隋,而是因為父親身死,全是竇建德的緣故,偏偏反賊竇建德搖身一變,居然變成了大隋的外戚,他的女兒被納為妃子。
薛氏兄弟只是想要殺竇建德為父親報仇,如果是這樣,這個大仇就報不得了,他們豈不是對不起父親?
羅藝勸說了很久,雖說復仇不共戴天,可是那時候,各為其主,也是不得以而為之。逝者已矣,生者還要繼續活下去。
薛氏是名門貴族,是將門世家,薛世雄更是大隋的忠臣!當今天子登基的時候,曾經追封過薛世雄,這說明,當今天子對薛家還是十分認可的。
如果這個時候投奔了洛陽朝廷,必然會受到重用。薛氏兄弟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后代子孫考慮,如果背上一個造反的罪名,恐怕結果與宇文化及兄弟一樣。
退一步說,即使不被凌遲處死,恐怕也會被殺死。再退一步說,即使能活命,這輩子恐怕也只能做山間民夫,從一個顯赫的將門世家變成普通的百姓,從此過著農耕的生活。
薛氏兄弟都不是傻子,也不愿意活著普通百姓的生活,在羅藝的勸說下,薛氏兄弟逐漸接受了這個說法,決定拋棄大唐,投奔大隋。
羅藝寫了一封書信,最后加上了薛氏兄弟的名字,派人送到洛陽。
楊侗得到消息,自然是大為高興,他依舊任命羅藝為幽州總管,并冊封薛氏兄弟官職,令他們入朝為官。
薛氏兄弟思前想后,認為雖然竇建德有殺父之仇,但竇建德未必會暗中使壞,最終決定讓老二薛萬淑、老四薛萬徹兩人先去了洛陽,老大薛萬述、老三薛萬均、老五薛萬備繼續留在幽州,若是情況有變,便再度反隋。
楊侗對薛世雄有著很好的印象,見他的兩個兒子到來,也不計較其余三人為何不來,他對薛萬淑、薛萬徹委以重用,這讓兩人感受到了楊侗的寬容大度,對天子的印象,就多了幾分。
李淵得到羅藝舉幽州投靠洛陽朝廷的消息之后,氣得大罵起來,他畢竟年邁,這一氣,一下子病倒了,急的齊王李元吉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急忙請來了大夫,為李淵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