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君臣論吏治(二)
- 大唐之神級駙馬
- 鳳鳴岐山
- 2191字
- 2022-04-21 00:50:16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此事當須得分三步走,首先,已就藩的王爺皆是陛下之親兄弟,實不宜一下子全都調回京中,當可借取消世襲令之機會,順帶著改一下固有的承襲律令,就采取降爵承襲制便好,如此,若是宗親無功勛,最多十代后,爵位當不存焉;其次,自此后,親王及以下之宗親都不在就藩,設立宗親府,以年高德昭之王爺為宗令,管理各支宗室子弟;其三,待得已就藩之親王百年后,其后代都不再就藩,調回京師,加入宗親府,有能力者,可由當時之帝王酌情任用。”
若論對天家宗親的管理,有清一代無疑做得最好,若不是閉關鎖國,導致外侮入寇,清朝還真就未必會那么快被推翻了去,有鑒于此,哪怕對清朝統治者沒什么好感,可在涉及到帝國的組織架構時,對清朝那一套,趙文振還是挺推崇的,無他,現有的生產力低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壓根兒就不可能搞啥資本主義,至于社會主義么,那還是洗洗睡了的好。
“宗親府么?那朕的兒子們呢,難不成就都這么養廢了?”
太宗對那些堂叔以及弟弟們,其實一直都是很警惕的,若是能將這些人都弄到京師里來養著,太宗倒是不反對,問題是他又不愿虧待了自己的兒子們,這無疑就是個很要命的矛盾來著。
“陛下,請恕微臣斗膽,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有能力而又品德高潔者,陛下大可使之幫辦朝務,文不成武不就者,榮養也就是了。”
說實話,太宗的兒子雖是不少,可真正有能力的又能有幾個呢?算來算去,除了李恪之外,也就李貞、李治還算有點政治才干,其他的全都是廢物,當然了,這話,只能藏在心里頭,再給趙文振幾個膽子,他也不敢道將出來的。
“嗯……,愛卿如此說法,欲置太子于何地耶?”
從理智的角度來說,太宗對趙文振的進言是認可的,問題是理智代表不了感情,一想到自家兒子們恐怕會因宗親府這一套而受了委屈,太宗的臉色難免便有些個不太好相看了起來。
“陛下恕罪,微臣所言之宗親法其實是與不立太子之法相配套的,二者互為輔助,缺一不可?!?
太宗這話里的寒意可是不輕,即便趙文振膽子算是很肥了的,心頭也自不免有些個發憷不已,偏偏又不能不答,無奈之下,也只能來了個避重就輕。
“……”
任憑趙文振在回答時如何拐彎子,可意思無疑卻是明擺著的,那便是在暗指李承乾該被替換掉,對這等大逆不道的建議,太宗一無表示,僅僅只是眼神幽冷地看著趙文振,良久不發一言。
“陛下,微臣以為現行之州郡制亦有大幅改進之余地?!?
得,再不趕緊將太宗的注意力引開,自家小命雖不致于有憂,可小鞋恐怕是要穿上好長一段時間了的,一念及此,趙文振趕忙便是一躬身,緊著又進言了一句道。
“講。”
太宗心下里其實也不是不知道李承乾很是不成器,只是二十多年的父子情又豈是說割舍就能割舍了去的,再說了,太宗此時并未下定一舉拿掉李承乾之決心,在已起了考察繼位人選之心思的同時,又想著再給李承乾一些機會,就是想看看李承乾在受到強烈刺激的情況下,能否觸底反彈,正是出自此等考慮,太宗最終還是沒打算跟趙文振繼續就廢立太子一事深談將下去。
“陛下明鑒,不算青海大都護府,我大唐目下實有二百八十六州,其上雖設有道,然,總管并不常在,換而言之,各州其實還是由朝廷統一管轄,這等設置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朝廷掌總一切,其實不然,無他,縱使陛下為千古一帝,英明過人,又有三省六部為輔,也自難以兼顧周全,此非陛下不勤政,實是人力有窮時也,是故,方才會有曹方之流盤踞一州之惡事發生,此非個例,若認真查了去,下頭州縣違法亂紀之事其實比比皆是,何也,制度不全之故爾?!?
太子廢立的話題實在是太敏感了些,于趙文振而論,其實就是在走鋼絲,一不留神就會跌下懸崖,故而,他對太宗的避而不談自是無任歡迎得很,話匣子一打開,便即將現行州縣制的最大弊端道了出來。
“嗯,那依愛卿看來,當得如何調整為宜呢?”
趙文振這還算是嘴下留德了的,實際情況遠比趙文振所說的要嚴重得多,不說旁的,自打太宗登基以來,下頭州縣舉旗反叛的就已多達二十余起,似曹方這等將一州經營成自家地盤的狀況也真不是個例,太宗對這么個狀況其實也早有所察,故而方才會在州上設道,又以宗室王爺或是親信重將為總管,想的便是要對這等各州各自為政的狀況加以遏制,只可惜效果實在不咋地,而今一聽趙文振似乎有妙策能解決這等大麻煩,太宗的興趣還真就被釣起來了。
“回陛下的話,竊以為當得降州為府,而后再在府上設省,一省轄十數府不等,府之架構與今可略同,而省之機構當得以制衡為要,具體來說便是省之一級當得設五大機構,其一曰巡撫衙門,總掌一??;其二曰布政使衙門,掌一省之民政;其三曰按察使衙門,主管一省之刑名,其四曰指揮使衙門,主管一省之軍務,不得涉及民政,亦不得涉及糧秣輜重之儲運調;其五曰監察御史衙門,監督一省官吏之言行,五大衙門皆有直奏之權力,如此,巡撫衙門雖有一省之治權,卻不能擅專,而軍、政亦可就此順遂分離焉。”
“以上所述為我大唐現有區域之管理,若再對外開疆拓土,當可按青海大都護府之設置,先以我漢家傳承規化,待得民心盡附之后,再行設省管理,另,鑒于地方守備軍之訓練水準有限,戰力往往不高,朝廷可設置主戰軍團若干,由帝王直轄,確保一旦各處有事,能做到迅速反應,再有便是鎮邊大將以及主戰軍團之主將皆不可久任,最多連著兩任,便須得調往別處,以免出現不應有之動蕩。”
吏治乃是篇大文章,真要詳細論述了去,非萬言難以說得清楚,于這等君臣奏對之際,趙文振也只能是撿要點而談了的,即便如此,也自令太宗不免聽得個頭暈目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