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叢書總序

近代中國處于梁啟超所說的“過渡時代”,“兩頭不靠岸”,充滿變數,“為五大洋驚濤駭浪之所沖激,為十九世紀狂飆飛沙之所驅突,于是穹古以來,祖宗遺傳、深頑厚錮之根據地,遂漸漸摧落失陷,而全國民族,亦遂不得不經營慘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過渡之道。”(1)中國邊疆危機自此更為凸顯。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列強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進入20世紀以后,列強得寸進尺,繼續蠶食鯨吞中國邊疆地區,尤其是日本1931年侵占東三省,1937年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抗戰建國成為那時舉國之要務。在那個特定時代,中國西部邊疆地區成為抗戰建國大后方和民族復興基地。

在這個過渡時代,中國出現過兩次邊疆研究高潮,分別以晚清西北史地學和民國邊政學的興起為代表。前者代表人物有徐松、沈垚、龔自珍、俞正燮、張穆、何秋濤、魏源、徐繼畬等,他們潛心研究西北邊疆史地,撰寫了不少邊疆史地著作。后者則成一時風尚。馬長壽注意到,邊疆研究本來在20世紀前30年相對沉寂,但在“抗戰之頃”反與“其他學科的研究恰然相反,呈現一種空前的熱烈與緊張”,“各科人士皆談邊疆,無論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其所學學科與邊疆有密切之關系,其談也固無不宜。然一般不相干的人士,或勞駕遠征,或閉門坐談,亦往往以邊事邊情為集注之點”。(2)不少邊疆研究機構次第成立,很多邊疆研究刊物應運而生,相關邊疆主題的科目也進入高校專業課程設置之中。

面對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我們注意到,無論是作為事實的近代中國邊疆與邊政,還是作為學術的近代中國邊疆研究,都打下了時代的深刻印記,都留下了時人的焦灼與努力。保衛國家安全和統一,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性,是那個時代邊疆事務與邊疆學術的重要主題。在當下,研究近代中國邊疆、邊政及邊疆學術仍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四川師范大學具有邊疆研究的學術傳統,是李安宅、于式玉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這對學術伉儷的人生落幕之地。在中國民族學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對重要的學術伉儷和生活伴侶,尤以藏學名世。于式玉極富語言天賦,擅長文獻目錄,又肯實地調研,為其藏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李安宅藏區實地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二人學術生命互相纏繞,堪稱藏學界之“天涯同命鳥”。(3)李安宅、于式玉的學術思想及人生經歷,是中國邊疆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已成為四川師范大學多位學者的研究對象,并激勵著師大學者在邊疆研究方面繼續開拓。王川教授出版了《〈李安宅自傳〉的整理與研究》,汪洪亮教授發表了以李安宅、于式玉為主題的論文十余篇,并擬出版《李安宅人生與學術的社會史考察》《才情未盡與蠟炬成灰—〈于式玉自傳〉的整理與研究》。另外,孫勇教授、田利軍教授、蘇杰博士等發表了相關論文闡發李安宅的學術思想。

目前四川師范大學邊疆研究已形成鮮明特色,在邊疆史地研究、邊疆學術史研究及中國邊疆學構筑等方面都產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如王川教授的近代西藏政局及西康社會研究,汪洪亮教授的民國邊政學及邊疆學人系列研究,孫勇教授的中國邊疆學體系研究,彭文斌教授的中西匯通的西南邊疆知識生產研究,凌興珍教授的邊疆教育史研究,田利軍教授的邊地紅色政權及藏區土司研究,黃天華的西康建省及地方實力派研究,都在學界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學術影響。更為可喜的是,一批年輕學者,如馬磊副教授、何文華副教授、鄒敏副教授、朱曉舟博士、王麗娜博士,也都在邊疆研究領域嶄露頭角。這些都昭示了四川師范大學邊疆研究必將持續發力,取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

本叢書之設置,初衷即在于集中呈現我們在近代中國邊疆研究領域耕耘的收獲,留下我們在這個學術領域成長的點滴履跡,希望得到學界同仁的認可和肯定,也希望得到師友們的指導和批評。

汪洪亮

2019年11月


(1)參見梁啟超《過渡時代論(1901)》,《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華書局1989年,第27—30頁。

(2)馬長壽:《十年來邊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邊疆通訊》第4卷第4期,1947年,第1頁。

(3)汪洪亮:《藏學界的“天涯同命鳥”—于式玉與李安宅的人生與學術》,《民族學刊》2011年第3期,第32—4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汉阴县| 额敏县| 娱乐| 涪陵区| 抚顺县| 旺苍县| 山丹县| 土默特右旗| 松阳县| 安丘市| 邢台市| 富锦市| 岱山县| 安远县| 莆田市| 福建省| 周宁县| 菏泽市| 德阳市| 郸城县| 龙游县| 曲阳县| 冀州市| 扎鲁特旗| 仲巴县| 屯昌县| 吴忠市| 深水埗区| 奎屯市| 富宁县| 华安县| 繁峙县| 宁河县| 射洪县| 苗栗县| 漳浦县| 丁青县| 柘荣县| 云阳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