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方
《周易》說:“不斷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會獲取很多的福祉。”
從前顏家將要把女兒嫁給叔梁紇的時候,就一條一條地列舉了叔梁紇家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德行,預(yù)知他們的子孫中一定能夠出現(xiàn)非凡的人物。
孔子稱贊舜是一位大孝之人,說:“他在宗廟里享受著人們的祭祀,子孫也會世世代代地保護、祭祀他。”
這些都是至理名言啊。我下面就試著用一些往事來證明這一點。
有一位官至少師的人叫楊榮,他是建寧人,他的先祖世世代代以擺渡為生。有一次因為長期下雨,河水猛漲,橫沖直撞的洪水沖毀了民房,淹死的人順著水流被沖了下去,其他船上的人都忙著撈取貨物,唯有楊榮的曾祖與祖父,只管救人,卻對貨物一無所取,同鄉(xiāng)人都嘲笑他們傻。
到了楊榮的父親出生以后,楊家漸漸富裕起來。有一位神人化身為道士,對他說:“你的祖父和父親積累了陰德,所以子孫中將來能夠出現(xiàn)顯貴之人,應(yīng)該把你的祖父和父親安葬在某某地方。”于是楊家就依照道士所指的地方安葬了祖父和父親,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白兔墳。
后來生下了楊榮,楊榮二十歲左右考中進士,位至三公,朝廷按照楊榮的官階,為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追贈了官爵。楊家的子孫都很興旺顯貴,至今還有許多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鄞縣人楊自懲,最初在縣衙里做縣吏,他心地善良仁厚,遵紀(jì)守法公平無私。當(dāng)時的縣令十分嚴(yán)厲,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囚犯已經(jīng)被打得滿身是血,縣令的怒氣卻依然難以消除,楊自懲就跪在縣令面前為囚犯求情。
縣令說:“這個囚犯如此觸犯法律、違背天理,不能不讓人生氣。”
楊自懲叩頭說:“(曾子說:)‘執(zhí)政者沒有按照正確的原則治理國家,百姓很早就離心離德了。如果查清楚了犯罪者的真實案情,要憐憫他們而不可為此沾沾自喜。’高興尚且不可以,更何況發(fā)怒呢?”
縣令聽后,表情馬上緩和下來了。
楊自懲家里非常貧困,但別人饋贈的禮物一概不予接受。遇到囚犯缺糧時,他經(jīng)常想方設(shè)法予以救助。
有一天,有幾名新來的囚犯沒有飯吃,楊自懲自己家里也缺糧食,如果把家里僅有的一點糧食給了囚犯,自己家人就沒有飯吃,如果只管自家而這幾名囚犯又確實可憐。楊自懲就和妻子商量此事。
妻子問:“這些囚犯是從哪里來的?”
楊自懲回答說:“是從杭州來的。他們一路上忍饑挨餓,已經(jīng)是面黃肌瘦了。”
于是他們就拿出自己家里的米,煮了些稀飯給囚犯吃。
后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楊守陳,次子叫楊守址,分別擔(dān)任南京吏部和北京吏部的侍郎。長孫則當(dāng)了刑部侍郎,次孫當(dāng)了四川的廉憲,都是一代名臣。如今自號楚亭的楊德政,也是他的后裔。
從前正統(tǒng)年間,鄧茂七在福建帶頭起兵造反,讀書人和普通百姓參加叛亂的人很多。朝廷起用鄞縣人張楷都憲率兵去南方福建平叛,張楷使用計謀擒殺了叛賊鄧茂七。
后來又委派布政司的謝都事去搜捕、斬殺東邊的賊黨。謝都事在叛賊那里搜查到了參與叛亂人的名冊,凡是沒有參與叛亂的人,他都秘密授予一面白布小旗,約定在明軍到達的那一天,把這面小白旗插在門上,然后命令明軍士兵不許濫殺無辜,這一措施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后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考中了狀元,成為輔佐皇帝的重臣;謝都事的孫子叫謝丕,后來也考中了探花。
莆田的林家,先輩中有位老太太樂善好施,經(jīng)常制作粉團施舍給別人,只要人們?nèi)ヒ蜁o,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
有位神仙化身為道士,每天早上向她索要六七個粉團吃。老太太天天都給,整整三年如一日,這位神仙終于知道她的行善是出于誠心。
于是神仙就對老太太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用什么來報答你呢?你們家后面有一塊地方,你去世后安葬在那里,子孫后代當(dāng)官的人,會有一升芝麻粒的數(shù)量那么多。”
她兒子就按照神仙的指點把去世后的老太太安葬在那里。林家的第一代后人就有九位考中科舉,后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福建因此有句“如果沒有林家的人就無法開榜”的民謠。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是本縣的一名秀才,有個嚴(yán)冬的早晨,他很早就起來到學(xué)校去,路上遇到一個人,倒臥在雪地里,他用手摸摸這個人,已經(jīng)凍得快死了,于是他就解開自己以絲綢為面套的皮衣,給這個人穿上,并把這個人攙扶回去救醒。
晚上他夢見一位神人告訴他說:“你救了別人一命,而且是出于行善的至誠之心,我就讓韓琦托生為你的兒子吧。”因此等到他生了琢庵后,就為琢庵起名叫馮琦。
臺州的應(yīng)尚書,壯年時一個人在山中讀書。到了夜晚,鬼魂們便聚集在一起大聲呼嘯,常常使人驚恐不安,應(yīng)尚書卻一點也不害怕。
有一天晚上,他聽到一個鬼魂說:“某某婦人因為丈夫長期在外沒有回來,公公婆婆逼她改嫁。明天夜里她將要在這里上吊自殺,我終于找到一個替死鬼了。”
應(yīng)尚書聽到后便悄悄地賣了一些田地,得到四兩銀子,隨即偽造了那個丈夫的家信,隨信還寄了銀兩回來。
這個丈夫的父母看見家信,感到筆跡不像是兒子的,有些懷疑。但隨即又想:“家信可以是假的,但銀兩不會是假的,想必兒子還安然無恙。”于是就不再逼迫兒媳改嫁。
他們的兒子后來回家了,夫婦倆像過去一樣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
應(yīng)尚書又聽到那個鬼魂說:“我本來找到替死鬼可以去托生為人了,沒想到這個秀才壞了我的好事。”
旁邊另一個鬼魂就問:“你為什么不去禍害他呢?”
那個鬼魂回答說:“天帝認(rèn)為這個秀才心地善良,因為他有陰德而任命他將來當(dāng)尚書。我怎么能禍害他呢?”
應(yīng)尚書因此就更加努力地學(xué)習(xí),也一天天更加努力地做善事,品德也一天天地更加仁厚。
一旦遇到饑荒年,他就捐出糧食以救濟災(zāi)民;遇到親戚有了危急之事,他就想方設(shè)法前去救助;遇到強暴無理的人,他就反過來責(zé)備自己做得不夠好,和顏悅色地接受對方的要求。
他的子孫中考中了科舉的人,如今已經(jīng)很多很多了。
常熟人徐栻,自號鳳竹,他父親一直都很富有。偶爾遇到災(zāi)荒年,他父親就會首先免除佃戶的田租,為同鄉(xiāng)的富人做出表率,接著又拿出糧食去救濟那些貧困的人。
一天晚上,聽到鬼魂在門口唱道:“肯定不騙人,肯定不騙人,徐家的秀才,就要考中舉人!”連續(xù)不斷地呼喊著,接連幾個夜晚都是如此。
這一年,鳳竹果真在鄉(xiāng)試時考中了舉人。
他父親因此更加努力地積累善行,孜孜不倦,修橋修路,用齋飯供養(yǎng)僧人,接濟大眾。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無不盡心盡力。
后來又聽到鬼魂在門口唱道:“肯定不說謊,肯定不說謊,徐家的舉人,一直做到都堂!”徐鳳竹最后當(dāng)了兩浙巡撫。
嘉興人屠勛先生,去世后謚號為康僖,他最初任刑部主事時,就住在監(jiān)獄里,仔細(xì)地詢問各個囚犯的情況,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些囚犯是被冤枉的無辜者。
屠勛先生沒有把這一發(fā)現(xiàn)當(dāng)作自己的功勞,而是悄悄地把這些囚犯的冤情記錄下來,然后匯報給刑部尚書。
后來在朝審的時候,刑部尚書就根據(jù)屠勛先生的記錄,去審訊這些囚犯,參加朝審的官員聽后無不心服口服,于是就釋放了十多位被冤枉的囚犯,當(dāng)時京城的人們都頌揚刑部尚書的英明。
屠勛先生又向刑部尚書稟報說:“在京城,尚且有這么多被冤枉的人;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難道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嗎?朝廷應(yīng)該每五年派遣一批減刑官,到各地去核實那些有冤情的人并為他們平反。”
刑部尚書為此上奏皇上,這一建議得到皇上批準(zhǔn)。當(dāng)時屠勛先生也在被派出的減刑官當(dāng)中。
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神人告訴他說:“你命中本來沒有兒子,如今你提出的這個減刑建議,與上天愛護生命之心深深契合,所以天帝賜給你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將來都會身穿紫衣、腰佩金魚當(dāng)大官。”
當(dāng)天晚上屠勛先生的夫人就懷孕了,后來生下了屠應(yīng)塤、屠應(yīng)坤、屠應(yīng)埈三個兒子,他們都當(dāng)了高官。
嘉興人包憑先生,字信之,他父親曾任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的年齡最小,后來入贅到了平湖袁家,他和我父親交往非常密切。
包憑先生學(xué)問淵博,才華很高,然而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成功,于是就開始關(guān)注佛教、道教的學(xué)說。
有一天,他到東邊的泖湖游歷,偶然來到一個村莊的寺廟里,看到廟里的觀世音像就站在露天,被雨淋得濕漉漉的,他當(dāng)即從口袋里拿出十兩銀子,交給廟里主事的僧人,讓他把廟宇修葺一下。
主事僧人告訴他說,修葺工程太大而銀兩太少,無法完成修葺任務(wù)。于是包憑又拿出四匹松布,還在箱子里找出七件衣服,一并送給主事僧人。其中有一件用苧麻纖維做成的夾衣,是剛剛做成的新衣,他的仆人請求不要把這件衣服送給僧人了,包憑先生說:“只要觀世音圣像能夠安然無恙,我即使赤身露體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主事僧人感動得流著眼淚說:“施舍銀兩、衣服和布匹,還算不上什么難事;只是這一片誠心,如何能夠輕易獲得啊!”
后來修葺廟宇的工程完畢之后,包憑先生就拉著我父親一同前去游玩,晚上就住在寺廟里。包憑先生晚上夢見伽藍前來致謝說:“你的子孫將會世世代代享受朝廷的俸祿。”
后來包憑先生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考中了進士,當(dāng)了高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dāng)過刑房吏。
有一名囚犯沒有犯罪卻被判了重刑,支立的父親很同情他,想為他找一條生路。
這個囚犯就對自己的妻子說:“支立先生有救我的好心,我很慚愧,因為我沒有辦法報答他。明天你把他邀請到咱們鄉(xiāng)下家里,以身相許,他也許肯盡心盡力地營救我,那么我就可以活下來了。”妻子哭著答應(yīng)了丈夫的要求。
第二天支立的父親到了以后,囚犯的妻子親自出面勸酒,并把丈夫的意思詳細(xì)地告訴了他,支立的父親沒有同意。
最終,支立的父親盡心盡力地為這名囚犯平了反。這名囚犯出獄之后,夫妻兩人一起登門拜謝說:“您對我們的大恩大德,近世很少見到。如今您沒有兒子,我們有一個女兒,愿意送給您做打掃衛(wèi)生的小妾,這在禮法上也是說得通的。”
支立的父親就以完備的禮儀迎娶了這位蒙冤者的女兒,后來生下了支立,支立二十歲左右時考中了第一名,擔(dān)任翰林院孔目一職。支立生支高,支高生支祿,他們都以貢生的身份擔(dān)任了學(xué)博。支祿生支大綸,支大綸考中了進士。
以上這十件事,雖說他們所做的具體事情不同,但都可以歸于善行。
如果再仔細(xì)地加以分析討論,那么就有真善,有假善;
有真正的善,有偏邪的善;
有無人知道的善,有別人知道的善;
有正確的善,有不正確的善;
有不恰當(dāng)?shù)纳疲星‘?dāng)?shù)纳疲?/p>
有不圓滿的善,有圓滿的善;
有大善,有小善;
有難以做到的善,有容易做到的善。
這些都應(yīng)該做深入的辨析。做好事而不徹底明白做好事的道理,那么就會自以為是在做好事,哪里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做惡事,白費了一片苦心,卻沒有絲毫益處。
什么叫真善、假善呢?
從前有幾位儒生,去拜謁中峰和尚,他們質(zhì)疑說:“佛教認(rèn)為善惡都有報應(yīng),就像影子緊隨著形體一樣確切無誤。如今某某人非常善良,子孫卻不興旺;某某人十分兇惡,家門卻異常興盛。佛教的善惡報應(yīng)之說是沒有根據(jù)的。”
中峰和尚說:“世俗的情欲沒有清洗干凈,正確的認(rèn)識能力還沒有開啟,于是就會把善行認(rèn)作惡行,而把惡行當(dāng)作善行,這是常有的事情。不對自己是非顛倒的認(rèn)識能力深感遺憾,反而還要去抱怨上天的報應(yīng)出了差錯嗎?”
幾位儒生請教說:“人們?yōu)槭裁磿焉茞簶?biāo)準(zhǔn)給弄反了呢?”
中峰和尚讓他們試著談?wù)勱P(guān)于善與惡的表現(xiàn)。
一位儒生說:“咒罵別人、毆打別人是惡,尊敬別人、以禮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說:“未必是這樣吧。”
另一位儒生說:“貪取錢財、獲取非分之物是惡,清正廉潔、遵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說:“也未必是這樣吧。”
幾位儒生一條一條地講了各種善與惡的表現(xiàn),中峰和尚都說“未必是這樣”。于是幾位儒生請求中峰和尚解惑。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有益于別人的行為,是善行;有利于自己的行為,是惡行。
“只要是有益于別人的,即使毆打別人、咒罵別人,也都是善行;如果只是為了有利于自己的,那么即使尊敬別人、以禮待人,也都是惡行。
“因此人們做了善事,如果這個善事有益于別人,那就是大公無私,大公無私的善事就是真善;如果這個善事只是有利于自己,那就是為了私利,為了私利的善事就是假善。
“另外,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做好事,就是真善;僅僅在表面上效仿前人的善行去做好事,就是假善。
“還有,不帶個人功利目的去做好事,就是真善;帶著個人功利目的去做好事,就是假善。
“這些道理都需要去認(rèn)真地分辨、甄別。”
什么叫真正的善與偏邪的善呢?
如今人們看到那些謹(jǐn)慎小心的好好先生,大致上就會稱他們?yōu)樯迫硕邮芩麄儯皇ト藚s寧肯舉用那些積極進取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和潔身自好而又較為保守的人。
至于那些謹(jǐn)慎小心的好好先生,即使一鄉(xiāng)人都喜歡他們,他們也肯定會成為美德的敗壞者。
這就說明世人的善惡標(biāo)準(zhǔn),分明與圣人的善惡標(biāo)準(zhǔn)剛好相反。
從這一件事情推理開去,世人的各種取舍標(biāo)準(zhǔn),沒有不是錯誤的。
天地鬼神賜福祉于善人,降災(zāi)禍于壞人,他們的是非觀與圣人是一樣的,而與世俗人的取舍標(biāo)準(zhǔn)卻不相同。
大凡要想積累善行的人,絕對不能夠依據(jù)世俗人的耳目愛好去做事,只能從內(nèi)心這個無人看到的根源處著手,默默地努力把內(nèi)心打掃干凈。
純粹是一顆濟世救人之心,就是真正的善;如果有一絲一毫的討好世俗之心,就是曲邪的善。
純粹是出于愛人之心,就是真正的善;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怨恨世人之心,就是曲邪的善。
純粹是敬人之心,就是真正的善;如果有一絲一毫的玩世不恭之心,就是曲邪的善。
這些都應(yīng)該仔細(xì)分辨清楚。
什么叫陰德與陽善呢?
凡是被人知道的善行,就叫陽善;凡是不被人知道的善行,就叫陰德。
有陰德的人,上天會給他以福報;有陽善的人,將會在社會上享有美好的名聲。
美好的名聲,也是一種福報啊。然而如果名聲太盛,這是造物主所討厭的。社會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實際上德才難以與之相配的人,往往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災(zāi)禍;沒有任何過錯卻被蒙上預(yù)料之外的惡名的人,他們的子孫往往會突然間飛黃騰達。
陰德與陽善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是非常微妙的。
什么叫正確的善行與錯誤的善行呢?
魯國的法令規(guī)定,魯國人如果能夠到其他諸侯國去把淪為男女奴隸的魯國人救贖回來,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賞金。
子貢救贖了一些魯國人卻沒有接受賞金。
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后批評說:“子貢的做法是錯誤的。圣人所做的事情,一定是可以用來移風(fēng)易俗的,他們的教育內(nèi)容可以推行到普通百姓身上,不能僅僅適合于自己的行為。如今魯國富人很少而窮人很多,子貢的做法反襯出別人接受賞金就是不夠廉潔,那么人們憑什么還去救贖那些淪為別國奴隸的魯國人呢?從今以后,人們就不會再從別的諸侯國去贖人了。”
子路營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就送給子路一頭牛表示感謝,子路接受了這頭牛。
孔子高興地說:“從今以后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去營救溺水的人了。”
從世俗人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的行為是高尚的,子路接受牛的行為是低劣的,然而孔子卻贊成子路的行為而批評子貢的行為。
從這里就可以知道,在評價人們的善行時,不要只看當(dāng)下的效果,而要考慮是否會為后世帶來不良的效應(yīng);不要只看一時的情況,而要看長期的影響;不要只看某個人的道德水平,而要看整個天下民眾的道德水平。
現(xiàn)在的行為雖然出于善心,未來造成的影響卻足以害人,那么這樣的善行看似善良而實際上卻是錯誤的;現(xiàn)在的一些行為雖然看似不夠善良,未來造成的影響卻可以救助別人,那么這種不善良的行為卻是一種正確的行為。
我們不過是就孔子師生這一件事而言,其他許多事情,比如看似非正義而實際屬于正義的事情,看似不合禮制而實際符合禮制的行為,看似不誠實而實際屬于誠實的言行,看似不仁慈而實際屬于仁慈的做法,這些都需要我們認(rèn)真甄別、選擇。
什么叫偏頗的善與恰當(dāng)?shù)纳颇兀?/p>
從前文懿公呂原剛剛辭去相位,回到故鄉(xiāng),全國民眾敬仰他,就如同敬仰泰山、北斗一樣。
有一個同鄉(xiāng)人酒醉后辱罵呂原先生,呂原先生沒有生氣,對仆人說:“他是喝醉酒的人,不要和他計較。”于是就關(guān)上門躲開他。
過了一年,那個同鄉(xiāng)人犯了死罪被關(guān)入大牢。
呂原先生這才開始后悔,說:“如果當(dāng)時和他稍微計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責(zé)罰一番,可以通過小的責(zé)罰給他一個極大的提醒。我當(dāng)時只想要心存仁厚,沒想到竟然助長了他的惡習(xí),以至于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這就是出于善心而做了一件壞事。
還有出于惡意而做了善事的人。
比如某家非常富有,有一年遇到災(zāi)荒,窮人們大白天就在市場上公開搶劫糧食。富人把此事告到縣衙,而縣衙不予受理,那些窮人就更加肆無忌憚,于是這位富人就動用私人力量把那些人抓起來進行懲戒,人們這才安定下來。如果不是這位富人的干涉,幾乎釀成大亂。
善良的行為被稱為恰當(dāng)?shù)男袨椋飷旱男袨楸环Q為不恰當(dāng)?shù)男袨椋@個道理人人都知道。
那些出于善心卻做出的惡事,可以說是看似恰當(dāng)?shù)纳埔庵械牟磺‘?dāng)行為;那些出于惡意卻做出的善事,可以說是看似不恰當(dāng)?shù)膼阂庵械那‘?dāng)行為,這些情況不可以不明白啊。
什么叫半滿的善與圓滿的善呢?
《周易》說:“如果不能不斷地積累善行,就無法成就美名;如果不去不斷地積累惡行,就不會引來殺身之禍。”
《尚書》也說:“商紂王惡貫滿盈。”
這就好比往容器里面裝東西,只要勤奮地不斷積累,總會有裝滿的一天;如果懈怠懶惰而不去積累,那么就永遠(yuǎn)也裝不滿。
這是對半滿之善與圓滿之善的一種解釋。
從前,有某個人家的女兒進入寺廟,想要施舍卻沒有錢財,手里只有兩枚銅錢,于是她就把這兩枚銅錢捐給了寺廟,寺廟住持于是親自為她舉辦了懺悔儀式。
到了后來,該女子進入皇宮,大富大貴,她再次攜帶幾千兩銀子到寺廟施舍,寺廟住持卻僅僅讓徒弟為她舉行了一場回向儀式而已。
于是該女子就問住持:“我以前才施舍了兩枚銅錢,您就親自為我主持懺悔儀式;如今我施舍了幾千兩銀子,而您卻不為我主持回向儀式,這是為什么呢?”
住持回答說:“上一次您的施舍雖然很少,但您的施舍之心卻非常虔誠,如果我這個老和尚不親自為您主持懺悔儀式,就不足以報答您的恩德;如今您施舍的銀兩雖然很多,您的施舍之心卻不如上次誠懇,所以讓別人替我主持懺悔儀式就足夠了。”
這就是說,如果誠意不夠,即使施舍幾千兩銀子也只能算是半滿之善,誠意足夠的話即使只施舍兩枚銅錢也是圓滿之善。
鐘離權(quán)傳授煉丹術(shù)給呂洞賓,能夠把鐵轉(zhuǎn)化為黃金,可以用這些黃金來救助世人。
呂洞賓問:“由鐵轉(zhuǎn)化成的黃金還會變化嗎?”
鐘離權(quán)回答:“五百年以后,這種黃金還會恢復(fù)為鐵。”
呂洞賓說:“那樣的話,就害了五百年以后持有這種黃金的人,我不愿做這種事情。”
鐘離權(quán)說:“修道成仙,必須要積累三千件功德,你這一句話,三千件功德就已經(jīng)修滿了。”
這是對半滿之善與圓滿之善的另一種解釋。
還有,做了善事不要認(rèn)為自己做了善事,要順應(yīng)著遇到的情況成就自己的善行,這樣就能夠做到圓滿的善。
如果心里總認(rèn)為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即使終身勤勉努力,也只能算是不夠圓滿的善而已。
比如拿錢財去救助別人,對內(nèi)要感覺不到自己是在施錢財于別人,對外也沒有感覺到別人是在接受自己的錢財,其中也感覺不到所施與別人的錢財,這就叫“三輪體空”,這也叫“一心清凈”,如此則一斗糧食就可以為自己帶來無限的福報,一枚銅錢就可以消除千萬劫以來所犯下的罪孽。
如果念念不忘施與別人的恩惠,那么即使施舍了萬鎰黃金,依然得不到圓滿的福報。
這是對半滿之善與圓滿之善的又一種解釋。
什么叫大善與小善呢?
從前衛(wèi)仲達擔(dān)任館職的時候,他的靈魂被押解到陰間的官府,主審官員命令手下官吏把記錄衛(wèi)仲達善惡的簿冊呈獻上來。
等到簿冊拿來時,記錄惡行的簿冊堆滿了庭院,記錄善行的卻只有一卷紙,而且這卷紙細(xì)得就像一根筷子一樣。找秤來稱了一下各自的重量,結(jié)果滿庭院的簿冊反而輕一些,而如同筷子粗細(xì)的那卷紙卻重一些。
衛(wèi)仲達奇怪地問道:“我還不到四十歲,怎么會犯下這么多的過失與罪惡呢?”
主審官員回答說:“一個念頭不好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付諸行動了才算是罪惡。”
接著衛(wèi)仲達詢問這卷紙里記錄的是什么事情,主審官員回答:“朝廷曾經(jīng)要大興土木工程,想修建三山石橋,您上奏章給皇上勸阻這件事情,這卷紙就是奏章的稿本。”
衛(wèi)仲達說:“我雖然勸阻了,但朝廷并沒有聽從我的勸阻,我對此事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怎么能有這么大的功德呢?”
主審官員回答:“朝廷雖然沒有聽從您的勸阻,但您的這一念頭,已經(jīng)是在為萬民著想了;如果那時朝廷聽從了您的勸阻,行善的功德就更大了。”
因此只要自己的志向是在為天下、國家著想,那么即使很少的善行,也會是很大的功德;如果只是為自己著想,那么即使有很多的善行,也只有很小的功德。
什么叫很難做到的善和容易做到的善呢?
從前的儒家圣賢就說過,克制欲望要從最難克制的地方做起。孔子在討論仁德的時候,也說要從最難處著手。
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那樣,拿出兩年所得的教書報酬,代別人繳了官稅,保全了一對夫妻不被拆散;也要像邯鄲的張老先生那樣,拿出十年所積累的錢財,代別人繳了贖銀,拯救了別人的妻子兒女。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夠割舍掉那些難以割舍的東西。
還比如鎮(zhèn)江的靳老先生,他雖然年老無子,但也不忍心娶幼女為妾,而是把幼女送還給鄰家。這就是能夠忍受那些難以忍受的事情。
因此上天為他們降下的福祉也就非常深厚。
凡是有錢有勢的人,他們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很容易的事情卻不去做,那就是自暴自棄了。貧賤之人要想行善修福就很難了,能夠去做很難做的事情,那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順應(yīng)機緣去救助大眾,救助的方式方法非常繁多,這里簡單地談?wù)勚饕獌?nèi)容,大約有十類:
第一,幫助別人行善;
第二,對人要心存愛敬;
第三,幫助成全別人的好事;
第四,勸人行善;
第五,救人于危難之中;
第六,做有利于民眾的大事;
第七,拿出錢財去行善修福;
第八,愛護、持守包括佛法在內(nèi)的所有正確原則;
第九,敬重尊者與長者;
第十,愛惜萬物的生命。
什么叫幫助別人行善呢?
從前舜在雷澤的時候,看到那里的漁民都去搶占水深魚多的地方打魚,而年老體弱的漁民就只能在水流湍急和水淺的地方打魚,舜非常同情他們,于是也到那里去打魚。他看到那些爭搶有利位置的人,便替他們掩飾錯誤而從不談起;看到那些能夠讓出有利位置的人,就贊揚、效法他們。一年之后,漁民們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謙讓給別人。
憑借著舜的聰明才智,難道他就不能說句話去教導(dǎo)這些漁民嗎?他沒有使用語言教育,而是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去改變?nèi)藗兊乃枷胄袨椋@就是舜的良苦用心啊!
我們生活在世風(fēng)日下的當(dāng)今社會里,不可用自己的長處去壓制別人,也不可拿自己的善良去反襯別人的過錯,更不要用自己的才智去為難別人。
收斂才智,就好像自己一無所有,看到別人的過失,一定要包容并且替他們遮掩,這樣做一是為了讓他們有個改正的機會,二是為了讓他們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自我。
看到別人有一點點長處可取、一點點小善值得學(xué)習(xí),那就要改變、舍棄自己的想法而聽從他們的意見,并且還要對他們大加贊揚、廣為宣傳。
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講一句話,做一件事,都不為自己著想,而是要為人們樹立典范,這就是那些偉人能夠做到天下為公的氣度啊。
什么叫對人要心存愛敬呢?
君子和小人,如果從他們的表面言行來看,常常容易相互混淆,如果從他們的一點用心處去觀察,那么他們的善惡差別就極大了,這種差別清楚明白得就如同黑色和白色那樣截然相反。
所以說:“君子之所以與眾人不同,就在于他們的用心不同。”
君子所用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人有親近、疏遠(yuǎn)、高貴、低賤之分,還有聰明、愚笨、賢良、不肖之別,雖然各種各樣皆不相同,但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我們的同類,哪一個人不值得我們?nèi)プ鹁础圩o他呢?
愛護、尊敬眾人,就是愛護、尊敬圣賢;能夠明白眾人的意愿,也就是明白了圣賢的意愿。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圣賢的意愿,本來就是想讓這個社會里的所有人,都各得其所。我們?nèi)圩o、尊敬所有的人,使整個社會的人都能夠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這就是替圣賢讓他們過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
什么叫幫助成全別人的好事呢?
當(dāng)美玉藏在石頭里的時候,這塊石頭被人們踢來扔去,就像破瓦碎石一樣;如果加以雕琢,就會變成貴重的玉器圭璋。
因此當(dāng)我們看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或者此人的志向有可取之處,資質(zhì)具有發(fā)展?jié)摿Γ敲淳托枰T導(dǎo)幫助而使他有所成就。
或者對他進行獎勵、贊美,或者對他進行保護,或者為他辯解所受的誣陷,為他分擔(dān)所受的批評,務(wù)必使他有所成就才罷手。
大致上人們都討厭和自己不同的人。鄉(xiāng)里人善良的少,不善良的人多。善良的人生活在世俗社會里,也很難立足。再加上那些豪杰本來就剛正不阿,不太注意一些表面細(xì)節(jié),因此很多豪杰容易受到世人的指責(zé)。故而做善事常常容易失敗,善良的人也常常會受到批評。
只有那些仁人、長者,才能夠糾正人們的言行并幫助他們成功,這種功德是最大的功德。
什么叫勸人行善呢?
我們生而為人,哪一個沒有天生的善良之心呢?然而人們在世間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最容易沉溺于名利的泥淖之中。大凡與人交往時,應(yīng)當(dāng)隨機行事、予以提醒,解除他們的迷惑。
這就好比面對那些沉睡于漫漫長夜的夢中之人,要讓他們覺醒過來;還好比面對長期陷入煩惱之中的人,要清除他們的煩惱使之進入清凈舒適的境界。這些做法的恩惠最為廣博。
韓愈曾經(jīng)說過:“用嘴巴去勸導(dǎo)別人,作用只在一時;用寫書的方式去勸導(dǎo)別人,可以影響百世。”
用語言勸人這種做法與舜幫助別人做好事相比,雖說行跡有些外露,然而卻能夠?qū)ΠY下藥,時時會產(chǎn)生奇效,這種語言勸人的方法不可廢除啊。
如果出現(xiàn)對不該規(guī)勸的人進行規(guī)勸而對應(yīng)該規(guī)勸的人卻沒有規(guī)勸的情況,那就應(yīng)該反省一下自己的智力是否有問題。
什么叫救人于危難之中呢?
遭遇災(zāi)難、顛沛流離,這是人們常常會遇到的事情。偶然遇到有人處于困境之中,就好像自身患上病痛一樣,要盡快去解救他。或者用語言去為他申訴冤情,或者用各種方法去解救他的困苦。
崔先生說:“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能夠解救別人的危難就行。”這是仁人的言論啊!
什么叫去做有利于民眾的大事呢?
小到一鄉(xiāng)之內(nèi),大至一縣之中,凡是有利于民眾的事情,就最應(yīng)該去做。
或者是挖渠引水,或者是修筑堤壩防備水患;或者是修建橋梁,方便行人;或者是施舍茶飯,救助饑渴之人。
要順應(yīng)著不同情況去勸導(dǎo)民眾,要求大家齊心協(xié)力地去做有益的事情,既不用躲避什么嫌疑,也不要害怕勞累與人們的抱怨。
什么叫拿出錢財去行善修福呢?
佛教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善行,其中以布施最為重要。所謂的布施,只是“舍”這么一個字而已。
智慧通達的人對內(nèi)能夠施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外能夠施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自己擁有的一切,沒有不能施舍的。
如果做不到這些,那就先從錢財上開始施舍。世人依靠衣食維持生命,因此錢財最為重要。而我們就從這里開始施舍,這樣做對內(nèi)可以破除我們的吝嗇之心,對外可以救助別人的危難。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可能會有些勉強,最終就會變得自然而然,施舍錢財最有助于清掃我們的自私之情,也最有助于除掉我們的執(zhí)著、貪婪之心。
什么叫愛護、持守包括佛法在內(nèi)的所有正確原則呢?
正確的原則,是千萬年以來人們的眼睛。如果沒有正確的原則,怎么能夠去參與并協(xié)助天地養(yǎng)育萬物呢?怎么能夠去剪裁、成就萬物呢?怎么能夠脫離塵世的束縛呢?怎么能夠治理國家或者走出塵世呢?
因此凡是看到廟堂里的圣賢形象、經(jīng)書與典籍,都應(yīng)該予以敬重并加以修繕整理。至于弘揚正確的原則,上報佛祖的恩德這些事情,我們尤其應(yīng)該努力去做。
什么叫敬重尊者與長者呢?
家里的父親與兄長,國家的君主與官員,以及所有年齡大、品德好、職位高、見識廣的人,我們都應(yīng)該對他們用心侍奉。
在家里侍奉父母時,要深深地?zé)釔鬯麄儯谒麄兠媲昂皖亹偵f話柔和,態(tài)度恭順,還要把這些行為養(yǎng)成習(xí)慣進而化為本性,這就是和氣能夠感通上天的根本原因所在。
出仕之后事奉君主時,每做一件事情,都不要認(rèn)為君主不知道而恣意妄為;每懲罰一個人,都不要認(rèn)為君主不知道就去擅耍威權(quán)。事奉君主就如同事奉上天一樣。
這些就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孝敬父母、忠于君主這些事情與陰德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試看那些忠孝之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連綿不絕而繁榮昌盛的,所以一定要謹(jǐn)慎小心地去做好這些事情。
什么叫愛惜萬物的生命呢?
大凡人之所以能夠稱之為人的原因,就在于人還有一顆同情之心而已;求取仁愛的人就是求取這顆同情之心,積累美德的人就是積累這顆同情之心。《周禮》說:“初春季節(jié),不要用雌性的鳥獸做祭品。”孟子也說:“君子應(yīng)該遠(yuǎn)離廚房。”這都是用來保全人們同情之心的方法啊。
因此前輩就有“四不食”的戒律,就是說聽到宰殺聲音的不要去吃,看到宰殺場面的不要去吃,自己養(yǎng)的動物不要去吃,專門為自己宰殺的也不要去吃。
初學(xué)行善的人不能突然之間斷絕肉食,就姑且先從這“四不食”做起。然后循序漸進,讓仁慈之心一天天地變得深厚起來。
不僅要戒掉殺生惡習(xí),即使那些慢慢蠕動的小蟲子也都有靈性,都屬于有生命的生物。人們?yōu)榱饲笕⌒Q絲而烹煮蠶繭,為了鋤草種地而殺死許多土中的小蟲子。想想人們衣食的來源,都是殺死別的生命以養(yǎng)活我們自己,因此殘害這些小生命的罪孽,應(yīng)該說與我們主動殺生的罪孽是相同的。
至于我們手下誤傷的小蟲、腳下誤踩的生靈,還不知道有多少,我們都應(yīng)該想方設(shè)法地防止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古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么的仁慈啊!
善良的行為無窮無盡,我們無法一一全部予以論述。可以從以上十類善行推廣開去,那么各種美德也就能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