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食有魚

兒子移民來加拿大時,對他的社會適應能力、英語能力及專業(yè)技術水平我都有信心,唯一擔心的是“吃”——不習慣加拿大的食品。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說有人研究得出一個理論,遠在他鄉(xiāng)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源于“胃”。人在幼年時會在胃里產生與所吃食物相適應的蛋白酶,而這些蛋白酶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人在他鄉(xiāng),吃不到與早已形成的蛋白酶相適應的食物,于是胃就會發(fā)出信息,想吃家鄉(xiāng)的食物,讓人產生思鄉(xiāng)之情。

不知道這個理論有無道理,但我自己是有一點體會的。90年代初,我所在工廠從英國購買了一批設備,我和幾個同事被派去制造現場做質量檢驗,接受操作培訓,在英國住了一個月。那一個月,工作進行得很順利,“胃”卻遭受了磨難。工廠在一個小鎮(zhèn)上,我們就住在鎮(zhèn)上一對年輕夫妻開的也剛好能住下我們幾個人的家庭旅館里。早晚餐在旅館吃,由男老板掌勺,早餐因為有一個煎荷包雞蛋,配上牛奶,果汁及面包,感到尚可接受。中餐由工廠招待,每天吃三明治。晚餐是白水煮蔬菜(桌子上有鹽瓶,胡椒瓶),大塊的淡而無味的烤肉及面包。堅持了幾天,真應了水泊梁山上好漢李逵那句話:“嘴里淡出個鳥來?!敝苣?,我們提出由我們自己做飯,老板很爽快地答應了。可是沒有佐料,啥也做不了。最后請老板幫助買了一塊豬肉和一些番茄,用面粉代替淀粉做了一鍋番茄肉片湯,好歹解了一下饞。工廠知道了,要請我們吃法國大餐,意大利菜,被我們一概謝絕,寧愿吃快餐店的炸薯條炸魚,在那家工廠引為笑談?;氐絿鴥?,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到餐館里狠狠地吃了一頓。

兒子這一去,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一年兩年,可能是一輩子啊,他能適應那里的西餐食品嗎?吃不慣,怎么辦?

多倫多唐人街一角

兒子去了大約半個月,來電子郵件說行李中夾帶去的“郫縣豆瓣”吃完了,做不了回鍋肉了。還說在當地中文網站上看到也有人在打聽哪里能買到“郫縣豆瓣”——看來還有其他四川人在受著同樣的煎熬。我給他回信說如果能買到甜面醬,可以用作代用品,只是無辣味兒。實在不行用醬油代替試試看。當時真有點擔心,胃里難受不是個滋味啊。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他吃的情況,沒想到他回答說,沒問題啦,吃的與在中國一樣。原來他找到華人超市了。

現在密西沙加市有7個大型華人超市。國內各種口味的調料、肉類、海產、蔬菜、水果、大米、面粉、干貨、罐頭、冷凍食品……應有盡有。

蔬菜有本地種的,美國種的,墨西哥種的;還有中國的,如蓮藕,生姜、大蒜頭。中國的紅富士蘋果價廉物美,比國內還便宜。當然,許多食品在當地人食品店或超市里也能買到。但是,調料 、干貨和一些諸如水餃,元宵等冷凍食品就只有華人超市才有,并且品種之全,有時覺得匪夷所思。舉幾個例子:這里有貴州的老干媽辣椒油,重慶的各種火鍋底料,成都的醪糟,紹興的料酒,北京六必居的黃醬,廣州的蠔油、老抽、生抽。就拿醋來說,鎮(zhèn)江香醋,山西老陳醋,上海白醋、大紅醋,烏醋,還有四川保寧醋。保寧醋我在北京、廣州多年都從未見到過,居然在遙遠的加拿大能買到。

近年國內接連出了一些食品丑聞,使得這里的僑胞們也心有余悸,對一些國內產的調料、干貨敬而遠之,使得臺灣產品大行其道。這類食品許多現在來自臺灣。假貨的確也賣到了加拿大。有一種醋也標著“鎮(zhèn)江香醋”,質量與鎮(zhèn)江恒順香醋有天壤之別。它的商標上的產地名只有拼音,讀起來絕無“鎮(zhèn)江”二字。最近國內地溝油的報道出來,一些僑胞開始顧慮是否還該買國內用油的調料。照此下去,可能以后只能吃臺灣的調料和干貨了。

在中餐館吃飯

再說說餐館。不知道密西沙加市有多少家華人餐館,反正國內許多地方風味如廣東的早茶,北京烤鴨,蘭州拉面,上海小籠包……這里都能吃到。還有一間賣油條豆?jié){的餐館,就叫“油條大王”。我最喜歡的還是“巴蜀人家”川菜館。不過選擇性不大,因為食客人數畢竟有限。曾經有人開了第二家川菜館,幾個月就關門了。

多倫多市中心唐人街和東區(qū)華人聚居的士加堡中餐館就更多,尤其是粵菜館,菜式、裝修甚至連水族箱都與廣州沒有什么兩樣。

其他種族的人對中國食品也感興趣。一次我與幾個人聊起食品。一個白人婦女問我,你們中國人是否食品與我們不一樣,怎么你們皮膚身材都那么好?我說,一樣啊,你到華人超市看看,在中國我們也是吃那些食品??赡芘腼兎椒ú煌伞E赃呉粋€伊拉克移民立即贊同說,對對,我看見過中國人的米飯,是用水煮的。我問,你們也吃米飯?他說,米飯也是我們的主食,天天吃。我又問,你們怎么做?他說,用油、脂肪一起煮。所以你們比較瘦小,看我們——他指了指自己像薩達姆那樣的身材。

雖然羨慕華人的皮膚身材,他們對中國食品也只是淺嘗輒止,終究還是胃占上風。這兒有一家頗有名氣的中餐連鎖店文華餐廳,在密西沙加市及附近城市開了好幾家店,甚至在多倫多北邊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只有10萬人口、華人很少的小城巴里也開了一家店。文華餐廳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尤其是周末,在門口會排起長隊。但是,食客鮮有華人。原來文華餐廳為了迎合西人(華人對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的稱呼)胃口,對食譜做了調整,中餐西化,弱化中餐味兒,使西人吃到了他們喜歡的“中國菜”。當地西人也知道,那里不是真正的中國菜,但他們喜歡。

加拿大食品很便宜。一般華人家庭飲食費用,包括每天的牛奶、水果,早幾年大約每人每月100加元,現在物價漲了,150加元也夠了。按最低收入算,相當于兩天的工資。加拿大對18歲以下的兒童每個月都有生活補貼,華人稱其為“牛奶金”。根據家庭收入牛奶金也會有高有低,最高的每月可得260多加元。換句話說,如果家庭收入較低的話,小孩的伙食費就由政府來出。

加拿大人愛吃甜食,愛吃零食。在咖啡店里,當你說要一杯咖啡時,服務員會問你“兩份還是三份?”那意思是咖啡里要加兩份牛奶及白糖還是三份。有人提議,為了防止人們吃太多糖和牛奶,一杯咖啡只給一份糖和牛奶,多要的要另外付錢。但沒人理這個茬。零食不僅小孩吃,大人也吃。有一幅號召人們多運動的宣傳畫,上面是一個胖胖的中年男人,躺在沙發(fā)上,一只手拿著電視遙控器,另一只手抱著一大缽爆米花。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中國人心情不好時吃不下飯,加拿大人是越是心情不好越吃。當你對很熟悉的加拿大人說,你好像胖了一些。他/她一定會憂郁地回答,最近心情不好。

加拿大政府倒是很重視食品健康問題,國家衛(wèi)生部把食品指南印成小冊子,免費散發(fā),還建立了食品指南網站。食品指南中,對小孩、成年人一日三餐應該吃那些類食品,每類吃多少,都有詳盡的建議。袋裝食品和罐裝食品上都印有營養(yǎng)成分表。為新移民辦的英語學校的課程中,也有如何讀懂營養(yǎng)成分表的內容。不過,“超級胖”的男女隨處可見,有的我們三個人捆在一起也不見得有他們個大呢!

密西沙加的中國城

所謂“入鄉(xiāng)隨俗”,其實移民們也在逐步嘗試西人食品。比如我們家,早餐已經“全盤西化”:牛奶、面包、雞蛋、黃油或果醬,小孩還要加上“起士”等等。平時也常去西人超市買食品。那些住在離大多倫多地區(qū)較遠的市、鎮(zhèn),當地沒有華人超市的華人,除了一個來月開車兩三個小時到大多倫多地區(qū)補充一些調味品外,食品只能更快地西化了。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小孩子們,比如我家兩個孫子,從小跟我們吃中國飯菜,可是越來越不愿意吃,反倒是對西人食品越來越感興趣。就是吃中國食品,方法也很奇特,米飯和菜決不混著吃,先吃完菜再單獨吃白米飯或反之。不同的菜也是吃完一份再吃第二份。餃子,要把皮和餡分開吃。還有一件好玩兒的事兒,一次兒子、兒媳帶兩個孫子回中國探親訪友和旅游,在北京吃了“北京烤鴨”。小孫子丁丁對烤鴨贊不絕口?;貋砗笪议_玩笑問他,你給烤鴨打幾分呀?原來,他給他喜歡的食品打過分,漢堡包是7分,比薩餅是10分。他脫口而出說10分,然后,停了片刻,說比薩餅12分。大家哄堂大笑。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呀!

有時我感覺,這里的食品也像加拿大提倡的多元文化,移民們盡管保留你的傳統,但慢慢地、不知不覺地開始接受當地的東西,到第二代、第三代“全盤西化”大概難以避免。

不管怎樣,對第一代移民來說,不需要強制自己改變胃口,減少“思鄉(xiāng)”的痛楚,總是個舒服的事兒。

(2009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和龙市| 怀来县| 渭源县| 乳山市| 遵化市| 长泰县| 五华县| 疏附县| 林西县| 横峰县| 陕西省| 尖扎县| 敖汉旗| 林口县| 七台河市| 潜江市| 潮安县| 孟津县| 临汾市| 临漳县| 石河子市| 惠东县| 和平县| 辉南县| 科技| 镇康县| 天等县| 温州市| 陵川县| 托克托县| 阿克| 盐池县| 扎兰屯市| 普格县| 高淳县| 屯昌县| 托克逊县| 兴国县| 泾川县|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