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國的悲哀·西北的剖面
- 楊鐘健
- 1826字
- 2022-03-25 18:26:48
寫在前面
游記是一種特殊而重要的體裁,特殊人物在特殊時期的游記,往往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側面。楊鐘健先生是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除專業研究之外,涉獵廣泛,不僅精通英語、德語,還熟悉拉丁文和希臘文,熱愛詩詞和散文寫作,在長期的野外考察過程中,非常重視記錄自己的所行、所見、所感、所思。他一生所作七部游記,分別為《去國的悲哀》(一九二九)、《西北的剖面》(一九三二)、《剖面的剖面》(一九三七年完稿)、《抗戰中看河山》(一九四四)、《新眼界》(一九四七)、《國外印象記》(一九四八)、《訪蘇兩月記》(一九五七)。楊老在做地質調查時,常將所見所聞稱為“剖面”,此中含義一為實際觀察到的地層剖面,反映其地質構造和科學內涵,另一則為人生的剖面。這些游記,以身處國運動蕩時期的一名學者身份,以科學眼光記錄了地質古生物工作和祖國的山河表里,體現的是那個年代國家和人民的狀況,以及學者們的風骨。
本書收錄其中兩部。《去國的悲哀》是其第一部游記,于一九二九年在北平平社首次出版。主要記述他一九二三年去往德國留學以及歸來的經歷。旅途從故鄉陜西華縣出發,經北京、上海,以海路赴歐,在船上途經中國香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到達歐洲之后,在慕尼黑、巴黎、柏林、倫敦、瑞士游歷博物館以及做地質考察,后從慕尼黑取陸路經維也納、華沙和莫斯科,再由西伯利亞入東三省而歸國。前后歷時近五年。年輕時的楊鐘健,求學之余參觀歐洲的博物館、著名大學等,對于歐洲科學人文的發達、人民的外貌和精神狀態,都感到新奇。而國外國內云泥之別的境況,也令他備受刺激。誠如他所言,此次旅程充滿了“欣喜和悲戚”,并不能完全融入求學旅途的歡樂,也不能完全暢懷。楊老一方面對于國內情勢終抱樂觀態度,但同時也對勝利的一日何時到來充滿未知感。他一方面認識到中國大力發展科研、科普宣傳的必要,但同時又以自己不過得一博士“虛銜”自卑,時常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慨。這種心情為此書帶來一種時代的沉重感,的確與書名中“悲哀”二字緊緊相扣。
為本書畫封面的是姬德鄰先生。而為本書作序并畫插畫、題寫了卷首詩的人是王德崇先生(一九〇〇至一九八四,字子休,陜西省高陵縣人),他于一九二五年考入北京大學后,與楊鐘健相識于“共進社”,任《共進》刊物主編,一起積極宣傳馬列主義,痛斥軍閥。一九三六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赴美國留學,先后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一九三九年回國,在農業經濟學術研究上有較深的造詣,著有《農場管理學》等。他自幼聰敏好學,是一位進步青年,且頗有膽識勇氣。楊鐘健先生與之交情甚篤,視其為“相知”。本書前面幾部分即是以寫給王德崇的信件的形式呈獻給讀者的。字里行間可見二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默契。
此外,書中提及與作者有交誼的人物,皆為一時之秀,在此舉一人為例。孫云鑄先生為我國古生物學的奠基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留學于德國哈勒大學,一九二七年,與楊老在哈爾茨地質旅行途中相會,二人計劃成立中國古生物學會。此實為我國古生物學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書中很多人名、地名皆為外文——英文德文拼寫混雜,楊老原稿即如此,具體是哪里,編輯過程中盡量補了中文,并修改了當時排版的錯誤拼寫,但是仍有很多已經不可考證,只能保留原文,留待日后了。此外很多地名與今天也不同,如今日之華沙,楊老稱之為“瓦薩”,今之慕尼黑為“明興”,凡此之類,均不做修改,一為并不影響閱讀,二為保留整體的韻味。
楊老寫完《去國的悲哀》,將稿件交于北平平社編輯出版,就又出發了。他受翁文灝先生囑托,去往山西西部、陜西北部一帶旅行調查三個月,又去東三省不到一月,然后參加中美考察團前往內蒙古和二連浩特東部一帶,最后是參加中法科學考察團,由張家口出發一直向西到吐魯番、烏魯木齊,然后取道西伯利亞回到北平。楊老將這四次旅行的經過和感受記錄下來,匯集成冊,取名“西北的剖面”,由翁文灝作序,于一九三二年出版。之所以稱之為“剖面”,楊老意為“幾乎上自天時,下至地理,乃至人世滄桑,世態炎涼等等”,無一不“或深或淺地切剖一下”。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考察團和中法科考團這兩次中外合作考察項目,在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楊老作為親身經歷者記錄的詳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此書曾于二〇一四年在我社出版過一次,今次為了將楊老的游記匯集整齊,于合訂本中再次收錄,希望能夠給讀者以完整的敘述,也令讀者體會到楊老復雜的心路歷程。
三聯書店編輯部
二〇二〇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