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夢家和他的朋友們
- 方繼孝
- 1777字
- 2022-03-25 18:31:01
三、未見回音的請托
陳夢家在“盧溝橋事變”前的6月間,曾到胡適的家里拜訪。“七七事變”爆發,胡適去了南京,旋即赴美。陳夢家則隨趙蘿蕤一家先在蘇州小住,然后回到趙家祖居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的一所舊屋。安定下來后,陳夢家即刻致信胡適和聞一多二位先生,很快接到了聞先生的回信,而經教育部轉胡適先生的信則沒有回音。其時,胡適已渡洋赴美了。1938年10月5日,胡適接替王正廷任駐美特命全權大使。
陳夢家是在報紙上得知胡適出任駐美大使消息的。在西南聯大執教一段時間后,陳夢家深感自己的后備知識不足,遂萌生赴美學習深造的愿望。他在和趙蘿蕤仔細斟酌之后,于1938年10月30日給胡適寫了一封長達2000余字的信,詳細敘述了自“七七事變”之后至此長達一年半時間的逃難,以及教學、研究的情況,并對自1934年以來的學習體會做了總結性的匯報:
這五年以來,我埋首于甲骨輯錄和古籍之中,知道了清代人的考據,和如何應用古文字以窺探古代的歷史、社會、制度、宗教。我的興趣在古代,而尤集中于宗教和歷史制度,因古文字的研究,常常把經歷中所埋沉的發掘出來。這五年的苦憤,救療了我從前的空疏不學,我從研究古代文化,深深的樹立了我長久從事于學術的決心和興趣,亦因了解古代而了解我們的祖先,使我有信心在國家危急萬狀之時,不悲觀不動搖,在別人嘆氣空愁之中,切切實實從事于學問。但是雖然從事國學,我自己往往感到許多缺欠,而尤其是國學,不但盡量整理舊典籍新材料,更重要的是新方法以及別國材料、方法的借鏡。最近看增訂的《金文編》,材料加多了,編制考釋一仍吳大澂之舊,而清代古文字學,自吳大澂、孫仲容[1]、羅氏[2]、王氏[3]、容氏[4],或精于文字剖析,或博于典籍,然而由我們今日看,某一字可釋而不釋,某一字釋而有誤,其原因:(1)但釋字,而不管其字在一句中之地位,即不管文修;(2)但釋字,而不管此字所代表之制度,蓋往往由研究一制度而發現某文字的新注釋;(3)雖然注重歷史,援用典籍,而不能由比較材料得征信。所以,我常時時警惕自己,我們生于吳、孫、羅、王之后,我們所從事者為古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考據學的匯合,有前人為我們準備道路(如清代的注疏、“二王”之學),但我們今日則不單是繼承之,而是發展為新的,我們讀先生的《胡適文存》,覺其最大的價值在承清俊之后而開新學之端,而我看近今的學者,承此制度而發揚的固多,仍然覆蹈清俊轍而不考者還是不少,則是這類學問不是不增加價值,而是不變新不創造。
信談及此,話鋒一轉,陳夢家婉轉表示請胡適幫助赴美深造的愿望:
我嘗想及此,總想對于典籍材料稍加涉獵后,要注意訓練自己的新方法新態度,而研究古代文化,西洋的考古學、人類學,尤為急需,因此老愿意有機會出國一次,而苦于經濟,無力自費,一年半以來,消耗于行旅,而此想望更踐泡影。我倘若甘心老死于中國式學者之事,倒也罷了,但我總覺得自己處此際會,也極難得,總可以盡其所能,略有貢于學術。
自1934年,陳夢家能夠放下青年詩人的身段,重新入學燕京大學,之后仍入燕京大學讀研,潛心于古文字學的研究,即可看出陳夢家是真心于深造提高,而非欲逃離艱苦環境,躲避戰亂。以下言語,談了赴美深造的具體想法和希望胡適給予幫助的范圍:
我今以誠懇急渴的希望,要求于先生,希望先生對于我之從事學業,有最大的援助。在過去,先生于我的愛護提攜,使我銘刻不忘,而我今日想到出國深造,以為唯一可以求托者,只有先生一人而已。我想先生必能了解我的渴望,而予以同情援助。我的希望,最好能在哈佛讀書,我今確受聘于清華,而燕京尚保留我的事,故若入哈佛,我可因哈佛燕京學社之同系而稍得便利,如哈佛不行,則Yale[5]亦甚合宜。我希望能得一筆獎學金,以便專心讀書,否則一半做事一半有獎學金也可以,所做之事最相宜者為博物院、圖書館(藏有中國器物書籍需人整理考證者)或漢文教員或其他。
信中還告訴胡適,若能實現赴美,妻子蘿蕤亦同來,并簡要介紹了趙蘿蕤的情況,其實胡適對趙蘿蕤是有一定了解的。最后,陳夢家向胡適表示:
總之,我們并不想偷懶,能專心讀書最好,否則我們得愿以工作來換到讀書的權利。
這一點,在幾年之后陳夢家夫婦終于到達美國的表現足以印證。
關于胡適接到陳夢家的這封信后的態度,目前尚未發現胡適的復信,難以定論。據說,陳夢家舊存友人書信散出后,曾傳內有胡適致陳夢家的幾封信,但之后就銷聲匿跡了,這幾封信中是否有就此事的復信,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