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舞蹈通史叢書(套裝7冊)
- 劉青弋主編
- 4936字
- 2022-03-22 15:19:11
第六節 結語
階級的出現,使舞蹈藝術也發生了分化,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原為全氏族所共有的原始舞蹈,一部分被奴隸主所占有,發展成專供王室和貴族祭祀及享樂用的儀式和表演舞蹈;而另一部分則繼續盛行在下層民眾之間,成為結合各種生活習俗、以自娛為主的群眾性民俗舞蹈。
古代舞蹈在奴隸社會的物質條件下有了顯著的進步,我們從商代樂器之精美可以想見當時相應的舞樂表演水平;古籍記載中殷王室歌舞享樂的場面,已十分豪華,從出土實物也可見一斑。
這一時期舞蹈的發展,首先是由于奴隸勞動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基礎,出現了專業的舞蹈者——巫和樂舞奴隸。正是他們,創造了奴隸社會中的舞蹈表演藝術,提高了舞蹈的技巧水平,使古代舞蹈日趨精美和完整。
魯迅先生在闡述上古藝術發展時曾說:“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聲音繁變,浸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聲郁于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于外,則衹畏以頌祝,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后世。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贊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64]清楚地闡明了原始藝術的發展脈絡,考察我國原始歌舞的演變,正是走著這樣的道路。
巫和樂舞奴隸都是適應著奴隸主的政治和生活要求而活動的。巫是商王朝實行神權統治的工具,樂舞奴隸則主要是為滿足奴隸主的生活享受服務。統治者通過他們的活動來神化自己的統治權,夸耀自己家族的功績和歷史,獲得聲色享受。奴隸主的各種要求不能不對當時的部分舞蹈帶來消極影響。
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在奴隸社會中繼續著,雖然它們也打上了階級壓迫的烙印,但各族人民的舞蹈交流活動,對舞蹈藝術的發展始終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注 釋
[1].列寧:《論國家》《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49頁。
[2].《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中華書局標點第一冊第15頁。
[3].《禮記·樂記》:“《大章》,章之也。”疏:“堯樂謂之《大章》者,言堯德章明于天下也。”《十三經注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第1534頁。
[5].《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大咸》。”疏:“《咸池》,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修而用之,若樂體依舊,不增訓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同注③上冊第488頁。
[6].《路史·后記》:“(帝堯)作《大章》之樂。……命延絆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制《咸池》之舞,而為經首之詩,以享上帝,命之曰《大咸》。”轉引自《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卷一樂律總部。
[8].《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帝即位,作《九韶》之樂。”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第197頁。
[9].《山海經·大荒西經》:“開(即啟)上三嬪于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開焉得始歌《九招》。”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海經校注》第414頁。
[10].《史記·夏本紀》:“舜德大明,于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81頁。
[13].《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同注④引書。
[14].《禮記·明堂位》:“皮弁素,裼而舞《大夏》。”《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下冊第1489頁。
[15].《韓非子·飾邪》:“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五冊卷五。
[17].《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浙江民族民間舞蹈綜述》。
[18].《史記·五帝本紀》:“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44頁。
[21].《尚書·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十三經注疏》上冊第156頁。
[22].《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晨于端門,樂聞于三衢。”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五冊卷八十。
[23].《呂氏春秋·仲夏記·侈樂》:“(桀)作為侈樂,大鼓、磬、管、簫之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六冊卷五。
[24].《路史·后記》:“(桀)廣優猱戲奇偉作東哥,而操北里,大合桑林,驕溢妄行,于是群臣相持而唱于庭,靡靡之音。”《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卷八十一。
[25].《史記·殷本記》:“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95頁。
[26].《鹽鐵論·力耕》:“昔桀女樂充宮室,文繡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樂終廢其國。”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七冊卷二。
[27].《竹書紀年》:“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冉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第7、15頁。
[32].《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中華書局1964年版《莊子解》第31頁。
[33].《左傳·襄十年》杜預注:“謂舞初入之時,舞師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題識其舞人之首。”同注?引書。《周禮·染人》注:“染夏者,染五色,謂之夏者,其色以夏翟為飾。”
[34].《禮記·郊特牲》:“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也。”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下冊第1457頁。
[43].《殷墟書契前編》7.32.2、《殷虛書契續編》5.31.3。
[51].《帝王世紀》:“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尸子》:“禹勞于治水,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參見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二冊《荀子集解》卷三注。
[52].《魏書·釋老志》,中華書局標點本第八冊第3051頁。
[53].郭寶鈞:《1950年春季殷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五冊,1951年版。
[55].《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山海經校注》第55頁。
[56].《山海經·北山經》:“其首曰歸山,……有獸焉,其狀如靈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善還。”郭璞注:“還,旋舞也。”《山海經校注》第85頁。
[57].《山海經·海外西經》:“渚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山海經校注》第222頁。
[58].《史記·五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璃魅。”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36頁。
[59].《周易·賁六四》,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上冊第38頁。
[60].《周易·歸妹上六》,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上冊第64頁。
[61].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5頁。
[62].《尚書大傳》:“武王伐紂,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以達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無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生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