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結語

階級的出現,使舞蹈藝術也發生了分化,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原為全氏族所共有的原始舞蹈,一部分被奴隸主所占有,發展成專供王室和貴族祭祀及享樂用的儀式和表演舞蹈;而另一部分則繼續盛行在下層民眾之間,成為結合各種生活習俗、以自娛為主的群眾性民俗舞蹈。

古代舞蹈在奴隸社會的物質條件下有了顯著的進步,我們從商代樂器之精美可以想見當時相應的舞樂表演水平;古籍記載中殷王室歌舞享樂的場面,已十分豪華,從出土實物也可見一斑。

這一時期舞蹈的發展,首先是由于奴隸勞動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基礎,出現了專業的舞蹈者——巫和樂舞奴隸。正是他們,創造了奴隸社會中的舞蹈表演藝術,提高了舞蹈的技巧水平,使古代舞蹈日趨精美和完整。

魯迅先生在闡述上古藝術發展時曾說:“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聲音繁變,浸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聲郁于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于外,則衹畏以頌祝,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后世。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贊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64]清楚地闡明了原始藝術的發展脈絡,考察我國原始歌舞的演變,正是走著這樣的道路。

巫和樂舞奴隸都是適應著奴隸主的政治和生活要求而活動的。巫是商王朝實行神權統治的工具,樂舞奴隸則主要是為滿足奴隸主的生活享受服務。統治者通過他們的活動來神化自己的統治權,夸耀自己家族的功績和歷史,獲得聲色享受。奴隸主的各種要求不能不對當時的部分舞蹈帶來消極影響。

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在奴隸社會中繼續著,雖然它們也打上了階級壓迫的烙印,但各族人民的舞蹈交流活動,對舞蹈藝術的發展始終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注 釋

[1].列寧:《論國家》《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49頁。

[2].《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中華書局標點第一冊第15頁。

[3].《禮記·樂記》:“《大章》,章之也。”疏:“堯樂謂之《大章》者,言堯德章明于天下也。”《十三經注疏》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第1534頁。

[4].《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鞈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六冊卷五。

[5].《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大咸》。”疏:“《咸池》,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修而用之,若樂體依舊,不增訓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同注③上冊第488頁。

[6].《路史·后記》:“(帝堯)作《大章》之樂。……命延絆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制《咸池》之舞,而為經首之詩,以享上帝,命之曰《大咸》。”轉引自《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卷一樂律總部。

[7].《太平御覽》引《逸士傳》:“堯時有壤父五十人,擊壤于康衢,或有觀者曰:大哉!堯之為君。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擊壤》古有二說,一說為游戲,一說為歌舞,從歷史材料看,似兩者都是。故宮博物院藏有傳為李公麟所作之宋畫《擊壤圖》一幅,所繪即為群眾性歌舞場面。參見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一冊第372頁。

[8].《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帝即位,作《九韶》之樂。”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第197頁。

[9].《山海經·大荒西經》:“開(即啟)上三嬪于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開焉得始歌《九招》。”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海經校注》第414頁。

[10].《史記·夏本紀》:“舜德大明,于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81頁。

[11].《尚書·堯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上冊第131頁。

[12].《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淮南子·齊俗訓》:“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五冊卷十九。

[13].《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同注④引書。

[14].《禮記·明堂位》:“皮弁素figure_0099_0104,裼而舞《大夏》。”《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下冊第1489頁。

[15].《韓非子·飾邪》:“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五冊卷五。

[16].《述異記》:“昔禹會涂山,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后至,禹誅之。其長三丈,其頭骨專車。今南中民有姓防風氏,即其后也,皆長大。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發而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說庫》本上冊。卷上。

[17].《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浙江民族民間舞蹈綜述》。

[18].《史記·五帝本紀》:“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44頁。

[19].《竹書紀年》:“益干啟位,啟殺之。九年,舞《九韶》。”見《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第2頁。《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啟。啟上三嬪于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仞,啟焉得始歌《九韶》。”見《山海經校注》第414頁。《山海經·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舞《九代》。乘兩龍,云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同上引書第209頁。

[20].《墨子·非樂》:“啟乃淫溢康樂,野于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于酒,渝食于野,萬舞翼翼。章聞于天,天用弗式。故上者天鬼弗式,下者萬民弗利。”《墨子校釋》,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278頁。

[21].《尚書·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中華書局1980年版影印本《十三經注疏》上冊第156頁。

[22].《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晨figure_0100_0105于端門,樂聞于三衢。”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五冊卷八十。

[23].《呂氏春秋·仲夏記·侈樂》:“(桀)作為侈樂,大鼓、磬、管、簫之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六冊卷五。

[24].《路史·后記》:“(桀)廣優猱戲奇偉作東哥,而操北里,大合桑林,驕溢妄行,于是群臣相持而唱于庭,靡靡之音。”《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卷八十一。

[25].《史記·殷本記》:“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95頁。

[26].《鹽鐵論·力耕》:“昔桀女樂充宮室,文繡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樂終廢其國。”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七冊卷二。

[27].《竹書紀年》:“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冉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第7、15頁。

[28].《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夏為無道,暴虐萬民,侵削諸侯,不用軌度,天下患之。湯于是率六州以討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湯乃命伊尹作為《大濩》,歌《晨露》。修《九韶》、《六列》,以見其善。”同注④引書。

[29].《韓詩外傳》:“湯作濩,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愛仁。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敬而好禮。”《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1頁。

[30].《尸子》(輯本):“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于桑林。”《通鑒大紀》:“禱于桑林之社,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歲則大熟,天下歡洽,歲作《桑林》之樂,名曰《大濩》。”轉引自《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卷九十。

[31].《左傳·襄十年》:“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下冊第1947頁。一說晉侯之懼為用天子旌夏。但下文占卜,明說是桑林為祟。

[32].《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中華書局1964年版《莊子解》第31頁。

[33].《左傳·襄十年》杜預注:“謂舞初入之時,舞師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題識其舞人之首。”同注?引書。《周禮·染人》注:“染夏者,染五色,謂之夏者,其色以夏翟為飾。”

[34].《禮記·郊特牲》:“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也。”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下冊第1457頁。

[35].《殷墟文字甲編》3069。

[36].《簠室殷契徵文·典禮》31。

[37].《殷墟文字乙編》上2327。

[38].《龜甲獸骨文字》1.13.10。

[39].《鐵云藏龜拾遺》2.10。

[40].《殷墟書契前編》4.16.6。

[41].《殷墟文字甲編》715。

[42].《殷墟書契前編》60.20.4。

[43].《殷墟書契前編》7.32.2、《殷虛書契續編》5.31.3。

[44].《鐵云藏龜》120.3。

[45].《殷契卜辭》533。

[46].《殷契粹編》847。

[47].《殷契拾掇》385。

[48].《史記·周本紀》:“武王乃作太誓,告于眾庶:今殷王紂……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悅說婦人。”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121頁。《尚書·泰誓下》:“今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上冊第182頁。

[49].《史記·殷本紀》:“(帝紂)好酒淫樂……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105頁。《拾遺記》:“紂淫聲色,乃拘師延于陰宮,欲極刑戮,師延既被囚系,奏清商流徵滌角之音,司獄者以聞于紂。紂猶嫌曰:此乃淳古遠樂,非余可聽說也。猶不釋師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歡修夜之娛,乃得免炮烙之害。”中華書局1981年版卷四十四第2頁。

[50].《殷墟書契前編》7.35.2。

[51].《帝王世紀》:“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尸子》:“禹勞于治水,生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參見中華書局1954年版《諸子集成》第二冊《荀子集解》卷三注。

[52].《魏書·釋老志》,中華書局標點本第八冊第3051頁。

[53].郭寶鈞:《1950年春季殷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五冊,1951年版。

[54].《山海經·中山經》:“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舞,嬰一璧。”“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嬰毛一璧,干舞,用兵以禳祈,謬冕舞。”《山海經校注》第161、163頁。

[55].《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山海經校注》第55頁。

[56].《山海經·北山經》:“其首曰歸山,……有獸焉,其狀如靈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figure_0102_0106,善還。”郭璞注:“還,旋舞也。”《山海經校注》第85頁。

[57].《山海經·海外西經》:“渚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山海經校注》第222頁。

[58].《史記·五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璃魅。”中華書局標點本第一冊第36頁。

[59].《周易·賁六四》,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上冊第38頁。

[60].《周易·歸妹上六》,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經注疏》上冊第64頁。

[61].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5頁。

[62].《尚書大傳》:“武王伐紂,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以達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無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生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

[63].《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陵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21、37頁。

[64].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25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海丰县| 芒康县| 黄浦区| 定结县| 株洲县| 盐池县| 凌源市| 连平县| 尼勒克县| 新邵县| 靖远县| 通城县| 镇沅| 内乡县| 武邑县| 天台县| 福州市| 石首市| 沙河市| 鸡东县| 苏尼特左旗| 自治县| 青川县| 驻马店市| 巍山| 天等县| 彰武县| 西青区| 文化| 双柏县| 盐池县| 定日县| 永城市| 孟津县| 旌德县| 特克斯县| 安陆市| 贞丰县| 板桥市|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