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樂舞大曲的結構形式及其代表作——《霓裳羽衣》

唐代的大曲是在繼承漢代的相和大曲的基礎上,吸收了西域(主要是新疆一帶)的歌舞形式創造的,現今流傳在新疆的古老歌舞《十二木卡姆》仍具有與唐代樂舞大曲相類似的形式。

大曲是音樂、舞蹈、詩歌三者結合的大型樂舞套曲。開始是一段節奏自由的器樂演奏叫“散序”。接著是慢節奏的曲調和歌唱,有時舞蹈隨歌聲進入,有時只歌不舞,這一段叫“中序”。最后是節奏多次變化的快速舞曲叫“破”。在“散序”、“中序”、“破”各部分中,又包括若干不同的樂段。楊蔭瀏先生曾將大曲的結構形式(包括樂舞段落名稱、表演形式及每段樂曲的節奏特點)整理、分析、排列如下[83]

(一)散序——節奏自由,器樂獨奏、輪奏或合奏。

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是一個曲調。

靸——過渡到慢板的樂段。

(二)中序、拍序或歌頭——節奏固定,慢板。歌唱為主,器樂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

排遍若干遍,慢板。

攧節奏過渡到略快。

(三)破或舞遍——節奏幾次改變,散板入節奏,漸加快,至極快。舞蹈為主,器樂伴奏,歌或不歌不定。

入破——散板。

虛催——由散板入節奏,亦稱“破第二”。

袞遍——較快的樂段。

實催、催拍、促拍或簇拍——節奏過渡到更快。

袞遍——極快的樂段。

歇拍——節奏慢下來。

煞袞——結束。

大曲的最后部分是“破”,舞蹈進入,氣氛熱烈,將全曲推向高潮后結束。

唐代的大曲很多,《教坊記》所列四十六大曲,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一部分是屬傳統《清商樂》類的,如《泛龍舟》、《玉樹后庭花》等;屬“健舞”、“軟舞”類的如《涼州》、《甘州》、《綠腰》、《回波樂》、《柘枝》等;純屬兄弟民族樂舞的有《龜茲樂》、《醉渾脫》、《穿心蠻》、《突厥三臺》等;另一部分是新作品如《霓裳》等。除《教坊記》所列四十六大曲名外,可能還有一些大曲名未被列入,所列四十六大曲中,有許多大曲的樂舞已不可考,或僅見極簡略的史料。舞容記載較多是“健舞”、“軟舞”類的一些大曲。它們作為舞蹈節目出現時,可能只表演入“破”以后的舞段。正如作為器樂曲或歌曲表演時,只采用“散序”或“中序”部分一樣。屬于“健舞”、“軟舞”類的諸大曲,已在“健舞”“軟舞”一節中詳述,茲不贅。

大曲中間有一部分叫“法曲”,“法曲”與大曲結構一樣,法曲的主要特點,是曲調與所用樂器更近似漢族傳統樂曲——“清商樂”。情調更為幽雅一些。《新唐書·禮樂志》載:隋代已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樂器用鐃、鈸、鐘、磬、幢簫、琵琶。演奏時,金、石、絲、竹參差、交錯、輪奏、合奏。隋煬帝嫌其聲淡,在曲子結束部分加“解音”。一般來說,“解音”是快節奏的樂段。喜好音樂,又擅長作曲的唐玄宗,特別酷愛法曲。當時有許多法曲作品。據《樂書》載:“法曲興自于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武后長生樂,明皇赤白桃李花,皆法曲尤妙者。其余如霓裳羽衣、望瀛、獻仙音、聽龍吟、碧天雁、獻天花之類,不可勝記。”

由此可證法曲與《清商樂》的密切關系。在不可勝數的唐代法曲中,就舞蹈而言,以《霓裳羽衣》最著稱,也最具代表性。

《霓裳羽衣》簡稱《霓裳》,樂曲是唐明皇部分地吸收了《婆羅門曲》創制的。舞蹈是根據樂曲編排的,常在宮廷和貴族士大夫的宴會中表演。楊貴妃舞的《霓裳羽衣》當時最為著稱。

表演《霓裳羽衣》舞者要裝扮得像仙女一樣的美麗而雅致。開元至天寶年間(公元713—756年),為慶賀明皇生日,宮中要表演各種技藝,其中也有《霓裳羽衣》。宮妓們梳九騎仙髻,穿著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84]。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進士王建所寫《霓裳辭十首》有“新換霓裳月色裙”詩句,看來舞者穿的是淡雅的月白色裙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白居易在宮中所見的《霓裳羽衣》舞者服飾又不一般,下身穿著如虹霓一樣淡彩色的裙子,上身披著霞帔,頭上戴著步搖冠(步搖是一種有垂珠串串,走動起來會隨步搖曳的飾品),周身還佩帶了許多珠翠[85]。這種裝束似乎更為華麗鮮艷些。裙子有穿彩色的,也有穿白色的,而上身的“羽衣”——孔雀翠衣,大概是這個舞的特定裝束,所以一直保留了下來,唐代末年宣宗時用大隊宮女舞《霓裳曲》還是穿的“羽服”。

看來舞者服裝雖略有不同,但卻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把舞者扮成一個不同凡俗的仙女式的人物。

音樂開始是各種不同的樂器,參差交錯地奏出節奏自由、悠揚動聽的散序。接著慢拍子的中序,引出了翩翩起舞的舞人。白居易描寫這段優美的舞蹈是:“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輕盈飄忽的旋轉,流暢行進的舞步和突然回身動作的巧妙結合,優美柔婉的“小垂手”舞姿,輕急而行,衣裙如浮云飄起,像仙女在云朵中移動。入“破”以后,“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快速激烈的舞蹈動作,使裝飾的環佩瓔珞不斷跳躍閃動,發出清脆的聲音。舞蹈在一段快節奏后,忽然收住,像美麗的鸞鳳收翅停飛。全舞在“長引聲”的慢節奏延長音中結束。杰出的偉大詩人和樂舞藝術鑒賞家白居易贊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霓裳羽衣》從音樂、舞蹈到服飾,都力圖創造出一種“仙意”,這是根據作曲者最初的創作意圖而來的。具有音樂創作才能的唐明皇,常把那種虛無縹緲,美妙的神仙幻境用樂曲表現出來。所以有夢十仙子作《紫云曲》[86],夢龍女作《凌波曲》(此曲也曾編為舞蹈),游月宮作《霓裳羽衣》的傳說[87]。實際上從各方面的記載看,《霓裳羽衣》雖然描寫夢幻中的神仙境界,但也有些生活的體會和依據,如“聽風聽水作霓裳”[88];“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驛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89],優美的風聲水聲和美麗的山景,把明皇的意想帶到了虛幻的仙境,根據這種體會,明皇寫下了《霓裳羽衣》的散序部分。后,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送來了印度的《婆羅門曲》,玄宗認為這首樂曲符合自己的創作意圖,就把這首曲子作為素材,加以吸收,完成了《霓裳羽衣舞》的后半段[90]。舞蹈是根據樂曲編排的,所以舞蹈形象地表現了音樂所提示的意圖。

舞蹈演出形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唐代宮廷幾個時期表演的《霓裳羽衣》都有所不同。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冊立楊貴妃時奏《霓裳羽衣》,和楊貴妃在木蘭殿表演的《霓裳羽衣》都是獨舞形式[91]。鄭嵎根據曾在宮中侍候過唐明皇的老宮人回憶,寫下《津陽門詩》,詩中描述了在慶祝明皇生日時,宮中舉行規模盛大的藝術表演,宮伎們表演過《霓裳羽衣》,詩云:“人惜曲終更羽衣”,作者自注說:“又令官妓梳九騎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看來是人數眾多的大型舞蹈。在“跳珠撼玉”的激烈舞動中,宮伎的佩飾撒落滿地,如果表演人數不多,怎能有“曲終,珠翠可掃”的情形呢?看來唐明皇在位時,《霓裳羽衣》既有獨舞形式,也有群舞形式。當時,獨舞《霓裳羽衣》的也不止楊貴妃一人,宮中至少還有張云容獨舞《霓裳羽衣》。楊貴妃曾寫過一首詩:《贈張云容》原題解:“云容妃侍兒,善為霓裳舞,妃從幸繡嶺宮時,贈此詩。”詩曰:

羅繡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
輕云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形容張云容舞姿輕柔嬌美,像荷花,如輕云,似池邊嫩柳輕拂水。由唐明皇編曲,楊貴妃首演(很可能是編舞)的《霓裳羽衣》,當時在宮中既有獨舞,也有群舞演出。

白居易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在宮中看見的《霓裳羽衣舞》也就是《霓裳羽衣歌》中所描寫的,則是雙人舞,詩中寫道:“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是描寫這一對仙女般美麗的舞者,時而相招聚攏,時而揮袖分開的地位調度。而詩中最后說他已將此舞教給李娟、張態二人,更說明這是雙人表演的《霓裳羽衣舞》。這以后更有數百人表演的《霓裳羽衣》[92],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七月,教坊以15歲以下的少年舞者三百人舞《霓裳羽衣》,唐宣宗時(公元847—859年),宮中也曾用幾百宮女組成的大型隊舞表演《霓裳曲》,舞者手拿幡節,穿羽服,飾以珠翠,飄飄然有如飛翔在云端的鶴鳥[93],這種大規模的群舞,往往是偏重于擺排場和隊形的變化。

《霓裳羽衣》是一個藝術性較強,技術水平較高的作品。它吸收了中、外民族民間樂舞的成分,但完成這個作品的創作工作是在宮中,因此在初創時期,《霓裳羽衣》主要在宮廷和少數權貴中間流行。王建《霓裳辭十首》有:“旋翻新譜聲初足,除卻梨園未教人。宣與書家分手寫,中官走馬賜功臣”句。除常在內宮侍候皇帝的皇家樂舞團——梨園外,只有功臣才得到皇帝賜給的《霓裳》樂譜。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不僅繪聲繪色地描繪了《霓裳羽衣舞》的樂聲舞態,也給我們提示了《霓裳羽衣》的流行情況;他于憲宗元和年間在宮中觀賞了《裳霓羽衣舞》,在他心中留下了極美好、深刻的印象。當他離京后,輾轉調到杭州任太守。他將杭州的樂妓,組織了一個小小的樂隊,由玲瓏彈箜篌,謝好彈箏,陳寵吹篳篥,沈平吹笙,“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公元825年,白居易調任蘇州太守,在理政之余,又想起了他酷愛的《霓裳羽衣》,這次他似乎不滿足于排練樂曲,還想把舞蹈也排練出來。他寫信問好友元稹:“聞君部內多樂徒,問有霓裳舞者無?”元稹:“答云七縣十萬戶,無人知有霓裳舞。”由此可知《霓裳羽衣舞》在唐代流傳是很不普遍的。這可能是由于此舞的演出條件要求高,舞人外形極美,舞蹈技巧高超,表情好,具有仙女般典雅的風度和氣質。服飾裝束都極華麗等原因,使這個舞的傳播受到一定限制。但仍在一定范圍內流傳,李太玄《玉女舞霓裳詩》:

舞勢隨風散復收,歌聲似磬韻還幽。
千回赴節填詞處,嬌眼如波入鬢流。

描寫《霓裳羽衣》舞姿飄逸輕盈,歌聲樂聲清越悠揚,表情嫵媚動人。而唐人詩中更多的是描寫《霓裳羽衣》的音樂。音樂的傳播似乎比舞蹈廣泛得多。

白居易在許多詩篇中提到《霓裳》音樂如《重題別東樓》有:“曲愛霓裳未拍時”句;《臥聽法曲霓裳》有“宛轉柔聲初破時”句;《池上篇》序中說酒宴后,令樂童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于竹煙波月之間者久之。”白居易陶醉在美妙的樂聲中,竟昏昏入睡了。白居易愛《霓裳曲》,尤其愛“散序”部分,即唐明皇創作的前半段。晚唐徐鉉作《又聽霓裳羽衣曲送陳君》有:“此是開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別離聲”句。可能晚唐常有人演奏《霓裳》慢節奏的散序部分送別友人。連在安國觀也有人奏《霓裳》。劉禹錫《秋夜安國觀聞笙》有:“月露滿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樓。”安國觀原是玉貞公主所建,觀中女道士多是上陽宮的宮嬪,盧尚書《題安國觀》詩有:“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句。被打入冷宮的宮女嬪妃,不堪長期幽禁之苦,出家后,夜吹《霓裳曲》排解愁悶。從這些詩篇看,《霓裳》樂曲,特別是它的“散序”部分,經常有人演奏。另外,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得到一幅《奏樂圖》,不知畫的是什么?擅長詩畫的王維,端詳了那畫幅,說道:“《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召集樂工演奏,證實王維所說果然不錯。人們都佩服王維的精思[94]。看來《霓裳羽衣》樂曲流傳還是比較廣泛的。

五代南唐后主昭惠后周氏,通書史,善歌舞,曾得到《霓裳羽衣》的殘譜并加以整理[95]。及至宋代,宮廷隊舞“女弟子隊”有《拂霓裳隊》,可能部分地繼承了唐代《霓裳羽衣》的樂舞因素。《霓裳羽衣曲》還保存在宋代著名音樂家姜白石的歌曲集中。楊蔭瀏、陰法魯合編的《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一書中評介道:“姜白石的歌曲旁譜是保存到今天唯一的宋代樂譜……《霓裳中序第一》可能是當時還流傳的唐代著名大曲《霓裳羽衣》中的一段。”我認為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如能依據這段可以變成音響的宋代曲譜,加以發展,可能比較接近唐代名舞《霓裳羽衣》伴奏音樂的格調。

《霓裳羽衣》是唐代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美的形象,創造出仙的意境,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創作上采取了廣泛吸收,以我為主的方法。音樂上既吸收了傳統“清商樂”,又吸收了印度佛曲;既創造出美好感人的藝術效果,又熏染了神秘的仙境氣氛。舞蹈上既采用了極優美的傳統舞姿——“小垂手”等,又糅進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轉動作,并改變其原有矯健豪放的氣質,賦予它飄忽不定,回旋宛轉之姿。由杰出的皇帝音樂家唐明皇作曲、編曲,由水平最高的皇家樂隊——梨園演奏,由技藝很高,條件最好的舞蹈家——楊貴妃及其他專業歌舞伎人表演。《霓裳羽衣》成了我國古代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教坊記》所列四十六大曲,除上面已經敘述過的《霓裳羽衣》及屬“健舞”“軟舞”類的《綠腰》、《涼州》、《柘枝》、《甘州》、《回波樂》六部外,還有四十大曲名目。任半塘在《教坊記箋訂》一書中,作過一些考訂。據初步研究,這四十部大曲中,大致可以分為下述幾種類型:

一、唐代新作,數量較多。《平翻》(《教坊記箋證》作《平蕃》)可能是歌頌戰功的武舞。

《斷弓弦》可能是采用民間流傳、表現厭戰情緒的民歌編制的大曲。

《千秋樂》與《千春樂》:唐明皇生日名“千秋節”,是祝皇帝萬歲千秋,長命百歲的意思。每逢“千秋節”,宮中要舉行盛大的宴會及各種表演,《千秋樂》與《千春樂》都可能是特為皇帝生日編的樂舞大曲。

《大姊》與《舞大姊》:可能為楊貴妃大姐韓國夫人而作。

《大寶》:是為玄宗受尊號“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而作的大曲。它很可能是為這次宮廷大典特制的表演節目。

《雨霖鈴》:相傳是唐明皇為悼念楊貴妃而作的曲子。安祿山反,唐明皇倉皇逃往四川,途中六軍不發,禁軍殺死楊國宗逼唐明皇處死楊貴妃。唐明皇迫于形勢,只好處死楊貴妃。后,唐明皇行至斜谷(《說郛》作“及至劍閣”),陰雨連綿,陣陣雨聲,伴隨著鈴聲,隔山相應,在山谷間回蕩,這凄涼的情景和音響,引起了唐明皇思念貴妃的無限愁緒,于是作了《雨霖鈴》曲。梨園弟子張野狐,用篳篥演奏這首樂曲,遂流傳于世[96]。此后,情調哀怨悲涼的《雨霖鈴》曲,還經常有人演奏。元稹《琵琶歌》有:“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因茲彈作雨淋鈴,風雨蕭條鬼神泣。”《雨霖鈴》大曲,當是根據這首樂曲發展編制的。舞蹈部分所表現的感情,也一定是與樂曲相應悲傷、哀怨、纏綿的。

宋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一書中寫道:“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看來《雨霖鈴》樂曲曾傳至宋代,仍保存了它初創時期的藝術特色。

《薄媚》:劉禹錫《曹剛》詩,盛贊曹剛彈奏《薄媚》極精彩動聽:“大弦嘈囋小弦清,噴雪含風意思生。一聽曹剛彈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大曲《薄媚》當是依據這首琵琶曲發展編創的。至于入“破”以后舞段的舞容如何,至今尚未見到有關記載。

《薄媚》曾傳至宋代。《宋代歌舞劇曲錄要》載大曲三種之一《道宮薄媚》西子詞,敘述越王勾踐獻西施給吳王,報仇復國的故事。南宋官本雜劇段數有《請客薄媚》、《鄭生遇龍女薄媚》等,《薄媚》的音樂旋律已被應用在不同內容的歌舞或歌舞劇節目中。

《昊破》:是武則天時所作《昊天樂》之入“破”部分。

《賀圣樂》:可能是為歌頌唐代某個皇帝而作的大曲。

《迎仙客》:可能是迎神仙降臨的大曲[97]。其音樂舞蹈風格當是比較典雅優美的。

《伊州》:唐代有以地名為樂舞名的習慣。《伊州》也是以地名為樂舞名的。古伊州在今新疆哈密。《伊州》是具有當地民族民間樂舞風格的大曲。《教坊記》載:每遇宮中表演時,教坊舞人只是翻來覆去地舞《伊州》、《五天》兩曲,其余精彩節目,都由“內人”,即居住在宮內宜春院技藝較高的女藝人表演。看來,《伊州》的舞蹈部分技巧要求不高,一般群舞演員都能勝任。南宋官本雜劇段數中有《食店伊州》、《領伊州》、《鐵指甲伊州》等名目,是宋雜劇吸收唐大曲樂舞成分的明證[98]

二、繼承前代樂舞:《泛龍舟》、《采桑》、《玉樹后庭花》均屬“清商樂”類。

《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時期的作品。《南史·張貴妃(麗華)傳》載:陳后主常與嬪妃們在宮中歌舞作樂,將一些辭藻艷麗的詩篇配上音樂,選千百個宮女歌舞演唱。《玉樹后庭花》就是當時很著名的曲子。由于陳后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后人常說《玉樹后庭花》是亡國之音。

唐代“清商樂”中有《玉樹后庭花》曲目。據《舊唐書·音樂志》載,唐太宗李世民與御史大夫杜淹還議論過這首曲子。杜淹認為:“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有《玉樹后庭花》,齊將亡有《伴侶曲》,這些曲子聽了都令人落淚。所以是亡國之音。李世民不同意這一看法,他認為悲歡是在于人自身的感情,國將亡,民必悲苦,聽了音樂就感到悲傷。《玉樹后庭花》,《伴侶曲》都還在,你聽聽看,一定不會悲傷[99]。李世民完全否定音樂感人的能力當然不妥,如果說國家的滅亡是由于某首樂曲流行引起的,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國家興亡自有政治、經濟、軍事等更重要的原因,作為上層建筑的音樂作品,會從某個角度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但不能決定國家是否滅亡。從唐太宗君臣對話中我們可以明確兩點:一、陳代創作的《玉樹后庭花》經隋傳至唐代,仍在宮中或更大的范圍內流行;二、《玉樹后庭花》的音調不是激越豪放的,而是節奏比較徐緩,抒情,表現感情比較低沉細膩的樂曲。《玉樹后庭花》大曲,當是在這首樂曲的基礎上發展編制的有樂、有歌、有舞的大型套曲。

《泛龍舟》:亦作《凡龍舟》。原為宮廷樂官龜茲音樂家白明達作[100]。《舊唐書·音樂志》載:“隋煬帝江都宮作。”可能是為隋煬帝開鑿運河,乘船游樂而作的樂曲。唐代發展為大曲。

《采桑》:《舊唐書·音樂志》載:“因三洲曲而生此曲。”《三洲》原是商人歌。商人往返在巴陵三江之間,遂有《三洲》歌流行[101]。看來,這原是一首民歌,內容可能是表現思鄉念親之情的。《采桑》、《三洲》都屬“清商樂”類。《采桑》多是養蠶女的情歌。這兩首曲子是不是男女對唱的歌曲呢?或是同一曲調,不同歌詞一唱一答的情歌呢?有待進一步研究。《采桑》既已成為大曲,就是用原來民歌的旋律發展編制而成的大曲了。日本《舞樂圖》(左)繪《采桑老》舞圖,題記稱:“唐朝,一人舞。”圖繪一老者,執拐杖,著寬袍,展左臂而舞(圖11)。這與唐代大曲《采桑》可能很不相同。

figure_0073_0044

圖11 日本《舞樂圖》《采桑老》舞圖

《伴侶》與《踏金蓮》都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

《伴侶》:原是北齊末的曲子。如前所述,《伴侶》與《玉樹后庭花》一樣被看作“亡國之音”。《北史·楊休之傳》載:楊休之弟楊俊之,多作六言歌詞,“淫蕩而拙,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在市不絕。”歌詞傳抄作為商品出賣,可見頗受人歡迎。所謂“淫蕩而拙”,可能是比較通俗的情歌吧!北齊末(公元577年)的曲子,經北周、隋,至唐初仍在傳播,可見此曲還有它動人之處。大曲《伴侶》也是依據這首曲子加工、發展、創作的。

《踏金蓮》:可能起源于南朝齊代。齊帝東昏侯蕭寶卷,是個窮奢極欲的昏君,喜愛歌舞作樂。他有個寵妃潘貴妃,東昏侯特為她修建神仙、永壽,玉壽三殿,布置極為華奢,飾以金壁,涂上麝香,又鑿金為蓮花,鑲貼在地上。潘妃在上面邊走邊舞,叫做“步步生蓮花”[102]。唐代大曲《踏金蓮》大約由此而來。舞者可能就是扮作貴妃,服飾華麗,舞姿柔曼。“步步生蓮”的效果,可能由布景裝置體現,也可能以鞋體現。古時滿族貴族婦女穿的寸子(高底鞋),有花形小孔,內裝粉,走一步,就在地上留下一朵花印,也可叫“步步生花”吧!唐代大曲《踏金蓮》服飾及舞態如何?至今尚未見較詳記載。

《呂太后》:從曲名看,可能是唱述或表現漢高祖皇后呂雉的大曲。

《安公子》:據《樂府雜錄》載:隋煬帝游江都時,有個樂工用橫笛吹奏《安公子》曲,樂工的父親臥室內,聽到笛聲后,驚問:哪里得來的曲子?樂工回答:宮中新翻的。老父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說:煬帝此去不會回來了。你佯稱有病,千萬別跟隨前去。果然煬帝沒能回京,隋即滅亡。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這一記載可說明《安公子》是隋末流行的樂曲。一直傳到唐代,并成為大曲。

《全唐文》載《代國長公主碑》稱:武則天在宮中舉行大宴,皇子、皇孫,公主都作表演,有皇孫“作安公子”。當然,這是即興表演,也可能只舞《安公子》大曲入“破”以后的一個片段。唐代并不因為這個曲子有那樣一個不吉利的傳說而不用它。相反,還有皇孫表演它。說明《安公子》在當時還是個較為流行的節目。

《同心結》:隋曲有《舞席同心髻》。為宮廷樂官龜茲音樂家白明達所造[103]。唐大曲《同心結》可能源于隋《舞席同心髻》。樂舞不詳,從曲名看,可能是一個發髻或結扣的俗名,比喻人心(感情)在一起。它是不是從民間情歌發展而成的大曲呢?待考。

三、以兄弟民族樂舞為基礎編制的大曲,《龜茲樂》:在《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一節中已詳考。大曲《龜茲樂》肯定是以古龜茲(今新疆庫車)地區的民族民間樂舞為基礎編創的。

《醉渾脫》:《渾脫》為西域民間風俗舞蹈,將在第三章第一節中詳述。大曲《醉渾脫》應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編制的。任半塘在《教坊記箋證》中考證說:“此曰《醉渾脫》,舞容示醉,必已有變化。”也許和《醉劍》是表現帶有醉態的《劍舞》一樣,《醉渾脫》也是帶有幾分醉態的《渾脫舞》。

《突厥三臺》:突厥是古民族名。公元6世紀時,游牧于阿爾泰山一帶。《突厥三臺》大曲應是在這種民族的傳統樂舞基礎上編制的。

《穿心蠻》:可能是以西南地區某一少數民族樂舞為基礎編創的大曲。

《胡僧破》:曲名冠以“胡”字,大都與西域樂舞有關。

《相駝逼》:亦作《相馳逼》。《教坊記箋證》考訂:“乃戀情之曲”,這一判斷是很有道理的。新疆哈薩克族至今有風俗叫“姑娘追”,節日,青年男女騎馬相互追逐,表示愛情。唐大曲《相駝逼》,是不是以表現游牧民族這種風俗為題材的大曲呢?待考。

四、目前樂舞沿革等均不可考的大曲有:《一斗鹽》、《急月記》、《羊頭神》、《碧霄吟》、《四公子》、《看江波》、《羅步底》、《寒雁子》、《映山雞》、《舞春風》、《又中春》、《迎春風》、《玩中秋》等。樂舞大曲完美的形式和嚴謹的結構是在唐代最后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它標志了唐代高度發展的音樂舞蹈水平。是許多音樂舞蹈家作過較多藝術加工及再創造的作品。它深刻地影響了宋代大曲和后世雜劇藝術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贡觉县| 隆安县| 剑阁县| 台东县| 锡林郭勒盟| 岳西县| 越西县| 阜新市| 广河县| 郧西县| 汝阳县| 祁东县| 钟山县| 长顺县| 耿马| 金平| 东兰县| 定远县| 连城县| 阳谷县| 福鼎市| 贺兰县| 蒙自县| 怀柔区| 剑川县| 巴林右旗| 健康| 手游| 蓬溪县| 临朐县| 汤原县| 临夏县| 高安市| 昭通市| 石狮市| 洞口县| 凤翔县| 海兴县| 大名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