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簡介
- 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小說精選(套裝共2冊)
- (日)芥川龍之介 太宰治
- 2260字
- 2022-03-25 17:15:17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文學大家,以創作短篇小說聞名,其作品《地獄變》《羅生門》《竹林中》已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其作品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有現實主義傾向,凄絕中帶有嘲諷,嚴肅中不失幽默,擅長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將人性無言地鋪展在世人面前。1935年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龍之介獎”成為日本文壇的重要獎項之一。
1892年出生于日本東京,生當辰年辰月辰時,故取名“龍之介”。10歲時生母去世,兩年后正式過繼為芥川家的養子。
芥川家是家道沒落的舊世家,家教嚴格,禮法繁縟,作為養子的龍之介,寄人籬下,少不得事事都要隱忍。養父一家頗好文藝,具有江戶文人趣味。因是延續十幾代的士族,門風高尚,文學、演藝、美術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芥川很早即接觸日本和中國古典文學,他的漢文修養出類拔萃,喜讀《西游記》《水滸傳》等作品。據說他小學四年級時已能寫出“但將落葉焚,夜見守護神”這樣的俳句,顯示出早熟的文學才能。
自小學習成績優異,高中時免試入第一高等學校一部乙班(文科),同窗有許多日后的著名作家或詩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為他日后走上文學道路奠定了基礎。20歲那年,寫有散文《大川之水》,表達他對鄉土的熱愛。
21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大學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山本有三等同學,第三次第四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文學史上將他們稱之為“新思潮派”作家。
22歲的夏天,芥川結識了才女吉田彌生,但因彌生的出身問題,這段戀情遭到養父家強烈反對,芥川不得已與“初戀”分手。此事對他影響甚大,平生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遭遇挫折。他因此為人性的根本問題而苦惱,也更加體會到身為養子的不幸。
因心境消沉,于是寄情于創作。大學期間,芥川陸續發表《火男面具》《羅生門》《鼻子》。夏目漱石曾贊賞和推崇《鼻子》,“他將是獨一無二的作家,那樣的作品再寫上二三十篇當會成為文壇無與倫比的作家”。芥川十分重視這位師父,自我策勵,相繼發表《孤獨地獄》《父親》《酒蟲》《芋粥》《手帕》等作品。
26歲時與冢本文結婚,二人婚后育有三子。同年,他的短篇小說《地獄變》在《大阪每日新聞》和《東京日日新聞》連載。第二年,27歲的芥川開始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并不上班。兩年后,與中國有不解之緣的芥川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后游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北京等地,回國后發表了《上海游記》和《江南游記》等作品。
1917—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后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春服》六個短篇為書名。
生命的最后幾年,素來體弱的他被神經衰弱、胃痙攣、腸炎、心悸等多種疾病折磨。1927年7月24日,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藥自殺,享年35歲。
芥川之死,令日本舉國震驚,各大媒體都以整版篇幅報道他棄世的消息。文壇更是不勝痛惜,認為他的死,標志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
他代表了從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識分子最優秀的一面。(荒正人《現代日本文學史概論》)
這句話蓋棺論定,以最高的評價,抒發世人心中最深的惋惜。
我有時會想,二十年后,五十年后,甚或一百年后的事。那時節,已不會知道曾經有過我這樣一個人。我的作品集,想必積滿灰塵,擺在神田一帶舊書店的角落里,徒然等著讀者的光顧吧?不,說不定某個圖書館,只剩下孤本一冊,封面已給蟲蛀得殘缺不全,字跡也模糊不清。可是……我轉念又想,我的集子,難道就不會有人偶然發現,讀上某個短篇,或某幾行文字嗎?
——芥川的隨筆《澄江堂雜記》“后世”一節
其實芥川不必有這種“對將來模糊的不安”的擔心,因為他生前身后都太受歡迎了。
1952年,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以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竹林中》為藍本創作出的影片《羅生門》,一舉斬獲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一洗“東方電影是三流電影”的前恥。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更是進入了風靡歐美,有“書屆奧斯卡”之稱的《企鵝經典文學叢書》。幾十年間,其小說和電影的強勁號召力使得“羅生門”一詞除了地名、作品名稱,更以一種文化符號的姿態被世人熟知。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自不必說。《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是他的頭號迷弟,中學時便醉心于他的作品,芥川的自殺曾對其內心產生強烈的沖擊。“芥川獎”設立之初尚無太大影響力時,迷弟太宰治就極其重視這個以偶像名字命名的純文學獎項,還因在第一屆“芥川獎”入圍卻沒獲獎而寫信“怒噴”否定他的評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在中國,魯迅先生在芥川龍之介生前就翻譯了他的《羅生門》《鼻子》,介紹給中國的知識分子,其文學影響力可見一斑。
芥川龍之介以短篇小說見長,其作品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有現實主義傾向,凄絕中帶有嘲諷,嚴肅中不失幽默。《地獄變》取材于日本古籍《寧治拾遺物語》卷三中的《繪佛師良秀喜歡火燒自家記》和《古今著聞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獄屏風圖》的故事。
該作描述了日本戰國時期,一位服務于封建公侯的畫師良秀為了追求藝術至上的理想境界、把握真實的美,在明知堀川大公因霸占自己女兒不成而惱羞成怒設下陷阱,還不惜殘酷地犧牲自己的女兒,完成了一幅妖血斑斑的“地獄屏風圖”而后自殺的故事。
該作發表之時日本剛剛經歷了兩大戰爭——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次戰爭均以日本的勝利而結束。戰爭的勝利和巨額的戰爭賠款給日本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機會。但伴隨而來的則是其國內社會和思想上的矛盾日趨深刻和尖銳。
芥川龍之介在該作中以極端的手法探討了藝術和人生之間的關系,以殘酷的手法揭露了封建領主驕奢淫逸的罪惡和“人間地獄”中底層人的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