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與法律的對話3
- 彭誠信主編
- 1386字
- 2022-03-21 18:00:48
二、何謂個人尊重原理
何謂個人尊重原理(《憲法》第13條)?
這恐怕是憲法學中最難的問題之一。個人尊重,與德國基本法所規定的“人的尊嚴”究竟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6或者說,它與“個人的尊嚴”(《憲法》第24條第2項)究竟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7這些問題,迄今仍然是沒有確定答案的“謎題”。8不過筆者以為,將此原理作層級地理解,就可以統合這些多樣化的見解。也就是說,將個人尊重原理理解為由①人的尊嚴、②狹義的個人尊重(從集團之中解放出來)、③個人的尊嚴(個人的自律)、④尊重多樣性、個別性四個層次所構成的復層原理,如此,諸見解就能被妥當地包攝在內。
以下,就分別對各層次作一個簡單的說明。9
第一層的思考是個人必須作為人而被尊重(有關“人的尊嚴”的層次)。可以說是類型上相當于尊嚴的層次,人的生命不可侵犯性構成了其主要內容。它是構成以下各層基礎的層次。
第二層的思考是個人必須平等地作為人格化的存在而被尊重(有關“狹義的個人尊重”的層次)。由于這直接關涉到近代對身份制的否定,像身份這樣集團性的、固定性的屬性不應事先規定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思考具有解放性以及消極性的側面。比喻而言,某個人將要描繪其人生的畫布,不應是事先已經被畫好底稿、涂了顏色的,而必須是純凈無垢的白色。從歷史而言,在身份制時代,每個人所得到的就是根據身份被事先畫好了底稿、涂了顏色的畫布。每個人,都不得不沿著由此描繪的方向而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因此,近代憲法重視的是每個人都平等地擁有白色畫布這件事。必須將所有人都作為像具有分化為任何細胞可能性的ES細胞那樣來對待的想法,或許也不錯。
第三層的思考是個人必須作為人格自律的存在而被尊重(有關“個人的尊嚴”的階層)。這是以個人享有自律的能力為前提,有著積極的一面,也就是認可個人不受任何人所命令,主體地來設計自己的人生。拿前面的比喻來說,在經過第二層的(狹義的)個人尊重原理進行脫色處理后的白色畫布上執筆描繪的人,正是其本人自身。反過來講,個人好不容易得到了白色畫布,就不應該讓其他人來代為描繪,責任原理也孕于其中。
第四層的思考是必須尊重個人自律地、主體地進行決定、選擇之后的結果(有關“尊重多樣性、個別性”的層次)。依然使用前述比喻的話,白色畫布所描繪的圖畫彼此皆不同,對此要在最大限度上予以尊重。第一層即尊重生而為人的平等性、均一性,第二層以及第三層體現了作為人格化主體的平等性,相比之下,第四層則體現了對于前述各項的結果所產生之多樣性的尊重。
如上所述,憲法上的個人尊重原理,就被理解為由人的尊嚴、狹義的個人尊重(從集團之中解放出來)、個人的尊嚴(自律)、多樣性的尊重,這樣的四層所構成。
本章在于考察AI、機器人會對上述個人尊重原理產生何種影響。
還要指出的是,國家在使用AI·機器人技術時,自不必說,憲法上個人尊重原理的問題會直接顯現。另外,當包含民間企業在內的私人使用這些技術的場合中,本應直接規制國家權力的憲法原理在此時是否具有重要意味,這一點可能會有疑問。但是,所謂個人尊重原理,被理解為“系憲法上基本原理,具有保障一切法秩序均屬妥當的原則規范之意味”,“雖在根本上與國政有關,但通過民法第2條(修改前的第1條之2)作為解釋準則,亦得支配私法秩序”。10根據此種通說見解,個人尊重原理可以被理解為輻射日本全體法秩序的基本原理,亦可拘束私人——盡管在效力上與國家并不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