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與法律的對話3
- 彭誠信主編
- 1865字
- 2022-03-21 18:00:47
注釋
1.我妻榮:《民法總則(民法講義I)》,巖波書店1951年版,第11頁。
2.我妻榮:前注1,第201頁。
3.Jean Bodin,Les six livres de la République,1576.參照佐佐木毅:《主權、抵抗權、寬容——讓·博丹的國家哲學》,巖波書店1973年版。
4.如平野啟一郎:《何謂我——從“個人”到“分人”》,講談社2012年版,以及鈴木健:《暢通的社會及其敵人——PICSY、分人民主義、構成型的社會契約論》,勁草書房2013年版,所指出的那樣,此種理念在人的情況下也已經達到了極限。
5.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1859.齋藤悅則譯:《自由論》,光文社2012年版。
6.Hans Kelsen,“Vom Wesen und Wert der Demokratie”,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47. Bd.,1920/21,長尾龍一譯:《民主制的本質與價值(初版)》,《凱爾森著作集:民主主義論》,慈學社2009年版,第1—36頁。
7.基于此種觀點對近代人類形象產生疑問者,例如,下條信輔:《潛意識——人的潛意識觀的未來》,中央公論社1996年版。
8.V.S. Ramachandran and Sandra Blakeslee,Phantoms in the Brain: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Mind,William Morrow,1998.山下篤子譯:《大腦中的幽靈》,角川書店1999年版。
9.Benjamin Libet,Mind Time:the Temporal Factor in Consciousne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下條信輔譯:《Mind Time——腦與意識的時間》,巖波書店2005年版。
10.鈴木健:前注4,第30頁。
11.以防萬一,應該指出的是,某種制度的正當性,不僅是基于它可以這樣反映自然事實的類型(因此在判明了事實有所不同時,必然要求制度上的變化),也可以是與自然事實不同而恰恰需要規范地構筑的相反類型。比如可以參照,大屋雄裕:《何謂自由——監視社會與“個人”的消滅》,筑摩書房2007年版,第4章。
12.Lawrence Lessig,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Basic Books,1999,山形浩生、柏木亮二譯:《CODE——網絡的合法、違法、隱私》。Lawrence Lessig,Code:Version 2.0,Basic Books,2006,山形浩生譯:《Code:Version 2.0》,翔泳社2007年版。
13.成原慧區別了制約主體行為的“規制”,以及,通過控制規制權限來保障規制對象自由的“統制”,對萊斯格的觀點作了更為準確的定位,并提出法有可能作為對所謂架構的規制手段進行統制的一種手段。參照成原慧:《表現自由與架構——信息社會中自由與規制的再構成》,勁草書房2016年版,第13頁。
14.Cass R. Sunstein and Richard H. Thaler,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Wealth,and Happiness,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遠藤真美譯:《實踐行動經濟學——聰明選擇健康、財富、幸福》,日經BP社2009年版。
15.Cass R. Sunstein,Choosing Not to Choose: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Cho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伊達尚美譯:《選擇不作選擇——在大數據中改變的“自由”形式》,勁草書房2017年版。
16.立法當中比如《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person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p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and repealing Directive 95/46/EC)(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第17條。該當立法審議過程中出現的先行案例,即歐盟法院的先行判決(2104年5月13日)。參照,今岡直子:《關于“被遺忘權”的動向》,國立國會圖書館《調查與信息——ISSUE BRIEF》2015年第854號。
17.松尾陽將架構規制所具備的特征整理為①機會操作性,②無視不可能性,③無需意識性,④執行機關的無需性。參照松尾陽:《基于架構的規制作用的性質及其意義》,《法哲學年報2007》,有斐閣2008年版,第241—250頁,第246—247頁。
18.Cass R. Sunstein, The Paritial Constit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9.參照,大屋雄裕:《解說》,載伊達尚美譯:前注15,第227—237頁。
20.有人將其背景視為康德的哲學、法理論,該理論試圖將私法理解為一種由假定每一個人都具有的自律意思所構成的權利體系,參照筏津安恕:《私法理論的范式轉換與契約理論的再編——沃爾夫、康德、薩維尼》,昭和堂2001年版。
21.Immaunel Kant, Metaphysic der Sitte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 ) der K?niglich Preu?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ed.), 1907, p.276.
22.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志水速雄譯:《人的條件》,筑摩書房1994年版。
23.例如大和運輸就使用LINE上的公眾號通過對話AI來受理再配送、日期場所變更等,http://www.kuronekoyamato.co.jp/ytc/info/info_161115.html,以及定位為人形機器人的“Pepper”被活用于接待客人和商品導購的例子,可作參照。
24.當然,也會有立場認為這沒什么錯。從功利主義出發擁護此種見解者,如安藤馨:《法與危險與責任》,載安藤馨、大屋雄裕:《法哲學與法哲學的對話》,有斐閣2017年版,第143—167頁。此外,從自由至上的觀點出發,也有見解認為行為的客觀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無法確定的,刑罰也應該去除規范上的非難屬性,而應該一元化為針對他人造成損害的純粹損害賠償,如Randy E. Barnett,The Structure of Liberty: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Clarendon Press,1998,嶋津格、森村進監譯:《自由的構造——正義、法的統治》,木鐸社2000年版。在后者的場合,所謂主體的意思與決斷這樣的人格要素,對于責任而言,就將不再必要。
25.作為風險應對的防止未然、事前考慮與法之間的關系,參照中山龍一:《風險與法》,載橘木俊詔、長谷部恭男、今田高俊、益永茂樹編:《風險學入門1:何謂風險學》,巖波書店2007年版,第87—116頁。
(1) 大屋雄裕,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