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人盡皆知,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更是無人不曉。一般電視劇里呈現(xiàn)的是一個白發(fā)老者,獨自垂釣于碧水邊。一個樵夫剛好經(jīng)過,看到他用的魚鉤居然是直的,且沒有餌,重要的是這樣居然還吊上一條魚!但隨即他又將其放回水中,還稱:“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為金鱗設(shè),只釣王與侯”。
我們且忽略掉神話的成分,假設(sh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這么個故事!那么我們可以好好分析分析這個全過程:
首先,直鉤且無餌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釣上魚的,這個概率不亞于將一坨廢鐵扔進大海,若干年以后沖出一臺發(fā)動機的概率,如果當時真有人看見,那么只能說這個事是人為的!
其次,如果不是人為,則有人經(jīng)過的時候不可能看到他用的是直鉤且無餌!因為鉤在水中,且小巧如繡花針,若非拿在手中,如何看的見?
第三,即使千萬個巧合,有人看見了,八成也是當成一個神經(jīng)病吧,如何還拿到市場上去當新聞傳播?還能傳到周文王耳中!
第四,就是那首詩“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為金鱗設(shè),只釣王與侯”應(yīng)該是一個回答,一個別人問他為什么用無餌的直鉤釣魚的回答。他應(yīng)該不會自己一個人在那兒自言自語,那樣的話這怎么能傳入周文王耳中呢?也不應(yīng)該是有人經(jīng)過就自己在那兒念叨,一來是空曠的室外別人不一定聽得見,二來即使聽見了也不一定記得住,三是記住了也不一定當回事。多半還是以為是個神經(jīng)病!
所以說,不管姜太公有沒有釣到魚,不管有沒有人看到他釣到魚,這都是一場事先設(shè)計好的推薦自己的表演。
大慨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一,他不是一個人在釣魚,而是和一群漁友在釣魚,只是別人都是正常的釣魚,他是用直鉤非正常釣魚。而這群漁友中應(yīng)該也有不同尋常的人,而且和姜太公比較熟悉,至少知道姜太公所具有的才華和謀略。在釣魚的過程中,別人都釣上來了,就他遲遲釣不上來,于是才問今天這是怎么了?怎么一條運氣這么差呢?于是姜太公將無餌的直鉤拉上來給他們看,同時說出那首詩!漁友一聽,覺得非比尋常,心感震驚,才把這件事宣傳了出去,直到傳入周文王的耳中。
二,他確實是一個人。不過不是在空山無人處。至少應(yīng)該是在一個朝中大臣們經(jīng)常走的必經(jīng)之路邊,這樣他遲早會有機會同他們中的某些人說上話。同時獻上早已準備好的表演,讓其在見到周文王的時候可以說起這件怪事!
三,直接在周文王要走的必經(jīng)之路上等候,然后獻上準備已久的表演。傳他問話,然后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直接在人多的地方表演。這樣市斤之中自然會漸漸討論起這件怪事,也遲早會傳入周文王的耳中。
否則,真要像神話故事里描述那樣,在深山無人的碧溪邊垂釣,別說等到八十歲了,等到八百歲都不一定有人知道,更別說傳入周文王耳中了!
所以說,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表演,意在向周文王推銷自己。不過前提是要提前知道周文王正在招攬人才,同時要有觀眾,并且還要保證他們要對自己的這場表演有興趣并且樂于去傳播。
其實要保證這一切能順利的實施,是很困難的,但凡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他都是在白費功夫。所以很有可能他其實已經(jīng)準備了很多年,也有可能已經(jīng)表演了很多年,直到七老八十,須發(fā)皆白,才等來了自己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