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核經濟學
- 孫惟微
- 1038字
- 2022-03-14 17:37:34
圓珠筆和汽車都曾是奢侈品
1943年,匈牙利記者拉迪斯洛·比羅申請了圓珠筆發明專利。
1945年,美國人米爾頓·雷諾推出了改良型圓珠筆,并成功地實現量產,第一次就向市場投放了1萬支圓珠筆。當時每支筆能賣到10美元。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圓珠筆的價格直線下降,今天每支圓珠筆的價格不到1美元。顯然,生產規模擴大以后,每件產品的成本就會下降,經濟學家稱之為“規模經濟效益”。
不到一年,第一支廉價圓珠筆就被生產了出來。當時,法國人馬塞爾·比希開發出了一種制造圓珠筆的工業流程,使得單位成本大大下降。競爭迫使每支筆的價格下降到了10美分以下。
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出生。父母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擁有一座農莊。他是6個孩子里的老大。
1879年,福特離開家鄉去底特律當機械師學徒工,一年后,福特去了汽車制造公司上班。可是不到一周福特就辭職不干了,因為該公司優秀的員工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修復的機器,福特只要半小時就能搞定,因而遭到其他員工的排擠。此后,福特頻繁在各種工廠當修理工,并自學了大量的相關知識。
1893年冬天,而立之年的福特出于對內燃機的興趣,開始組裝一個小型單管汽油機模型,從此踏上了汽車發明的旅程。1903年,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的福特參與組建了福特汽車公司。
在福特生活的時代,盡管人們已經發明了汽車,但是傳統的生產方式讓汽車只能是少數富人的奢侈品。這讓福特看到了巨大商機,因為他有一個信條:“我從不認為哪種產品的成本是不能降低的。”
這個農民的孩子,立志要為美國人生產廉價汽車。亨利·福特的愿景是讓汽車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福特說:“我會打造一款大批量生產的汽車,它要足夠大,能夠滿足全家人的出行需要;也要足夠小,一個人就可以輕松駕駛與維護。它有最簡單實用的設計,低廉的價格要讓每個普通家庭都負擔得起,使購買它的人與家人一起享受汽車帶來的樂趣。”
1913年,福特公司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它的意義在于為汽車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基礎。在此之前,汽車的生產完全是手工作坊式的,幾個匠人要用幾個月時間才能組裝一輛汽車。所以,福特汽車最初的年產量只有10來輛。這一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讓汽車成了富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福特發明了一種流水線式規模作業,他把汽車制造的流程分解成上百個環節,并雇用了大量工人。每個工人只需要熟悉自己那個環節的工藝,在流水線上保證幾分鐘之內完成自己的工序。這種流水線所帶來的產能提升令世人震驚。亨利·福特的努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福特也成了所有制造企業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