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偉:全球政治勢力全解析(套裝共2冊)
- 王偉
- 3040字
- 2022-03-14 11:28:03
第一節
延續千年的“戰國時期”
法、德、意三國比較類似于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后者是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的產物,前者則是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的產物。
地球之大,世界之廣,各地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狀態各有不同的特點。神奇的是,從東到西,地理上雖然相距萬里,從古到今,時間上也許相隔千年——可一個地區內,國家間的態勢和形成的局面往往驚人的相似。鮮明的例證就在眼前:現在的歐洲其實就一直維持著中國2000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局面。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生態的特點是什么。
1.存在一個相對統一的文明疆域,各個地方都以尊奉周禮為主要的價值觀;語言、文字雖然有差異,但根源都是相同的,差別遠沒有中文和英文那么大——要不秦始皇的“書同文”也不會那么容易就推行下去。
2.在統一的文化疆域之下存在著眾多獨立的諸侯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齊、楚、燕、韓、趙、魏、秦……它們都擁有各自獨立的經濟、法律體系。
3.各個諸侯國在統一的文明疆域之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質。
4.民眾對諸侯國及國君一直抱著一種有限忠誠的態度,既有一定的認同感,但也不會拘泥于此,什么地方更能發揮自己的才學,更有好日子過,就遷往那個國家。譬如,孫臏先在魏后在齊,吳起先在魏后去楚。至于日后最強大的秦國,其朝堂干脆快成“聯合國”了,商鞅是衛國人,張儀是魏國人,李斯是韓國人。在這種環境中,出身楚國的伍子胥為報家仇,助吳滅楚,才可以不背負太多的道義壓力。
5.周王室衰微以后,主流價值觀開始崩潰,也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隨之而來的,則是新思想的集中大爆發——“百家爭鳴”。
6.大一統始終是春秋戰國政治格局發展的大方向——從現代系統工程角度說,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大管理系統,其消耗顯然要少于多套各自為政的小系統。
轉過來對比一下今天的歐洲,我們會發現相似的生態。
1.歐洲國家均屬于基督教文化圈;文字、語言雖然種類很多,但大致跑不出拉丁、日耳曼、斯拉夫三個語系,所以歐洲國家很多人動輒會兩三門語言,其實這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困難,就像中國人會講山東話、廣東話和四川話差不多。
2.上千年來歐洲從未統一過,如今各國都是法理上的獨立主權國家。
3.上千年的演進,使得歐洲在基督教文明圈之內,形成了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個亞文明圈,不同國家同樣形成了不同的民風,以至于一提到法國人我們就想到浪漫、一提到德國人就想到刻板。當然,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不過總體氛圍大致不差。
4.歐洲人對文化的忠誠度和對國家的忠誠度同樣是可以分開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左、右”的概念才會最早出現在歐洲的政治生態中。歐洲的政治語境當中,“右”通常強調的是“民族”,“左”強調的則是“個人”。在歐洲的政治生態下,文化疆域和國家疆域是兩碼事,于是“民族”就成了強化國家認同的一個主要元素,對“國家”忠誠度的不同,最終演化成了強調“民族”還是強調“個人”的差異。舉個例子,一般來說,歐洲右翼都會反對引入外來移民,左翼則強調應該多元化。
5.自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力開始一步步走下坡路,這使得近代歐洲成了各種主義和思想最集中的孵化園,出現了馬克思、尼采、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
6.統一同樣是歐洲國家歷朝歷代的追求目標——從拿破侖到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這樣的例子。如今,法、德牽頭建立歐盟,發行歐元,其實同樣是在以另一種形式謀求歐洲統一。我們知道,中國在戰國時期形成了七個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共分天下的局面,稱為“戰國七雄”。那么,在歐洲的“戰國”格局中,也能找到對應的國家和角色嗎?當然能。除了俄羅斯類似于秦(在第三章中將詳講),從地緣角度說,起碼我們可以找出四個。
法、德、意三國比較類似于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后者是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的產物,前者則是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的產物(當然,過程要比“三家分晉”曲折得多)。拋開意大利這個南歐國家,單說德、法兩國,它們的地緣環境和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差不多,都可以用“尷尬”這個詞來形容。
戰國初期,趙、魏之間始終處于相互掣肘、相互牽制的狀態,無論誰強大了,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揍另一方——這是任何兩個陸地邊界相連的大國之間都會做出的選擇和決策,無論從爭奪生存空間還是消滅潛在威脅考慮,消滅身邊的對手都是必需的。而從當時的國際格局來說,趙、魏都存在必須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在它們的西部是迅速強大起來的秦國,而在東部,趙要面對燕,魏要面對齊——
在趙國被秦滅亡前七年,趙國的主力部隊依舊在東線和燕國交戰;至于魏國,一次企圖滅趙,一次企圖滅韓,兩次戰爭最終都由于齊國人從東面的襲擊而被攪局(也就是歷史上的“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次戰敗使魏國一蹶不振。
再看法、德兩國,熟悉歐洲近代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法、德同樣是互為宿敵的關系——從法國大革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幾百年間,兩國之間的關系基本就是一路打過來的。而從整個歐洲來看,德國同樣要面對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西線要防英、法,東線要防俄羅斯,兩線用兵一直是德國軍事史上揮之不去的噩夢。從純軍事角度說,兩次世界大戰德軍最大的失敗都在于兩線作戰,導致消耗過大,國力難以為繼。
而和戰國時期的齊國最接近的,則是英國。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位于如今山東省的齊國其實是最有條件偏安的國家。它周邊的幾個諸侯國都自顧不暇:魏、趙要么忙著互相打,要么忙著被秦國人打;燕國國力弱小,大部分時間對齊國構不成威脅;西南方向的楚國倒是不時與齊國有些摩擦,但也到不了威脅存亡的地步——因為齊楚邊境距離楚國都城實在太遠。
英國的處境與齊國差不多。歐洲大陸上,各個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前為止,始終都在相互征伐,很少有人會有余力打英國的主意。比齊國更強的一點是,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吉利海峽進一步強化了英國的安全環境——“二戰”時德軍推進到大西洋岸邊,卻最終也沒能攻打過去。
相似的地緣環境,使得齊國和英國這兩個相距萬里、相隔2000多年的國家,制定了差不多的國家戰略。
最近的幾百年以來,英國對歐洲大陸地區采取的一直是“均勢戰略”。對英國人而言,沒有固定的盟友或是敵人,它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有誰強大到有可能統一歐洲大陸,英國就要及時聯合其他國家,群起而攻這個強國并最終削弱之。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說的就是這種戰略。
2000多年前的齊國也采取過這種戰略。戰國前期,魏國曾一度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當時魏國準備一鼓作氣滅掉周邊的趙國和韓國,重新恢復春秋時期晉國的疆域。一旦這一戰略目標得以實現,那么緊隨其后的必然是魏對全天下的統一戰爭。齊國基于這樣的戰略分析和判斷,采用了簡單而巧妙的策略,分別選在魏國進攻趙都邯鄲和韓都新鄭兩個關鍵的時間點,出兵進攻魏國的都城大梁,迫使魏軍回援,再半路設伏截殺。這種圍魏救趙(韓)的打法其實并不足以消滅魏國,但對于維持齊國西部的均勢格局則已經足夠了。
遺憾的是,在此之后,齊的對外戰略開始日趨保守,成為被動的偏安,最終被秦所滅。英國人的均勢戰略卻延續了幾百年,時至今日,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依舊被英國人攪局。英國沒有加入“申根協定”,繼續使用英鎊而不加入歐元區,就是基于這樣的戰略出發點。
說了這么一圈,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如果你對如今西歐某些問題有看不清的地方,不妨以看待中國春秋戰國史的思路,換個視角來看看;或者反過來,如果我們把春秋戰國史當成現在的國際新聞來看,相信你會眼前一亮或是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