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美強蘇弱的地緣態勢

從大格局來說,美國地處北美,相對于亞歐非大陸來說,是一種孤懸于大洋之上的態勢。憑借占據絕對優勢的海軍,美國完全可以做到能留則留、不能留則走。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后不久,美、蘇就徹底翻臉,從一個戰壕里的戰友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這之后就是長達44年的冷戰時期(1947年至1991年)。如果抽離掉意識形態、政治制度這些東西,僅僅從地緣上看,冷戰依舊是不可避免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但凡是有想法要去主宰世界的國家,除了俄國(蘇聯)人自己之外,基本上都會打俄國(蘇聯)的主意——早期的蒙古人,后來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乃至日本人,莫不如此。

在本書開始我們曾經提到過,所謂稱霸世界,簡單說就是可以有效地控制亞、歐、非三大塊所組成的大陸。從地圖上看,俄國(蘇聯)處于東西方之間,幅員遼闊且大部分國土為平原地形。按照麥金德的理論,俄國占據了“世界島”的中心。換成中國傳統的說法,其實也可以把俄國看成是一個超大號的中原地區——總被人惦記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處于這個位置的國家,強大時可以叱咤天下、四面出擊,必然會被其他國家視作強敵和首要競爭對手;而一旦國家弱了,那就自然成為列強的首選獵物。俄國人在軍事文化上強調進攻,在政治傳統上推崇強人政治,在歷史上也從未示弱,其實都是受地緣環境的影響——被逼出來的。

“二戰”結束之后,在美國看來,蘇聯身上便同時具備對手與獵物的雙重屬性,這就意味著無論強勢也好,弱勢也罷,美蘇之間的對抗都是免不了的。

除此之外,與蘇聯形成對抗態勢還有一層戰略意圖,那就是制衡西歐諸國。雖然共同的利益以及意識形態使得英、法、德等國紛紛成了美國的盟國,但它們還有另一層身份,就是亞、歐、非大陸的前任統治者。西歐各國湊在一起的話,人口(購買力)以及工業規模同美國是不相上下的。因此,通過激化和蘇聯的關系,把西歐諸國拖入冷戰中來,便可以借助蘇聯的軍事壓力對沖掉法、德等國對美國霸權的潛在威脅。也正是因為看透了這一層,戴高樂時代的法國才在1966年退出了北約組織。

戴高樂的這種努力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本國的利益,但終究無法改變大勢。問題依然出在地緣上。從英吉利海峽沿岸一直到莫斯科,西歐平原、北德平原、東歐平原——基本就是一馬平川、無遮無攔。這種地勢,使國家安全態勢完全取決于戰略縱深的大小,各國之間的利益緩沖余地非常小,小國尚可依附大國,大國之間則是面對面地直接對峙。“二戰”結束之后,德國被一分為二,波蘭、捷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被納入蘇聯一方的陣營之中,增大了蘇聯的戰略縱深,而西歐的戰略縱深則被大大壓縮。雖然法國、聯邦德國乃至英國在和美國的合作中經常會表現出“三心二意”,但面對近在眼前的東方集團的強大壓力,西歐國家還是無法改變這個大勢的。

我們都知道,冷戰最終以蘇聯解體、美國勝出而告終。而在筆者看來,蘇聯的失敗完全可以用“悲壯”來形容——這場對抗從一開始就躲不掉,而且幾乎一直是美強蘇弱的態勢。美蘇對抗幾十年,美國所主導的西方陣營擁有當時世界上2/3的工業生產能力,僅僅這一條就逼得蘇聯必須把資源集中投入到重工業上,最終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蘇聯的劣勢還不僅限于此處,在地緣上其實蘇聯依然處于被動。

從大格局來說,美國地處北美,相對于亞歐非大陸來說,是一種孤懸于大洋之上的態勢。憑借占據絕對優勢的海軍,美國完全可以做到能留則留、不能留則走,因此在主動權上美國一上場就占了先機。

在歐洲地區,如上文所說,憑借“二戰”期間把東歐諸國收入麾下,蘇聯對西歐國家形成了地緣上的壓制,但這個優勢只能在真打起來的時候才有實際價值。由于種種原因,“冷戰”最終并沒有演變成“熱戰”,所以這里的地緣優勢也就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和老百姓的心理上。

如果不能在歐洲地區真刀真槍地打一場,那么要想贏西方國家就得從它們的外圍下手。具體來說,就是中東和南部非洲這兩個西方傳統的資源地——如果斷掉糧草,那么對手肯定會不戰自潰。

計劃不錯,然而蘇聯偏偏始終沒能做到這兩點。先說南部非洲,這里自近代以來基本全是英、法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后雖然非洲國家紛紛取得了獨立,但是它們的精英大多是西方培養的,銀行等金融系統也依然控制在西方國家手里。美國在戰后又從西歐國家手里接管了這些控制權中的大部分。歷史上,俄國和非洲幾乎沒什么瓜葛,所以先機還是在美國一邊。后來,借著南部非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以及國內派系的矛盾(在當時,一方親美,另一方為了尋求外部援助制衡對手,自然只能找蘇聯人),蘇聯也努力對非洲搞過滲透,但終歸還是棋輸一著,最好的時期也僅僅是形成僵持的狀態。

再說中東地區。土耳其、巴基斯坦以及巴列維國王治下的伊朗在當時都是美國的鐵桿盟友[1],這就意味著安納托利亞高原和伊朗高原都掌握在美國手里。蘇聯從陸上進入中東的通道由此被截斷。

陸路不通就只能改走海路,蘇聯需要謀求從地中海進入中東地區。當時,蘇聯有兩個比較靠譜的盟國,一個敘利亞,一個埃及。其中,埃及控制著蘇伊士運河,而且在當時,埃及總統納賽爾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還嚴重動搖了海灣地區眾多君主制國家的政權合法性(沙特當時嚴令禁止國民在家中掛納賽爾的畫像,但是很多老百姓還是偷偷地掛)。

然而在1970年納賽爾逝世以后,情況開始變得急轉直下,繼任的薩達特總統開始倒向美國并斷絕與蘇聯的合作。如此一來埃及算是從蘇聯手里徹底丟了,單剩下敘利亞也很難再有大的作為。

在蘇聯的東南方,原本中蘇之間由于相同的意識形態形成了“背靠背”的態勢,這大大減輕了蘇聯在背后的壓力——抗美援朝證明了中國的實力(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蘇聯才會大力援助中國),而且中國的國土遼闊,高原、山地加在一起占了總面積的近六成,戰略縱深大,可以保證蘇聯東南方的安全。然而隨著中蘇反目,東南方的這一地緣優勢也隨之轉化成了劣勢。過去常說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其實對蘇聯來說這又何嘗不是牽制了很大力量呢?至于地處南亞的印度,和蘇聯的關系非常緊密,并且接受了大量蘇聯援助(數量遠超過中國)。但總的來說,印度奉行的依然是在東西方之間尋求平衡的外交政策,除了出于自身利益一直在壓制巴基斯坦之外,對改善蘇聯的地緣態勢其實并沒有太多的貢獻(當然,當時印度對美國同樣也是拿了不少好處但基本沒辦什么事)。

如此一圈算下來,美蘇之間的強弱態勢也就顯而易見了。事實上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由于西方國家內部矛盾比較尖銳,當時蘇聯真正的優勢恰恰在于意識形態。但是當時蘇聯一相情愿地在尋求所謂的“美蘇共治”——這其實和項羽的“鴻溝之盟”一樣,根本是靠不住的。在這個短暫的窗口期錯過之后,蘇聯面對美國,就剩下經濟總量和地緣上的雙重劣勢了。


[1]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這之后伊朗變成了一個反美國家,但是伊朗與蘇聯之間依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且當時蘇聯內部已經僵化,因此也并未改變大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虎林市| 瓮安县| 攀枝花市| 民和| 太仆寺旗| 望都县| 宜城市| 江华| 靖江市| 安新县| 稷山县| 铅山县| 延长县| 景宁| 正阳县| 故城县| 武穴市| 两当县| 黄山市| 镇江市| 河南省| 郑州市| 广东省| 沧源| 德庆县| 宣城市| 沂源县| 德安县| 衡山县| 蓬莱市| 公主岭市| 即墨市| 卢龙县| 巫溪县| 阿巴嘎旗| 贵溪市| 西青区| 云南省| 河池市|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