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枝淺陋的筆枝,將那沒心力去打理的心緒落入筆尖下。一片寂寥的愁苦,在那骨感的現實當中四分五裂。遙想曾經的童年是那般的歡愉,那般令人向往,即使那時的物質條件比不得今日,但卻是發自真誠的欣悅。時間無情的流逝著,但它卻是待人和善的,是秉持以公平性的原則溜去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責罵它,甚至暴露出人的野蠻性——去詛咒它。
已是2023年的21世紀了,我那所謂的大學時光也漸于尾聲了。腦畔里面不斷浮現出兩年多的荒廢時間,躺寢室,不經意間便已是大半時間飄去,如同一具僵硬的尸體,沒有將青春該有的氣息散出。此刻的我,還在持續著這種虛度的荒誕,整個日段里是不盡的喪氣,垂下那不堪的頭,這個四角之處所,讓空氣里滿是沉陷的郁悶。
聽到那個轟動的消息,沒有了大專生的求職之路,為著追求高質量的人才,更好地求得發展,以優勝劣汰的方式運行著社會。個體的悲怨對于大局觀來講是可忽略不計的,這只需要稍微明智一點之人便可以去理解。而非出動專家去指點一二,專家是能夠身體力行的,推出一個新的策論都是經過數不盡的嘗試與考驗來的。
較于其他學歷者,學習氛圍濃厚,而非這個沉醉游戲、沉迷于那稚嫩的情戀當中,整個環境里散著人的淪陷。我想去脫離,卻乎愈陷愈深,無力掙扎了。這便是這天的情緒所現,如此的強烈,將那種墮敗展現得淋漓盡致。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被“大專生”這個修飾詞或是這個定性式的名詞所表現。一定程度是內心卑微所作祟的結果,卑弱的姿態去看待事物,新的概念去認識一些事物,而非那種牢固在人心的觀念去識別。大專生的前途必然在于其他高學歷者而言是較為落后的,那是必然的,也是情有可原,但若是將此作為墮落不前的借口,那么便是一種虛誕之行為。
與他人交流都是一種心虛的感覺,那是學歷上的自卑涌現的暴露。想要去改變這種境況,但結果是無能為力,或是力不從心,沒有去奮進的余力,而他的心思都費在了碌碌無為、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形式當中,必然不會有出息之日。
他們給人的印象是沒有作為,渾然無度的生存于時間當中的。但卻發沒有人去發現過他們曾經也滿懷憧憬過,只是被一些其他外界帶來的因素所擾亂心智,便沉淪在人生的泥潭當中,無法自拔。而那些所謂的高智商者便開始他們最為擅長的談辭來表達了,進而展現他們的身份所在。他們是體面的人,不會為其他事物的變化而影響內心的情緒。如此的心理狀態是其他人所無法企及的,試探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方式只能局限于自身沉陷動搖罷,不然無計可施,無以奏效。
他的故事沒有勵志性可言,是如此平庸當中的一葉罷,可能連入他人眼里的資格都是欠缺的。確發是他的起點低,沒有奮發的動力,淪為他人的笑談。但依舊保持著內心的想法,活著自己的那絲光采,卻發是另外一種毅力的彰顯。
這樣一個故事構成他的人生,使然是對物的變化自我理解的認知。卻然是脾氣溫和的他都感到一陣厭煩,內心極度去排斥這種種。每個人的生存方式的現在不一致,而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的人卻是很少,因此活出自己的方式與特色是理所應當的,人生不該只活在卑弱的陰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