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思議削藩

除去齊泰,此時在建文帝朱允炆身邊還站了兩個身著官袍的人。

那就是另外一個“顧命大臣”黃子澄,以及方孝孺了。

相比于齊泰,黃子澄更是一個學霸似的人物。

洪武十八年,黃子澄考中了會試第一,也就是傳說中的會元。

進而接著的殿試,黃子澄更是一舉拿下,位于一甲第三,俗稱探花。

從此一路官運亨通,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修撰、太常寺卿等職位。

乃至伴讀東宮。

也就是陪著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朱允炆讀書。

黃子澄深得朱允炆敬重,甚至每次朱允炆叫黃子澄,都稱呼他為黃先生。

而朱允炆登基之后,直接提拔黃子澄做了翰林院掌管學士之職。

也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正三品。

翰林院的人其實就是皇帝的私人機要秘書,主管文翰,隨時準備接受皇帝的咨詢。

實權其實很接近于宰相,此時有“內相”之稱。

入選翰林被稱作為“點翰林”,翰林院的讀書人是當時社會中地位最高的讀書人群體。

滿是精英。

由翰林而成朝臣更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最高人生理想。

是儒家學說“達則兼濟天下”的最為具體的表現。

當然,后面翰林院的政治地位逐漸被所謂“內閣”所代替。

慢慢變成了培養人才,修書撰史的地方。

不過翰林院一直是“清貴”一詞的代言,更是讀書人想要成為閣老重臣和地方大員的墊腳石。

畢竟就算是后面的“內閣”,那也是從翰林院選拔官員充當的。

這建文帝三大文臣的最后一位,那就是讀書最厲害的方孝孺了。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一代大儒。

洪武大帝朱元璋都曾稱贊他說:

此莊士,當老其才!

方孝孺年幼之時就十分聰明好學、機警敏捷,特別是兩只眼睛,又大又亮,顯得炯炯有神。

據記載,方孝孺小時候每天讀的書都要超過一寸厚。

一寸大概三厘米左右。

按照古籍換算下來,方孝孺一天讀的書大概有七十頁左右。

這在當時,方孝孺被鄰里直接稱為“小韓愈”。

要知道,韓愈可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可見年幼的方孝孺神童之名傳播甚遠。

成年之后,方孝孺開始跟著大儒宋濂學習。

大儒宋濂更了不得,他被洪武皇帝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更是和高啟、劉伯溫一起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以散文創作聞名,更被讀書人尊之為“一代之宗”!

后人學者更是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方孝孺成年之后便跟著這樣一個大人物學習,起點不可謂不高。

在宋濂門下學習的時候,方孝孺更是一騎絕塵,宋濂的其它門人都不如他,甚至一些文壇前輩也公開承認不如方孝孺。

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成時世太平為己任。

這是此時這個青年方孝孺的人生愿景。

在洪武九年,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因“空印案”被牽連致死,此時方孝孺才二十歲。

所謂“空印案”,是明初洪武時期的一個著名大案。

空印,就是在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到了需要的時候再填寫上具體的內容。

而之所以這樣做,極大原因上是因為在古代交通不便,地方官吏在向京城中央匯報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問題。

這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大明規定,每年地方官都需要向中央戶部匯報錢糧收支等賬目。

賬本上的數字必須和實際的錢糧分毫不差才可以算是了結這項賬目。

如果有一項匹配不準確,整個賬本都要被駁回。

然后讓來京匯報的人帶回當地,重新填寫,并且重新蓋上當地政府的印章。

但是,由于洪武年間,各地上繳的都是實打實的糧食,經過長時間的運輸,難免有所損耗。

因此賬本和實物匹配不上是很常見的事。

稍有不對就重新打回,于是這對于偏遠一些地區的政府就很難受了。

再重新回去當地政府,重新填報,重新蓋章,一來一去再去,一年時間有可能都過去了。

這極大影響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因此,這些當地政府就想出了“空印”這么一個辦法。

有錯誤你就不必回來了,直接自己拿著早就蓋了印章的本子自己重新寫上就是了。

這本是從元朝就開始存在的現象,誰知道,到了洪武帝這里,不好使了。

朱元璋發現這個之后,盛怒異常,下令處死了一大批官員。

原因在于,朱元璋認為這種“空印”行為極可能給貪污大開方便之門。

朱元璋甚至不想去仔細審查其中是否有不法行為,他只知道這些人騙了他。

欺君罔上,罪不可赦!

皇帝震怒,當然又是一顆一顆人頭落地。

而方孝孺的父親就是這樣被朱元璋砍了頭。

死了父親,方孝孺痛苦不已,堪堪二十歲的他就失去至親。

他把父親的靈柩帶回老家安葬,一路走一路哭,甚至把沿途的行人們都給感動了。

好一個至情孝子!

自此,方孝孺的才名和孝名都傳播開來,為當時人所稱贊。

洪武十五年,被地方官員推薦,從而被朱元璋召見。

此時朱元璋看到這個舉止嚴肅有度的大才子,很是喜歡,甚至直接告訴當時的太子朱標,此人可用。

然而,卻沒給方孝孺官做,依禮又把方孝孺給送回去了。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被人推薦到了朝廷。

可是此時朱元璋依舊沒給他官做,他認為此時依舊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

可是到了建文帝登基,方孝孺就直接被朱允炆征召進來朝廷,做了翰林院侍講。

正四品。

可謂起步之高,甚至不用參加科舉。

這才是一個一步登天的讀書人。

話頭一轉,這邊在謹身殿里,齊泰三人正在給剛登基的朱允炆匯報朝廷工作。

在朱允炆登基以來,憑借著雷厲風行的手段,已經接連下發了許多道圣旨。

行仁政,赦有罪,免欠稅。

確實是個名副其實的仁義之君,和朱元璋時期的嚴厲政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這個點,三人齊聚謹身殿,除了給朱允炆匯報日常工作,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事朱允炆要征求這三人的意見。

那就是朱允炆老早就有的削藩心思。

當朱允炆還只是個皇太孫的時候,便已經開始擔心諸藩王擁兵自重還多行不法之事的這個問題。

朱元璋給藩王兵權,為的是防備邊塞的胡人擾邊不安分,諸藩王可以領兵來解決。

而朱允炆則擔心的是,如果這些藩王不安分,那么誰去解決呢?

要知道,這些邊關的藩王在輩分上,都是朱允炆的叔叔,更是洪武大帝的兒子,還指揮著軍隊,普通官員誰敢去管他們的事?

并且封地離朝廷還遠,如果到時候朱允炆登基了,他的命令傳到藩王封地之時,這些叔叔們聽還是不聽都是個問題。

當時朱允炆把這些問題拋給了朱元璋,這位一統天下的大帝也是一時間沒有好的辦法。

而當時,朱允炆給的辦法是: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

如果一次不聽,就削減藩王的封地;

如果兩次不聽,就給他換個地方封地;

如果第三次還不聽,那抱歉了,朝廷只能出兵打你了。

可見,此時其實朱允炆還是給了這些藩王退路的。

并沒有趕盡殺絕!

可是當朱允炆真正登上皇位之后,這位年輕的建文帝才意識到藩王的力量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強大。

特別是他的四叔朱棣。

所以在朱允炆的心中,削藩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普陀区| 北流市| 铁岭市| 金门县| 泸水县| 仙桃市| 南和县| 仪陇县| 台中县| 高安市| 山阳县| 收藏| 扬州市| 汶川县| 舞阳县| 云南省| 和政县| 应城市| 奉新县| 根河市| 东台市| 临安市| 木里| 砚山县| 舞阳县| 临邑县| 松阳县| 阜平县| 永平县| 岚皋县| 富顺县| 海盐县| 平湖市| 延庆县| 枝江市| 庆安县| 轮台县| 罗江县| 石嘴山市|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