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謊言研究的方法與技術
人們在面對如何辨明周圍的人是否在說謊這樣的問題時,會意識到自己是那么無能為力,因此,人類世世代代一直在苦苦尋求識別他人說謊的方法。
3.3.1 多導生理測試技術
首臺測謊儀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醫科學生拉爾森研制。這種裝置可以同時連續測量血壓、脈搏和呼吸。此后,基勒又研制出了基勒測謊儀,所測量的生理參數中增加了皮膚電。技術的不斷進步提高了測謊效率,同時也使裝置的體積越來越小。
在刑事偵查實踐中,多導生理測試技術被用于鑒別無辜者、知情人、嫌疑人。這一技術是國內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武伯欣教授等為代表的工作者,經過大量真實案例測試總結出來的一系列寶貴經驗,具體流程如圖3–2所示。

圖3–2 犯罪心理測試的一般流程
多導生理測試中的常用測試方法,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測試被測試者的“認知”,即測量其對某一犯罪情節是否知情。第二類,測試“說謊”,判斷被測試者在某一問題上是否說謊。測試方法是在一組測試題中,觀察被測試者在不同類型問題上的反應,判斷被測試者對與案件相關問題的回答是否真實。
3.3.2 認知腦電測謊技術
認知腦電測謊技術又被稱為“腦電波測謊技術”“腦指紋技術”,其關鍵技術是事件相關電位技術。事件相關電位技術作為當前腦科學研究的先進技術之一,被羅森菲爾德等首次應用于心理測試并獲得成功(Rosenfeld & Nasman, 1987),為警方的偵查工作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與犯罪事件相關的腦電位檢測是通過給被測試者呈現與案件相關、無關以及與自己有關的詞語、圖片等刺激,將所誘發的腦電位變化進行分類比對,判斷被測試者是否了解案情、與案件是否有關、是否參與實施了犯罪行為的科學鑒識過程。
認知腦電測謊技術成為目前最先進的測謊技術之一。尤其是應用圖像刺激技術,給被測試者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覺空間,再次喚起被測試者對當時情景的信息提取過程,容易實現對各種作案場景的辨識檢測。對有生理缺陷的被測試者如聾啞人,同樣可以進行測試,而不受言語能力和聽覺能力影響。
3.3.3 語音測謊技術
人們在說真話時,會使用正常的語音模式,不管說的是什么話題,都會有一定的節奏和聲調,而說謊者經常會在談話過程中加快或減慢語速。語音測謊的基本原理及具體參數詳見第17章。一個人的語速突然加快,可能是因為他說的這套謊言已被他在不同場合說過多遍,或在心里彩排過無數次,所以相當嫻熟。語速減慢,可能是因為個體體驗到認知負荷的增加,需要回憶哪些謊言已經說過,而現在又該怎樣把當前的謊話說好。相反,人們在說真話時,并不需要花費心思編造事實,語速就會均勻流暢。
另外,說謊者在說謊和說真話時的聲調會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說謊者因為心理壓力增大導致聲調升高,在回答定罪問題時可能出現口吃、停頓或發音錯誤。另外,除了語音模式的變化外,說謊者往往會說錯更多的詞語。
3.3.4 眼動追蹤測謊技術
隨著眼動追蹤技術的發展,研究者開始將眼動追蹤技術應用于測謊研究。例如,葉小卉運用眼動儀,嘗試以瞳孔直徑作為測謊的觀測指標,運用犯罪情節測試法(GKT)的測謊范式,旨在從兩個方面——選取更有效的反應指標和改進GKT的問題設置,降低GKT的假陽性率(葉小卉,2009)。該項研究驗證了GKT模式下的認知和說謊成分的作用,結果表明,通過瞳孔直徑的變化,可以對不同類型被測試者做出較為準確的區分。
基于瞳孔變化的測謊系統,其原理在于人的主觀意識難以控制瞳孔大小的變化。當人說謊時難免會情緒波動,引起交感神經活動,瞳孔放大。這項技術主要的工作內容包括:視線跟蹤及眼睛的定位、瞳孔的精確定位、瞳孔孔徑的測量方法、心理學方面的測試技術等。
3.3.5 fMRI測謊技術
fMRI技術通過測量腦部神經元活動所引發的血液動力學變化,根據被測試者的被監測大腦區域的變化,推斷大腦區域活動與人的各種認知和行為之間的映射關系。2001年,fMRI技術開始被用于多動癥患兒的撒謊識別研究。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朗萊本(Langleben)教授,通過比對被測試者說謊話時和說真話時的大腦影像發現:說謊時被測試者的大腦血液動力學信號增加,尤其在前扣帶回皮層、前額葉上部、左運動前區皮質、運動皮質以及前頂葉皮質等腦區,信號活動較為激烈,這些區域都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反應有關。后來,朗萊本又嘗試將fMRI技術從單純的理論研究領域延伸到實踐應用領域,甚至引入法院的庭審實踐,以探討這項技術用于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可能性(張筱晨,李學軍,2009)。
小結
本節主要介紹了謊言識別研究的幾種技術方法,如多導生理測試技術、認知腦電測謊技術、語音測謊技術、眼動追蹤測謊技術和fMRI測謊技術,不同技術方法有其發展歷史和特點,共同致力于提升謊言識別的準確率。
思考題
1.不同謊言識別技術是否存在最優選擇?
2.多特征融合測謊技術應該如何整合判別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