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富汗文件:美國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上的謊言、欺騙與真相
- (美)克雷格·惠特洛克
- 8339字
- 2022-03-15 10:25:26
第一章
混亂的任務
2002年4月17日上午10點左右,在謝南多厄河谷炎熱明媚的春日里,機頂為白色的總統(tǒng)專機“海軍陸戰(zhàn)隊1號”緩緩降落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修剪整齊的閱兵場草坪上。身穿筆挺的灰白色軍禮服的2 000余名學員正在卡梅倫·霍爾籃球館內等候著最高統(tǒng)帥的到來,他們已經熱得汗流浹背了。幾分鐘后,喬治·沃克·布什總統(tǒng)眨著眼睛、揮舞著豎起的大拇指走上講臺,現場觀眾全體起立并報以熱烈的掌聲。
布什總統(tǒng)有理由高興并受到萬眾矚目。6個月前,他命令美軍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對“9·11”恐怖襲擊事件進行報復,9月11日那天恐怖分子襲擊了紐約、弗吉尼亞州的北部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尚克斯維爾,造成2 977人死亡。與美國歷史上的歷次戰(zhàn)爭不同,阿富汗戰(zhàn)爭開始得非常突然且出乎意料,是由潛伏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個內陸國家里不知底細的敵人挑起的。但是,軍事行動的初步進展超出了最樂觀的戰(zhàn)地指揮官的預期。勝利唾手可得!
通過綜合調動懲罰性空中作戰(zhàn)力量,并獲得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的當地軍閥及地面突擊部隊的幫助,美國及其盟友用了不到6周就推翻了喀布爾的塔利班政權,殺死或俘獲了數百名基地組織成員,奧薩馬·本·拉登等幸存的領導人要么躲藏起來,要么逃往他國。
令人慶幸的是,美軍傷亡很少。到2002年4月中旬,有20名美軍士兵在阿富汗陣亡,比1983年美國入侵加勒比海的格林納達時經歷了4天戰(zhàn)爭后死亡的人數多出一人。前線交火已經稀疏零星,一些士兵甚至開始抱怨無所事事。很多作戰(zhàn)單位奉命回國。大約有7 000名美軍士兵仍然駐扎在那里。
戰(zhàn)爭改變了布什的政治地位。在充滿爭議的2000年總統(tǒng)大選中,布什勉強贏得了總統(tǒng)寶座,但此后的民意調查顯示,75%的美國民眾認為他干得還不錯。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演講中,布什信心十足地評價了前幾個月的工作。隨著塔利班被擊潰和基地組織成員的逃亡,布什稱戰(zhàn)爭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美國的重點是消滅其他國家的恐怖分子。他警告說,在阿富汗可能會再次爆發(fā)暴力沖突,但他保證局勢已得到控制。
布什暗諷了過去兩個世紀里英國和蘇聯入侵阿富汗后得到的災難性結局,承諾美國將避免重蹈其他入侵阿富汗的大國的覆轍。布什說:“贏得初步勝利后隨之而來的是多年的痛苦掙扎和最終失敗。我們不會重蹈覆轍。”
然而,布什的演講遮掩了美國政府高層之間彌漫的憂慮情緒。當天早晨,在布什總統(tǒng)飛往弗吉尼亞州西南部時,位于五角大樓外環(huán)建筑三樓的一間辦公室中,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正在站立式辦公桌前一邊喃喃自語一邊思考。與近幾個月來布什總統(tǒng)公開宣傳的好消息相反,拉姆斯菲爾德非常擔心美軍可能被困在阿富汗,并且缺乏明確的撤軍戰(zhàn)略。
上午9點15分,拉姆斯菲爾德整理了自己的思緒,定下心來,口述了一份簡短的備忘錄,這是他長期以來的工作習慣。拉姆斯菲爾德寫了極多的備忘錄,以至于下屬們將堆放在辦公桌上用白紙記錄的備忘錄稱為“雪片”。這份備忘錄被標記為機密文件后,發(fā)給了五角大樓的4名高級官員,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副主席。
拉姆斯菲爾德在備忘錄中寫道:“我有點沒耐心了。說真的,感覺有點不耐煩。除非現在的阿富汗局勢能夠達到穩(wěn)定的撤軍條件,要不然我們的軍隊就要永遠留在那兒了。”
“上帝保佑!”他補充道。
像幾周前參加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長訪談節(jié)目時一樣,拉姆斯菲爾德謹慎地隱藏了自己懷疑且憂慮的情緒。在3月28日的訪談節(jié)目中,拉姆斯菲爾德吹噓要打垮敵人,并揚言與塔利班殘余勢力之間毫無談判的意義,更不用說基地組織了。他表示:“唯一能做的就是轟炸,并想盡一切辦法殺死敵人。這就是我們所做的,而且取得了實效。塔利班和基地組織被打得銷聲匿跡,阿富汗人民的境況得到了大大改善。”
拉姆斯菲爾德和布什一樣,樹立起勇敢果斷的領導者形象。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主播布賴恩·威廉姆斯對拉姆斯菲爾德“虛張聲勢”的言論阿諛奉承,暗示他是美國“最自信的人”。這更加提升了拉姆斯菲爾德的形象。威廉姆斯對觀眾說:“拉姆斯菲爾德領導了一場獨一無二的戰(zhàn)爭,可以說比任何人都更適合做阿富汗戰(zhàn)爭的代言人。”
唯一的麻煩是,威廉姆斯在五角大樓頻繁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問拉姆斯菲爾德是否曾在戰(zhàn)爭問題上對公眾撒謊:“你多少次因為美國人的生命處于險境而被迫在簡報室中隱瞞了真相?”
拉姆斯菲爾德回答道:“從來沒有過。我認為信譽比隱瞞真相重要得多。”他補充說:“我們?yōu)楸Wo士兵的生命和確保美國最終勝利竭盡所能,這些都不涉及撒謊。”
依照美國政府的行事作風,拉姆斯菲爾德沒有說謊,當然他也不誠實。在錄制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訪談節(jié)目的幾個小時前,拉姆斯菲爾德向兩名對阿富汗局勢持完全不同看法的下屬口述了一份“雪片”文件。
“我開始擔心勢態(tài)正在惡化。”他在這份機密備忘錄中寫道。
戰(zhàn)爭開始時,任務簡單且有限,即打敗基地組織并防止“9·11”恐怖襲擊事件重演。2001年9月14日,在獲得壓倒性投票支持后,美國國會迅速授權對基地組織及其支持者發(fā)動軍事行動。
10月7日,當五角大樓對阿富汗發(fā)動第一次空襲時,沒人預料到轟炸會有增無減地持續(xù)20年。在當天的電視講話中,布什總統(tǒng)說阿富汗戰(zhàn)爭有兩個有限目標:阻止基地組織把阿富汗當作恐怖分子大本營,以及打垮塔利班政權的軍事力量。
布什還向美軍下達了明確的目標,并宣稱:“我要向美軍所有的將士說,你們的任務和目標很明確。”
軍事戰(zhàn)略家都清楚,永遠不要在沒有制訂止戰(zhàn)計劃的情況下發(fā)動戰(zhàn)爭。然而,布什及其政府閣僚們都沒有公開說明他們打算如何、何時或在什么條件下結束阿富汗戰(zhàn)爭。
布什在戰(zhàn)爭初期和總統(tǒng)的剩余任期中,回避了有關美軍需要在阿富汗作戰(zhàn)多久的問題。他不想通過確切的時間表來增加將軍們的期望或限制他們的選項。然而,布什明白美國人對上一次在亞洲進行的漫長的陸戰(zhàn)有著痛苦的回憶,他試圖安撫民眾擔心歷史可能重演的情緒。
10月11日,在白宮東廳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一名記者直截了當地問布什:“你能保證在阿富汗不會陷入類似越南的泥潭嗎?”
布什早已準備好一個現成的答案,他說:“我們在越南的教訓非常深刻,也許我學到的最重要一點就是,不能用常規(guī)部隊打游擊戰(zhàn)。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向美國人民解釋,我們正在進行一場不同類型的戰(zhàn)爭。”
他接著補充說:“人們經常問我:‘這場戰(zhàn)爭會持續(xù)多久?’我想說,直到將基地組織繩之以法,這場特殊的戰(zhàn)爭方能結束。可能在明天,可能在一個月后,也可能需要一兩年,但我們會獲得勝利。”
幾年后,在接受官方的保密采訪時,許多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的美國官員嚴厲地批評了最初階段的決策。他們認為,戰(zhàn)爭的目標很快轉向與“9·11”事件無關的方向,并且承認美國政府并不知道在一個大多數美國官員都陌生的國家該怎樣取得勝利。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美國國務院前高級官員在接受“吸取教訓”采訪時說:“如果我要寫一本書,主旨應該是‘美國在不知為何開戰(zhàn)之時開戰(zhàn)了’。我們在‘9·11’事件之后條件反射地發(fā)動了戰(zhàn)爭,卻不知道想要得到什么。因此,我想寫一本討論在開戰(zhàn)之前制訂計劃和明確止戰(zhàn)目標的書。”
接受采訪的其他人也認為,許多問題顯而易見,卻沒人愿意費心去問,更不用說回答了。
在2011—2013年與北約駐阿富汗特別文職代表一起工作的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在接受“吸取教訓”采訪時說:“我們在阿富汗到底要干什么?‘9·11’事件之后我們打入阿富汗、擊敗了基地組織,但任務卻變得模糊。我們的目標也不清晰。目標到底是什么?是建國,還是婦女權利?”
在戰(zhàn)爭開始時曾擔任美國國務院首席發(fā)言人,后來成為美國南亞及中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的理查德·鮑徹表示,美國的愚蠢之處在于,想干的事情太多,但從未制定出一個切合實際的撤出戰(zhàn)略。他在“吸取教訓”采訪中說:“如果有任務轉變的情況,那說的就是阿富汗。我們一開始說要除掉基地組織,不再讓恐怖分子威脅我們,然后又說要推翻塔利班政權,接著還說要除掉與塔利班合作的所有組織。”
鮑徹認為,除此之外美國還設定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那就是在阿富汗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美國式政府,包括民主選舉制度、運作良好的最高法院、反腐敗機構、婦女權益部門和數以千計的新建工程、教授現代化課程的公立學校。他補充說:“美國這是試圖在一個運行方式根本不同的國家,仿照美國首都華盛頓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政府結構。”
鮮有人提及的是,布什政府在2001年10月開始轟炸阿富汗后不久就改變了目標。在幕后,軍方正在迅速制訂作戰(zhàn)計劃。
曾擔任特種部隊規(guī)劃師的海軍軍官菲利普·卡普斯塔少校表示,五角大樓在2001年秋季下達的最初命令沒有具體細節(jié)。比如,不清楚華盛頓是想懲罰塔利班還是將其趕下臺。他說,負責籌劃作戰(zhàn)任務的美國中央司令部中的許多軍官都覺得該計劃行不通,認為那只是為制定更詳盡的戰(zhàn)略而爭取時間的“幌子”。
卡普斯塔在接受軍隊口述史采訪時說:“我們收到了一些粗略指示,比如,‘嘿,我們想去阿富汗打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事實上在原計劃中,政權更迭并不是一個明確的目標。雖然不排除推動阿富汗政權更迭,但這不是我們真正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10月1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批準了更改后的戰(zhàn)略文件。這份附在拉姆斯菲爾德“雪片”備忘錄上的長達6頁的秘密文件后來被解密,其中呼吁消滅基地組織和推翻塔利班統(tǒng)治,但除此之外沒有列出具體目標。
該戰(zhàn)略的根本指向是,美國應該“采取措施為后塔利班時代的阿富汗更加穩(wěn)定做出貢獻”。但該文件預計美軍不會停留太久,并寫道:“美國不應參與后塔利班時代的任何軍事介入行動,因為美國將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進反恐工作。”
考慮到歷史上阿富汗曾是外國入侵者的泥潭,布什政府希望盡可能不將美國置于危境,使局勢盡量平穩(wěn)可控。
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道格拉斯·費思在弗吉尼亞大學口述史采訪中表示:“拉姆斯菲爾德說,我們的設想是部署小規(guī)模部隊在阿富汗行動,從而避免像蘇聯那種大規(guī)模入侵。我們不想引發(fā)阿富汗人的仇外情緒。蘇聯派遣了30萬人進駐阿富汗,卻失敗了。我們不想重蹈覆轍。”
10月19日,第一支美國特種部隊進入阿富汗,與少數已經滲透到北方聯盟內部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一起行動。阿富汗北方聯盟是一個反塔利班的地方武裝組織。美國利用駐扎在該地區(qū)的戰(zhàn)機從空中投放了大量彈藥,但即使在美國的傾力幫助下,北方聯盟的烏合之眾也沒能在與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戰(zhàn)斗中取得明顯進展。
萬圣節(jié)那天將近中午的時候,拉姆斯菲爾德在五角大樓辦公室與高級官員會面,讓費思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海軍陸戰(zhàn)隊上將彼得·佩斯重新考慮阿富汗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計劃。根據費思的口述史采訪,這位國防部長不耐煩地說他想要一個新的書面計劃,費思和佩斯有4個小時去完成。
二人離開拉姆斯菲爾德的辦公套間,沿著五角大樓的外廊小跑到費思的辦公室。參謀長聯席會議計劃小組的負責人空軍少將邁克爾·鄧恩也加入進來。48歲的費思坐在電腦前,為拉姆斯菲爾德起草了一份新的戰(zhàn)略分析報告,兩位將軍則站在他身后看著電腦屏幕。這項工作通常需要數月時間和大量工作人員才能完成。
整個過程都很奇怪。費思是個從沒當過兵的哈佛畢業(yè)生,戴著圓框眼鏡,噘著個嘴,自認為比那些將軍更了解軍事行動,這讓許多將軍憤憤不平。
來自俄克拉何馬州的陸軍上將湯米·弗蘭克斯是阿富汗戰(zhàn)爭的籌劃者,他后來稱費思是“這個星球上最愚蠢的家伙”。另一位陸軍上將喬治·凱西在弗吉尼亞大學口述史采訪中形容費思“頑固”,表示幾乎不能與其共事,并說“費思非常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很難與其相處”
。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費思和佩斯配合得還不錯。佩斯在越南戰(zhàn)爭時擔任過步兵排長,在海軍陸戰(zhàn)隊服役的34年間被派往索馬里、韓國和其他熱點地區(qū)。他們爭分奪秒地制訂了新的阿富汗戰(zhàn)爭計劃,并在下午最后期限前及時交給了拉姆斯菲爾德。費思回憶道:“在這期間我轉身對佩斯說:‘這感覺挺奇怪的,是吧?’就像在大學里通宵學習一樣。”
該文件重新審視了一些重大的軍事問題,包括:“我們在哪里?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們的設想是什么?我們能做什么?”費思顯然對最終提交的文件很滿意。在他的口述史采訪記錄中,言外之意是拉姆斯菲爾德也認同這份文件,“對拉姆斯菲爾德而言,這種戰(zhàn)略分析恰到好處,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戰(zhàn)略計劃就不能搞得太死板”。
幾天后,突然轉好的戰(zhàn)局令許多美國官員驚呆了。在美軍的援助下,北方聯盟的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阿富汗的幾個主要城市:11月9日攻下馬扎里沙里夫,12日拿下赫拉特,接連兩天又分別控制了喀布爾和賈拉拉巴德。
在位于坦帕的美國中央司令部的會議室里,特種部隊規(guī)劃師卡普斯塔和一群高級軍官對軍事進展瞠目結舌。有人回憶稱:“喀布爾被攻陷后,其中一個家伙說:‘嘿,誰能想到他們真能派上用場。’房間里的每個人都點頭稱是。”
五角大樓的領導者也對迅速演變的勢態(tài)感到困惑。“大約到11月的時候,我們還在想圣誕節(jié)之前能控制多少地方?能準備足夠多的東西來過冬嗎?”海軍陸戰(zhàn)隊上將佩斯在弗吉尼亞大學口述史采訪中表示,“而現在,我們在圣誕節(jié)前拿下了整個阿富汗。真的想說:‘哇,這太棒了。’”
在有些出乎意料的情況下推翻塔利班政權后,美軍指揮官對后面的事并沒有準備,也不知道該怎么做。他們擔心阿富汗會陷入混亂,同時也擔心如果派遣更多的地面部隊來填補安全真空,可能會背負上阿富汗的許多麻煩。因此,五角大樓增派了少量部隊協助追捕本·拉登和基地組織其他領導人,但盡可能低調活動并限制任務范圍。
就目前而言,這些舉措足以防止阿富汗出現分裂。在公開場合,拉姆斯菲爾德從沒有表現過對整個戰(zhàn)爭計劃的任何質疑。11月27日,拉姆斯菲爾德在位于坦帕的美國中央司令部舉行的戰(zhàn)爭勝利新聞發(fā)布會上說:“我認為戰(zhàn)爭初期的進展完全在按照計劃推進。”同時,他對那些提出阿富汗是否也會成為越南式泥潭疑問的記者諷刺抨擊道:“看起來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確實,對于泥潭而言,我們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起初,美軍熱切地希望縮短在阿富汗的駐留時間,甚至拒絕引進讓軍隊生活得更舒適的基本設施。想穿干凈衣服的士兵只能用直升機把臟衣服空運到鄰國烏茲別克斯坦的臨時支援基地進行清洗。
感恩節(jié)的時候,美軍稍稍改進了一些清潔設施,派出2人小組前往阿富汗北部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安裝了第一個淋浴間。該基地當時駐扎了大約200名特種部隊士兵和幾十名盟軍士兵。
軍需官杰里米·史密斯少校負責烏茲別克斯坦的洗衣房,他在接受軍隊口述史采訪時表示,上級不想給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分派任何額外的人員或設備,但最終還是妥協了,因為“有些人在那里待了30天,需要洗個澡”。
史密斯接著回憶道:“最終他們說:‘好吧,那我們弄弄吧。但不知道會在這兒待多久,很多事情都不確定,所以盡可能少弄些東西。你能派多少人過來?’‘我最少可以派兩個人。’‘送過來的最小的淋浴裝置是什么規(guī)格的?’‘嗯,這兒有12人用的淋浴噴頭,不過實際上我可以送過去最小的6人用的噴頭。’雖然只是6人用的噴頭,但混合器、鍋爐和水泵都是12人用的,所以淋浴水壓非常好,他們每個人都很喜歡。”
隨著時間的推移,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成了美國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10年后,當史密斯返回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第二次執(zhí)行任務時,迎接他的是一座功能齊全的城市,里面有購物中心、哈雷戴維森經銷店,以及3萬名左右的士兵、承包商和平民。史密斯說:“在飛機降落之前,我立刻就認出了那些山脈,一切還是老樣子。但在落地下飛機后感嘆:‘天哪!我?guī)缀跏裁炊颊J不出來了。’”
事實上,2001年12月,整個阿富汗也只駐有2 500名美軍士兵。雖然拉姆斯菲爾德同意駐軍緩慢增長,但進行了嚴格的數量限制。截至2002年1月底,駐阿美軍僅4 003人,比守衛(wèi)鹽湖城冬奧會的美軍人數(4 369名)還要少。
阿富汗南部的許多部隊留在坎大哈附近的簡易機場,那里的條件比300英里外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還要原始。第160特種作戰(zhàn)航空團的戴維·金少校在接受軍隊口述史采訪時說:“整個基地只有一個淋浴房,小便必須要使用小便管,大便要解在桶里然后用柴油燒掉……至少在那個時候沒有糞車、便池之類的東西。”
2002年1月,當步兵軍官格倫·黑爾貝格少校抵達坎大哈空軍基地時,在沙漠上撐開睡袋睡了一夜。他在一次軍隊口述史采訪時說:“那是個月夜,半夜開始下雨了,水在帳篷底下流著,等我醒來時發(fā)現隨身物品都漂在水上。”
6個月后當黑爾貝格離開時,士兵們已經從地上搬到了簡易床上。沒人會想到,坎大哈塵土飛揚的營地最終會變成一個規(guī)模堪比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龐大作戰(zhàn)中心,并且成為新德里和迪拜之間最繁忙的機場,每周有5 000余架飛機起降。
相反,此時人們感覺戰(zhàn)爭已經發(fā)展到了收尾階段。第10山地師的情報官蘭斯·貝克少校在接受軍隊口述史采訪時說:“(部隊)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也沒有太多的戰(zhàn)斗任務,阿富汗戰(zhàn)爭已經結束了……我們要回家了。”
同年6月,陸軍少校安德魯·斯特德曼和他的傘兵營來到坎大哈,他們的任務是全力搜捕基地組織,但是他們整日無所事事。“士兵們只是玩電子游戲,早上鍛煉一下,下午再做些訓練。”
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阿富汗東部,陸軍少校史蒂文·華萊士的步兵排也很難找到敵人。他告訴軍史學家:“我們在那里待了8個星期,沒有發(fā)生過一次交火。事實上很無聊。”
從表面上看,阿富汗局勢似乎正在趨于穩(wěn)定。聯合國在德國波恩主持會議,為阿富汗制定了一套治理規(guī)劃。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普什圖部落領袖哈米德·卡爾扎伊被選為臨時領導人。人道主義組織和數十個捐助國提供了緊急物資援助。
布什政府其實仍然害怕陷入戰(zhàn)爭僵局,但迅速而具有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增強了政府官員的信心,并且擴展了新的戰(zhàn)爭目標。
時任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的斯蒂芬·哈德利說,戰(zhàn)爭已進入“意識形態(tài)階段”,美國決定在阿富汗引入自由和民主以取代恐怖主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軍需要延長駐扎時間。
“我們最初說過,不會參與阿富汗的國家建設,但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確保基地組織不會卷土重來。”哈德利在接受“吸取教訓”采訪時說,“(我們)不想成為阿富汗的占領者或壓迫者,但一旦塔利班被趕走,我們不想放棄這一良好時機。”
2002年4月,當布什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向學員們進行演講時,已經為這場戰(zhàn)爭定下了一系列更加宏偉的目標。他表示,美國有義務幫助阿富汗建立一個沒有恐怖主義的國家、一個穩(wěn)定的政府、一支新的軍隊、一個男孩和女孩都能獲益的教育體系。他說:“只有當我們幫助阿富汗人民擁有實現愿望的能力時,真正的和平才能實現。”
演講中,布什承諾美國將徹底改變這個在過去25年里飽受戰(zhàn)火和種族沖突困擾的貧窮國家。布什的這些目標是崇高且宏大的,但卻沒有說明實現目標的具體舉措和標準。同時,他對要花多少錢和多長時間的問題避而不談,只是說:“我們會留下來,直到任務完成。”
這是顯而易見的錯誤。美國沒有堅持明晰的戰(zhàn)略,并且沒有簡明可行的目標。然而,幾乎沒有人對美國承諾的無限期使命表示擔憂。有些人提出的質疑被忽視了。2002—2003年擔任美國駐阿富汗大使的羅伯特·芬恩在“吸取教訓”采訪中說:“我們出兵阿富汗時,人們都認為戰(zhàn)爭是一兩年的事,我對他們說,如果我們能在20年內脫身,就謝天謝地了。”
多年來,高級軍事指揮官不愿承認他們犯下了根本性戰(zhàn)略錯誤。負責籌劃戰(zhàn)爭的陸軍上將湯米·弗蘭克斯認為自己已經履行了職責,即擊敗基地組織并打垮塔利班政權。他在弗吉尼亞大學口述史采訪中說:“不知道還會有多少次針對美國國土的襲擊會從阿富汗開始?拜托,伙計們,我們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至于如何處理阿富汗未來的問題,弗蘭克斯認為那是別人的責任。他說:“現在,我們又制造了其他麻煩,沒有解決阿富汗幾個世紀甚至幾千年來的貧困及其他所有問題。我們應該把解決這些問題作為一個目標嗎?那不是我該做的,我也很慶幸總統(tǒng)沒有問我:‘我們該去解決這些問題嗎?’我肯定會說:‘那是你的工作,而不是我該想的。’”
阿富汗戰(zhàn)爭并非弗蘭克斯領導的最后一次入侵行動,但美國顯然也沒有準備好戰(zhàn)后占領的充分計劃。
阿富汗戰(zhàn)爭爆發(fā)6個月后,美國犯了傲慢的錯誤,認為這場戰(zhàn)爭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已經成功結束。本·拉登仍然逍遙法外,但美國政府已不再關注阿富汗,而是將目光轉向該地區(qū)的另一個國家——伊拉克。
2002年5月,54歲的北卡羅來納人丹·麥克尼爾抵達阿富汗接替美軍指揮任務。他既是新晉三星中將,也是一名越戰(zhàn)老兵。麥克尼爾說五角大樓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在伊拉克問題上,幾乎沒有對他面授機宜。
麥克尼爾在接受“吸取教訓”采訪時說:“最初并沒有戰(zhàn)爭規(guī)劃。如果地面部隊數量增加,拉姆斯菲爾德就會非常激動。”
可到了秋天時,就連總司令也開始心煩意亂,忘記了戰(zhàn)爭的關鍵細節(jié)。
10月21日下午,布什正在橢圓形辦公室工作,拉姆斯菲爾德走進來問了他一個簡短的問題:“想在本周內會見弗蘭克斯將軍和麥克尼爾將軍嗎?”
根據拉姆斯菲爾德在當天晚些時候寫的“雪片”文件,布什似乎很困惑。拉姆斯菲爾德回憶道:“總統(tǒng)說:‘誰是麥克尼爾將軍?’我說他是負責阿富汗事務的將軍。他說:‘好吧,我不想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