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不想再忍孩子的老師——后退一步看結構

Aurora: 我非常看不慣孩子的老師,她總是在群里發一些示威的信息,想“撕”她,又擔心孩子被報復。有次做瑜伽就把手機關機了,老師給我打電話沒打通,就在班級群里讓其他家長通知我趕緊回她電話。老師氣急敗壞地說孩子撒謊成性,屢教不改。孩子不愿意坐凳子,還斜眼看老師,非蹲著上完一節課。Ting,我心里真的挺難受的,一個8歲的孩子不愿意坐凳子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作為老師怎么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動不動就給孩子貼標簽(就像這次說孩子愛撒謊),不尊重孩子,動不動就懲罰孩子。不愿意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還把氣撒在家長身上,說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我也曾努力跟老師搞好關系,所以每次老師說孩子的不是,我都回應一定嚴格教育孩子。但內心真的不認可這樣的老師,一直在想辦法跟她“撕”回去,可又擔心自己得罪了老師,倒霉的事讓孩子承擔。孩子每次放學回家都開開心心的,即便在學校受了委屈也不跟父母說。

Ting: 不要把一個年深月久的問題當成急病處理。與老師的沖突,實際上是個結構型的問題,你和孩子的關系、你的個性、孩子的個性、老師的個性、家庭教育模式、學校教育模式,甚至你和自己父母相處的模式……都有可能是問題的一部分。如果只抓住老師一個人說事兒,怕是就像得了胃潰瘍,要拿一包瓜子說事兒。先退后一步看看這個結構。我可以扮演一下孩子,你來和我溝通。

Aurora: 媽媽今天看到老師在群里發了一段話,說你蹲了一節課,是嗎?

Ting: 嗯。

Aurora: 蹲在那兒是不是感到很累?

Ting: 還好。

Aurora: 45分鐘沒有坐凳子。

Ting: 對。

Aurora: 老師批評你了嗎?

Ting: 嗯。

Aurora: 老師批評你的時候你內心是什么感受?

Ting: 沒什么感受。

Aurora: Ting,我孩子說他很緊張很害怕。

Ting: 你當我是另一個兒子好啦,更難溝通的那個。

Aurora: 媽媽看到老師在群里這么說,很心疼你。

Ting: 我知道。

Aurora: 你愿意蹲在那兒蹲一節課嗎,還讓老師不停地說你?

Ting: 媽,你能不能不要這么煩。

Aurora: 還有,今天中午老師給媽媽打電話了。媽媽跟老師溝通的時候心里也有點緊張。還頂撞了老師。

Ting: 我去做作業。

Aurora: 媽媽只是想跟你探討以后發生類似的事情,我們該怎么做。

Ting: 你就不能讓我安靜一會兒?!

Aurora: 我第一次做你的媽媽,我也在認真學習。我第一次做一個小學生家長,說實話,我在跟老師溝通方面真的沒有經驗。

Ting: 你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說煩?

Aurora: Ting,如果孩子表達了煩,我就就此打住,什么都不說了嗎?

Ting: 你現在還是媽媽,我還是孩子。繼續。

Aurora: 我知道了。孩子現在不太愿意跟我溝通這件事兒。那我們暫時不說,等孩子愿意跟我溝通的時候,我們再說。

Ting: 謝天謝地。我不想跟你說這些事。這是我自己的事,你又幫不了忙,還給我添亂。

Aurora: 好的,那你就去做作業吧。Ting,我感到好無力啊。我那么心疼我的孩子。可是我什么都做不了。

Ting: 你退后一步,看看自己在對話里的狀態。

Aurora: 越著急越不好。我急于跟孩子溝通,急于把這件事給解決了。

Ting: 是啊。

Aurora: 我希望當下就能跟他商量一個方案出來。

Ting: 你的入侵性和目的性都太強,這不是溝通。

Aurora: 那什么是溝通?

Ting: 你急于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孩子甚至成了你實現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對話中,你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以為“在學校里不被老師懲罰”也是他唯一的需求,是你們共同的目標。但其實未必。

Aurora: 孩子難道不希望跟老師和諧相處嗎?難道不希望媽媽支持他把這個事兒解決嗎?

Ting: 這個“難道”,就是問題所在——你的默認值不經探討。你在“難道”之前,問過孩子的感受嗎?你就不能在撲向問題之前,問一問孩子愿不愿意成為你的隊友嗎?

Aurora: 是的,我并不知道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老師打電話給我,我特別難受,就急著通過孩子跟老師達成和諧,只是想把我的情緒給解決了。

Ting: 對,你想解決的只是你的難受,孩子成了你的工具。被老師批評,她可能也難受,但難受的點未必跟你一樣。沒準,她難受的是你不停地煩她。老師煩她,也就一節課,過去就過去了,很短。可媽媽煩她,沒完沒了,無處可逃。

Aurora: Ting,那您說再接到老師的電話我該如何做呢?不管老師什么態度我都要忍著嗎?

Ting: 你的入侵強度我都怕,何況孩子。

Aurora: 天哪,我從來沒感覺過我這是入侵。

Ting: 退遠一點,再退遠一點,等到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再上前。她伸出手的時候,你看到就好。

Aurora: 可是,我很難受,該怎么辦?我看這老師不順眼很久了!

Ting: 你需要得到孩子的允許。如果孩子允許你跟老師表達不同的意見,并愿意成為你的同盟,愿意承擔后果,你可以去“撕”。否則,老師制造的困擾,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Aurora: 也就是說,孩子沒允許之前,跟老師不要有太多沖突性的溝通,就讓我自己難受,什么都不用管了,是嗎?

Ting: 老師是孩子想靠自己要處理的環境問題,不是你的。她如果愿意借助你的力量,你可以成為她的工具。但如果她不愿意,你不可以越界。

Aurora: 謝謝。本想來學如何“撕”老師的,卻看到了我的入侵性。

Ting: 你隨意插手,她就得同時對付兩個“惡勢力”,連退路都沒有。你可以成為她的退路,這樣,家至少是安全和安靜的。這一點比在學校里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更加重要。學校只是暫時的環境。最重要的是你營造的安全的家,家是用來休息和療愈的。不要把家變成另一個戰場。

Aurora: 我多想有這樣的家,卻從來沒有過。Ting,那下次再接到老師這樣的電話,我該怎么答復老師?用什么態度?

Ting: 把自己想成10086的客服就好。

Aurora: 是不是以后老師這樣對孩子,只要孩子不提出需求,我就不用管?

Ting: 你可以問孩子是否需要。

Aurora: 可我心疼孩子。

Ting: 投鼠忌器,孩子是花瓶,老師是老鼠。打老鼠害怕打碎花瓶。那就把花瓶放在老鼠夠不著的地方就好。無論孩子在學校怎樣,你要對她體諒再體諒,關懷再關懷。

Aurora: 我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保護,不想讓孩子跟我一樣。

Ting: 很多家長小時候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所以不想讓孩子也和自己小時候一樣,想保護孩子,替孩子擋掉挫折。可是,成人之后我們好像都忘了正是那些挫折令我們成長。或多或少的,童年創傷與人生成就有時候是買一送一的關系。所以,不要那么怕孩子受傷。

Aurora: 我只要孩子健康快樂,才不在乎什么成功。

Ting: 好命題。快樂是什么?人生好比一部電影,沒有情節,從頭到尾相親相愛風平浪靜,一點挫折和沖突都沒有,談何觀影體驗?為人父母因為自己怕疼,就假設孩子也怕疼,但趨利避害并不是所有人的追求。父母眼中平安快樂的事情,也許并不是孩子的幸福默認值。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保持自省,認識到自己的默認值不是孩子的。雖然說能走出童年創傷的人的微乎其微。可是,就像我們教孩子掌握很多技能,初衷是為了讓他以后有選擇的權利,而人生幸與不幸的經歷,可以在做選擇的時候不那么自以為是。

Aurora: 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Ting: 在一段關系中,“你需要我做什么”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不管是孩子還是朋友。他想自己靜靜,你就走開,這就是最大的支持。有些事情暫時無法解決的,那就讓它在那里好了,總比“都是為了你好”自告奮勇地參與進他的問題中,好太多。

Aurora: 可是做父母是要強制孩子的一部分行為的,比如做作業,比如餐桌禮儀,這種情況下孩子反抗,需要強迫孩子嗎?

Ting: 生活中,家長的保護責任、教育責任和入侵性的確很難分清界線,而且每個孩子的個性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建議是,行動之前退后一步看看自己,分辨一下,這樣的保護和教育是滿足了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就繼續,如果只是自己的需要就不要強加給孩子。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你再全力接引,孩子拒絕的時候不強求。

本案要點

有時候我們需要步步為營地爭取和捍衛權益,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能看清自己所處的“結構體”,獲得全局性的視角。

親子問題是最復雜的關系之一,上面的案例只是個案,但它或許可以提供一個非常規的視角——在你與孩子的關系結構體里,你自己是否是那個經常越界的人?案主因為愛子心切,急于替孩子解決具體的問題,卻忽略了“人生是個整體”這個事實,父母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身的主動性——這件事情他要不要解決,要怎么解決,能不能承受相應的后果,都是他的人生課題,而不是父母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巍山| 曲阜市| 隆安县| 东丽区| 黄骅市| 泊头市| 色达县| 虎林市| 长岛县| 泗水县| 岳阳县| 黔南| 涿州市| 大竹县| 安泽县| 景德镇市| 都江堰市| 尉氏县| 大同市| 乳源| 茂名市| 武胜县| 阳西县| 大渡口区| 桦川县| 兴宁市| 凤冈县| 新乡市| 常州市| 五指山市| 调兵山市| 论坛| 中卫市| 通道| 秭归县| 甘孜县| 莆田市| 缙云县| 安多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