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水運之便利,妙不可言
- 這個大明藩王賊兇猛
- 輕夢入星河
- 2032字
- 2022-04-17 00:02:00
朱明思索片刻,拂去紛繁思索,忽然笑道:“以這些地主老財狡兔三窟,你說這兩家會不會在外面還有所謂的藏寶之地?”
張大猛驚叫一聲,拍了一下腦門。
“王爺,您還別說,以這些地主老財的性子,搞不好還真有!”
“昔年我在遼東從軍,據說韃子兵就喜歡拷掠這些個地主老財。”
“直接抓了嫡系男子,大刑伺候,竹筒倒豆子一樣!”
徐四平皺了皺眉頭,卻想到是另外一層。
“王爺,您的意思是,咱們掘了這筆銀子,恐怕會引起衙門的不滿?”
朱明輕笑一聲,點點頭。
張大猛很快也明白過來味道了。
韃子兵都知道拷掠地主老財撈錢,衙門里黑了心的奸官滑吏難道還不如野人韃子聰明?
在刑訊審問這方面,我大明可是有傳承自太祖的優良傳統。
什么“加官進爵”、“彈琵琶”、“夾棍”……
這些傳統手藝活,隨便來一套伺候著,哪能是這些個養尊處優的老爺少爺受得了的。
如此一來,此事十有八九會暴露。
看著徐四平惴惴不安的樣子,張大猛牛眼一瞪,笑罵道:“怪道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想你徐四平,府上這些下人人送外號‘徐閻王’,這就怕了?”
徐四平強笑一聲,“此事很難瞞得過衙門那些人,我這不是怕與衙門起沖突嗎?”
說完之后,徐四平心里“咯噔”一聲,感覺自己失言了。
果然,朱明冷冽的目光就瞥了過來。
張大猛也一臉玩味地看向徐四平。
整個王府,能察覺王爺不臣心思的,除了他張大猛,可能就是徐四平了。
今日王爺隨意一試,就試出徐四平的心思。
呵呵,讀書人聰明是聰明,腦子確實比他活絡多了。
王爺拐著彎說話,他張大猛一時半刻還沒回過味。
這徐四平就明白過來意思了。
不過,腦子聰明和心里明白又是一回事。
果然,王爺這一試就試出了問題。
張大猛覺察出王爺的心思,但并沒有出面轉圜,為徐四平說話。
其一,張大猛是個明白人,自己跟徐四平其實屬于王府兩個系統。
王爺再怎么信任他,他也需要避嫌,不宜跟徐四平走得太近。
其二,當初王爺急著用人,要他舉薦人才,他也不過是“矮子里面拔將軍”。
只是這個“矮子”比他想象中優秀得多罷了。
至于他與徐四平有多少親密關系,那倒不至于。
其三,這就更不能說了。
張大猛在遼東戰場上,不僅見過錦衣衛,還見過東廠太監監軍。
說起來,這徐四平干的活不就是錦衣衛干的活嘛。
張大猛不喜歡錦衣衛身上那個味,一點也不喜歡……
徐四平果然是個聰明人,當即察覺出自己犯了嚴重的立場錯誤。
朱明目光剛看過來,徐四平就跪在地上。
“王爺,屬下……”
他滿臉惶恐,剛要辯解,朱明就拍了怕他的肩膀,打斷道:“衙門不會拿王府怎么樣的,不必擔心。”
說完,朱明又意味深長地來了一句。
“衙門雖大,雜音卻是太多了,不足為懼!”
徐四平在心中琢磨了一下其中意味,壓抑住心中不安。
朱明見徐四平尤是惶恐不安,直接轉移話題道:“我聽說最近與府上合作的幾家有些小心思,具體什么情況?”
徐四平小心翼翼道:“王爺,根據張世恒和王克禮送來的消息,以及咱們安插的人所獲得的情報,那幾家對王府全盤接收孫李兩家的產業相當眼紅。”
朱明直嗤笑一聲,面露不屑。
“眼紅?”
“未免太拎不清了!”
“王府的東西都是咱們拿命拼來的,他們有什么資格眼紅!”
朱明語中帶笑,卻是心中震怒。
徐四平敏銳的察覺到扳倒孫李兩家之后,王爺愈發鋒芒畢露了。
他懊惱自己說錯話的同時,決心以后做人做事要更加小心清醒。
朱明手指輕扣桌面,考量著對策。
如今孫李兩家既除,小小瑞昌的格局已經煥然一新。
或者說,商會這幾家的所謂“盟友”已經沒有原先那么多的利用價值。
有些人腦子不是很明白事理,他不介意給他們醒醒腦子。
朱明想了想,淡淡道:“斷了與方家的合作。”
“另外,盡快梳理好孫李兩家的產業,先把孫家的碼頭控制住。”
“以后方家的貨物一律不準通過咱們的碼頭運往江南!”
“是,王爺!”
徐四平倒吸一口涼氣,為方家默哀。
沒了水運之利,方家沒落,即在眼前了。
王爺這一刀,正是砍在方家的要害處!
其實大明的地主老財并非都很富庶。
農業的生產效率是很低的,一般而言,四五畝下田才能供養一個人。
一個地主,即便有幾百畝田地,也遠遠談不上富庶。
瑞昌這些個地主老財之所以富庶,大頭其實還在貿易。
在人多地狹,群山環繞的江西,瑞昌的地理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原因就在于緊靠長江,有水運之利。
無論是木材、茶葉,還是糧食、布匹,亦或是江西特產的文房四寶,都能一葉扁舟下江南。
水運之便利,妙不可言。
大明初年為了收取內河河運關稅,特地就在九江彭蠡口(鄱陽湖湖口)設立了九江鈔關。
各地鈔關雖然屢有興廢,但九江鈔關卻是始終屹立不倒。
及至萬歷年間,大明僅剩八座鈔關。
其余七大鈔關由南向北,皆在京杭運河沿線,唯有九江鈔關是個例外。
天啟年,九江鈔關年關稅額接近六萬兩,成為全國第五大鈔關。
這只是官方數據,因為大明官場的腐敗,以及特權階級的逃稅(太監、舉人和進士老爺的船不收稅),這個數字應該是大大低估了的。
但九江地區商業之繁榮,可見一斑。
后世歷史書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雖然有些扯淡,但大明南方的商業確實很發達。
雖說士農工商,商業賤事,但士紳地主們自然也不傻,農業的收入都是看天吃飯。
無論再怎么榨干地里的泥腿子,每年的收入都是定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