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科學

列國緣起——太空帝國的歷史原型

文/索何夫
最近,隨著最為經典的“元老”級科幻IP《基地》系列與《沙丘》系被改編為電視劇,以宏大的背景與恢弘大氣的故事為主要賣點的太空歌劇類科幻作品又一次受到了觀眾與讀者們的關注。雖然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太空歌劇類科幻衍生出了種類繁多的子門類,產生了諸多風格差異巨大的作品,但在所有太空歌劇中,有一個共同點是不會改變的。
那就是各種各樣的跨星系政治實體。
對大多數太空歌劇類作品而言,在剝去巨大的太空艦隊、毀天滅地的超級武器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奇觀之后,其精神核心其實仍然是古老的地球歷史與英雄史詩在“太空時代”這一背景下的映射。故事中的跨星系政治實體(要么有帝國之名,要么起碼也有某種程度上帝國之實)大多也因此而充滿了深刻的地球歷史的烙印。就某種程度而言,幾乎每一個大名鼎鼎的太空歌劇IP背后,都是一段或者幾段被“移植”到太空背景下的人類歷史。
202110001

神圣羅馬帝國?但它既不神圣,也非羅馬

在諸多太空歌劇熱門作品中,《沙丘》系列不但是宗教氛圍最濃厚的作品之一,也是將太空歌劇的“歌劇”特色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作品。整個故事的宿命論和“帝王將相”色彩極為顯著,尤其是系列的前兩部小說,更是完全圍繞著保羅一人的“王子復仇記”展開。為了盡可能做到“古色古香”,《沙丘》系列中甚至特意設定了一套足夠強悍的防護力場技術,確保主角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與敵人“正大光明”地用刀劍一對一決勝負,而不必在乎周圍的百萬大軍與鋼鐵洪流。
對于《沙丘》中的政治結構,大多數讀者與評論者通常泛泛地稱之為“太空中的神圣羅馬帝國”——畢竟,這個帝國雖然有個名義上作為“銀河的共主”的皇帝,但能夠實際統治的地區卻著實相當有限,甚至在對付亞崔迪公爵家時,還得去尋找另一家來到“沙丘”的有力貴族哈肯寧家族“借力打力”,帝國境內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公侯伯子男家族領地,相當一部分都形同獨立國家,而這種低中央集權度的政治狀態,顯然非常契合大多數人認知的中世紀封建政體的“標桿”神圣羅馬帝國的特點。
不過,如果《沙丘》的作者弗蘭克·赫伯特曾經聽說過這樣的觀點的話,他恐怕只能對此一笑置之——畢竟,曾經實施封建制度的國家多如牛毛,低集權程度的政體遠遠不止神圣羅馬帝國一家?!渡城稹分兄饕獏⒄盏臍v史,事實上大多基于西亞與北非諸國,尤其是奧斯曼帝國。
在《沙丘》系列中,通?!按构岸巍钡目迫鹬Z王朝皇帝之所以不至于完全淪為虛君,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他擁有一支對皇室存在著(至少是在理論上存在過)人身依附關系的精銳武裝力量:薩督卡軍團。薩督卡們自身就是一支規模不小的封建勢力,擁有自己的母星與封地,而首領們則被稱為“帕夏”——這個詞是過去奧斯曼帝國授予其地方行政長官和將領們的頭銜(在許多時候,二者其實就是一回事)。這支精銳衛隊的存在,確保了皇帝(本質上是最大的封建主)對于太空中單個封建主勢力的軍事優勢,為“共主”地位提供了起碼的保障。
202110002
在歷史上,西亞-北非國家確實經常出現直屬于君主的精銳衛隊。這一方面和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初期濃郁的封建軍事主義特征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與東亞的中央集權專制國家相比,它們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尤其是相距遙遠的區域(比如名義上臣服于奧斯曼帝國的北非)相對虛弱,君主必須依靠這種“絕對可靠”的直轄衛隊的存在,才能保障自己的基本安全。為了確保衛隊的可靠,無論是阿拉伯帝國的馬穆魯克軍團,還是奧斯曼帝國的耶尼切里近衛軍,都優先選擇“歸化”的外族奴隸充當兵源,這些人在帝國內部缺乏同胞和同族,過去的生活條件也相當惡劣,因此,君主的重賞與恩賜更能有效地收買他們的忠誠。為了進一步讓后者安心效忠主君,無論是馬穆魯克還是耶尼切里,最終都發展成了世襲制的軍事貴族集團,雖然名義上仍然是君主的奴仆,但事實上卻反客為主,成了帝國里的一大政治勢力。
上述這些特點,基本上都可以在薩督卡軍團身上找到——這些家伙居住在帝國的監獄行星,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從科瑞諾皇室手中換取賞賜,而且只效忠于皇室而非帝國。甚至就連最后的腐化沒落和衰敗,也與馬穆魯克/耶尼切里們頗為相似。故事中的各路封建貴族也非常樂意勾結海盜、雇傭軍和走私者們為自己服務,一如17、18世紀的北非帕夏們與海盜和傭兵“打成一片”,依靠后者四處掠奪、壟斷商貿的歷史。而在“沙丘”上的一系列爭奪戰,除開保羅本人的成長歷程(典型的救世主故事模板)之外,基本就是過去的北非帕夏們爭權奪利、君士坦丁堡的蘇丹趁機插手攫取利益的古老故事的翻版。
值得一提的是,《沙丘》系列中一切沖突的根源“香料”,本身也是歐洲人對“東方”(通常是直接與他們貿易的奧斯曼人和薩拉森人)的諸多經典刻板印象之一——在葡萄牙與荷蘭開啟大航海時代、打通前往遠東和東南亞(主要的植物性香料產區)的航道之前,進入歐洲的大部分香料都來自中東地區的轉口貿易。雖然“香料”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激發飛船導航員的能力,使得人類可以進行穩定的太空航行,但有趣的是,在《沙丘》的相關作品(包括游戲和影視劇)里,我們也可以看到香料被添加進咖啡飲用——而最早從埃塞俄比亞引進咖啡這種作物并開始大規模飲用它的,恰恰是奧斯曼帝國。
總之,無論是整體抑或是細節,《沙丘》中的世界觀都充斥著強烈的西亞/北非氣息,這也是為何故事的主線會被設定在一個“滿是沙子”的世界上——畢竟,還有什么舞臺比一望無際的“平沙瀚?!备m合演繹這樣的故事呢?
202110003

太空拜占庭——《基地》中的帝國

在英語中,Byzantium這個詞(直譯為“拜占庭式的”)有著很多含義。它既可以用于指代基于“拜占庭風格”或者“拜占庭文化”的事物,也可以用于政治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它的含義是“充滿陰謀的”或者“復雜的官僚主義的”。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縱然存在著許多西歐人的想象與偏見成分,拜占庭帝國(或者更正式地說,6世紀之后的東羅馬帝國)的政治形態,確實和這個詞所描述的狀況大差不差。而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中的銀河帝國末期歷史,則幾乎就是東羅馬帝國后期歷史的復刻。
由于中學階段的世界史教學內容導致的刻板印象,人們很容易認定,羅馬帝國是在476年或者480年(后者是按照朱利烏斯·尼波斯的死亡時間算的)滅亡的,但事實上,東羅馬帝國甚至到馬其頓王朝時代(9世紀之后)還占據著亞平寧半島的部分區域,而最終的滅亡更是要等到1453年了?!痘亍分械你y河帝國雖然有著一定程度的西羅馬帝國的影子——尤其是在小說第一部中,哈里·謝頓反復強調,《銀河百科全書》(基地)計劃的唯一目的,就是避免銀河系陷入漫長的黑暗時代(其原型顯然西羅馬帝國衰敗后西歐與中歐的“黑暗時代”),但銀河帝國的末期歷史發展卻顯然不止于此。
在帝國開始崩潰、端點星上的“基地”建立之后,銀河帝國并沒有一路發生多米諾骨牌式崩塌,就此灰飛煙滅,而是強勢地“復興”了幾回:在《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帝國在衰落時期迎來了最后一位強勢皇帝克里昂二世。這位皇帝不但察覺到了正在銀河外圍擴張的端點星力量的威脅,而且還派出了大將貝爾·里歐思對帝國丟失的領土展開攻勢——這段故事事實上是查士丁尼時代東羅馬帝國試圖“收復故土”的遠征的太空版。而整個故事的結局也和歷史上如出一轍:正如查士丁尼大帝無法信任立下大功的貝利撒留將軍一樣,貝爾·里歐思的遠征最終也因為皇帝的猜忌而功虧一簣,垂死的帝國至此逐漸喪失了對外進攻的能力,與謝頓留下的預測毫無二致??紤]到謝頓多半從他的資助者和前帝國首相機·丹尼爾那里學到過地球的歷史,要推測出這場戰爭的結果,對他而言確實算不上什么難事。
除此之外,銀河帝國的另外一個歷史節點則是首都川陀的淪陷和“大災難”——相較于西羅馬末期羅馬城和拉文納(事實上的帝國政府所在地)的數次淪陷,川陀的淪陷更近似于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導致的君士坦丁堡淪陷,以及之后帝國退往尼西亞的史實:在數次喪失羅馬和拉文納后,羅馬帝國尚且保存了相當強大的國力,但1204年的戰爭卻徹底導致了帝國衰落的不可避免。小說中,帝國皇帝達勾柏特九世倉促放棄首都,退避到了原本是農業世界的“新川陀”后,帝國的最后一個王朝雖然在形式上仍然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但只能割據二十幾個農業星球,徹底淪為了一個茍延殘喘的三流勢力——這段歷史正好對應羅馬帝國衰落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王朝帕列奧列格王朝的窘境。
202110004
當然,《基地》三部曲中對末期帝國上層政治結構的描述,更是非常純粹的“拜占庭模式”:在帝國后期,為數眾多的豪門貴族通過公共安全委員會事實上架空了皇帝,并進行著激烈的斗爭,超過一半的皇帝都被暗殺,或者因為種種原因“意外身亡”,帝國的行省與地方轄區各自為政,并且逐一演化成了與帝國有著千絲萬縷的獨立國家(正如東羅馬帝國衰落過程中出現的伊庇魯斯專制國和特拉布宗帝國一樣)。至于《銀河系百科全書》計劃,更是對于東羅馬帝國衰亡后,古典知識與藝術從帝國重新流出、并成為文藝復興源頭的一部分的隱喻。

黑澤明、德意志與商業邦國——《星球大戰》的那些事

在《星球大戰》的第一部作品——因為前傳三部曲的存在而被正式定名為《星球大戰4》的《新希望》——誕生時,它其實并沒有被多少人看好:當時的人們更傾向于認為,類似《2001:太空漫游》這種更“硬核”的作品,才是“正常”的科幻片,而《星球大戰》顯然離“正常”有著相當之遠的距離。
這和盧卡斯本人塞進電影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星球大戰》“一炮走紅”的劍戟片元素有關。
作為一部相對小成本的制作(相對于后來的前傳與后傳六部里的瘋狂燒錢),喬治·盧卡斯自己一開始也沒有預料到《星球大戰》的成功。因此,他打算好好利用這部“虧了也不太可惜”的作品進行實驗:將自己最喜歡的黑澤明式劍戟片元素放到太空背景之中。因此,我們才會在《星球大戰》中看到大量的日式元素——用光劍進行決斗的絕地武士與西斯武士,落難的公主和流失在民間的“王子”,流亡與復仇。但是,在幾經修改之后,《星球大戰》中的主線最終并沒有停留在“小格局”的封建勢力互斗上,而是變成了銀河各地的自由主義者同時對抗強大而邪惡的敵人——銀河帝國的壯劇。
202110005
在各種太空歌劇類作品中,《星球大戰》中的銀河帝國大概是最不容易被認錯“出身”的太空帝國了——畢竟,無論從軍事人員的制服,濫用暴力的高壓統治模式,強烈的軍國主義傾向和“人類至上”主義的意識形態色調,都充滿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特征。而銀河共和國的蛻變過程,更是對納粹德國建立的高度復刻。
在前傳三部曲中,原本身為納布星參議員的帕爾帕廷利用了銀河外環地區的各個商業集團對于共和國的不滿,先是通過放任納布危機的爆發而成了議長,然后又操縱了克隆人戰爭——這是場形式上是共和國與叛亂的“獨立星系邦聯”交戰,實則是為了消耗和瓦解西斯的死敵絕地武士團的大戰。最后又故意放出自己身為西斯尊主的消息,引誘絕地武士展開襲擊,從而得到了“絕地武士試圖政變”的借口,通過這場“國會縱火案”與銀河共和國內部深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成功地建立起了銀河帝國。這與德國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創、遭受全球經濟危機和凡爾賽體系賠款雙重打擊后陷入極右翼民粹主義浪潮,最終導致法西斯崛起的道路基本一致。
相較于“出身明確”的銀河帝國,反倒是“獨立星系邦聯”的來歷比較鮮為人知——這個“國家”事實上是由包括貿易聯邦、技術同盟、商業同盟在內的多個位于銀河外環區域的巨型商業集團構成的,還吸收了大量本就對共和國的政策不滿的世界,本身的政治架構相當松散,其軍隊則是由各個公司的安全部隊和原有的商船艦隊拼湊而成。若不是外環高度發達的自動化生產系統確保了海量的B-1/2系列戰斗機器人和“禿鷲”機器人戰斗機的生產,使得邦聯的軍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確保數量優勢,這個松松垮垮的“國家”顯然很難與銀河共和國對抗。
在地球的歷史上,類似的政治實體確實是存在的——而且有兩類。其中,離我們的年代比較近的,是近代的各類殖民地公司:由于通訊和交通發展水平的低下,在無線電發明之前,要直接對萬里之外的殖民地進行遙控統治是不太現實的,殖民地的自治政體大多要等到19世紀末才逐步建立起來。在這一階段,殖民活動被視為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負責讓這些“投資”盈利的,正是相應的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最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外,荷蘭、法國、西班牙也在遠東和美洲設立過類似的公司。這類公司雖然名為貿易機構,卻負責對當地事務的全權管理,具有事實上的行政權、立法權乃至軍事力量(用于維護商業利益和保證航線),已經與國家機構無異。這種特點導致某些閉塞的東亞國家,比如清帝國,在18世紀末甚至還將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本身混為一談。
另一類類似的政治實體,則是普遍出現于東地中海的商業共和國了——在這一帶,由于海岸線曲折、島嶼繁多、海運便利,當地人很早就有了進行海上貿易的傳統。相對狹小的耕地面積(伯羅奔尼撒的美塞尼亞這種地方屬于特例)也使得當地人更傾向于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因此,在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一帶,以商業為主體的城邦共和國屢見不鮮,從公元前的雅典共和國,到中世紀的熱那亞共和國與威尼斯共和國,這些以商業立國、依靠商貿航線為生的政治體往往會在地中海與黑海沿岸建立大量的商業殖民地,以確保商貿通暢。同時,它們對于一切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無論是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還是奧斯曼帝國——都持有天生的不信任與抗拒,因為后者幾乎一定會損害它們的商業利益,并將這些富庶的商業城邦視為容易掠奪的財源。這倒是和《星球大戰》中外環商業國家與銀河共和國決裂的緣由頗為類似。
雖然科幻小說在整體上更傾向于預測人類乃至宇宙未來的“未來學”,但作為將舞臺背景搬入太空的“歷史劇”,太空歌劇這一題材在本質上描述的其實仍然是我們的“過去”而非“未來”。雖然無法確定以后到底如何,但想必大多數人仍然會希望,當將來的人們能在群星之間航行時,真正上演的會是阿瑟·克拉克筆下的那種“太空奧德賽”,而不是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的歷史故事。
202110006
【責任編輯:阿 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庐江县| 阳江市| 阿克陶县| 敦化市| 灵石县| 宁晋县| 渑池县| 安远县| 遂平县| 白河县| 金塔县| 克拉玛依市| 剑川县| 德令哈市| 莒南县| 大城县| 临沭县| 宿州市| 资讯 | 丹凤县| 专栏| 山丹县| 石棉县| 鹤庆县| 额敏县| 玛沁县| 德兴市| 大化| 浦江县| 利川市| 穆棱市| 双柏县| 二连浩特市| 江西省| 邵阳县| 罗山县| 胶州市| 中超| 南阳市| 礼泉县| 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