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的大師書畫課
- 鄭昶 陳師曾
- 8850字
- 2022-03-11 16:10:07
第五節
陶 瓷
本章所述,是陶器和瓷器。陶器廣義是指一切埏埴的工藝品,如樸陋的瓦器,粗厚的缶器等。但照普通意義,凡燒成的土器,謂之陶。瓷器是一種堅致的陶器,我國發明最早,這是世界各國所承認的。
現在先述陶器。
A 陶器
古代人所用陶器,最初是日光曬干的坯,后來進為火燒成的磚瓦,以作建筑上的裝飾品,日用的什物,以及送死敬神的供品。這種情形,不獨中國如此,世界各國陶瓷的進化階段,類皆如此。
中國的陶器,在神農氏時就有了。《路史》上說的,神農氏“謂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飲于土,而食于土,于是大埴以為器而人壽”可以證明。
到了黃帝時,他命寧封為陶正以利器用,至此陶術稍稍進步了。
舜未登位之前,曾為陶人,他對于陶術多所發明。作品之可稽者,有泰尊、虎彝、帷彝數種。
《周禮》一書,多言陶事。《考工記》中有論及市售的陶器,并列舉庖廚中及祭祀時所用各種陶器的名稱與其容量。關于制造法方面,說是用陶鈞和用模型兩種:陶人用陶鈞;旊人用模型。周時陶器上多刻文字,其字體筆法,和刻在當時銅器上的是一致的。
到了漢代,陶器都載有制作年代;其紀年之法,或用干支,或用君王的紀元。漢代陶器種類繁多,其重要者有瓦灶、瓦棺、瓦鐙、甕、甒、壺、尊、鬲、鼎、爐、盦等。
釉藥的傅用,盛于漢代,以白綠二色為最流行。漢時綠色釉的陶器,其質堅致而為玻化狀,扣之能作共鳴聲,但缺少潔白和半透明二要質,故不能稱為瓷器。
堅致精細的陶器,便是瓷器,漢代以后,進步甚速。所以我們敘述陶器,可以結束于漢代;漢代以后的陶器,在技術上一仍舊法,雖間有變化,亦無甚足記,可記者唯有瓷器。唯我國有兩個著名的陶器出產區,關系我國陶器的發展甚巨,不能不略加敘述。
這兩個大窯是江蘇省的“宜興窯”和廣東省的“廣窯”。
宜興窯在江蘇省的宜興縣,在太湖的西岸,其東面是蘇州縣,其西面是常州縣。這個窯的特長,在于燒造玩物,細巧精致,莫與比倫。出品種類繁多,有微小茶壺式的瓶,果形花狀的罐,有香瓶、脂盒、粉罐、茶碟、插花瓶、果物盒,以及箸碟酒杯諸物。這種東西列諸桌上,均秀雅可掬。在清朝,王公大人常于胸前垂以此窯所制的朝珠,冰清珠,儀容千萬。此外如鼻煙瓶、煙管嘴、煙膏缽、煙管口等,亦有此窯的制品,金固玉潤,清致徹亮,勝過其他質料所制者。
宜興窯是一種細膩的紫砂窯。有些人泡茶的茶壺,都喜用此窯的出品,而不用白色瓷器。壺形有如龍初離水的模樣,有如鳳凰及各種鳥的形狀。有如松竹節和梅花枝,亦有如桃、荷花、石榴、佛手、香櫞等形象的,殊形詭制,種種不一。它們的顏色,可分為紅、淡黃、棕色、巧古力糖色等幾種。外部常為凸起的塑畫,或陷入的印花,或雕鏤的精巧細紋。
宜興窯極盛于明代,是正德間供春所建的。到了萬歷時,有著名陶人吳某,制作于此。吳善于模古,曾仿造宋代的釉瓷和陰紫色官窯等。后有周高起作《陽羨宜興茗窯系》,載陶人身家的事實甚詳。
廣窯是廣東省所制陶器的通稱。廣窯出品多為粗厚的缶類。其重要的窯廠有三處:
一個是在省北和福建省廈門相近的卜開窪的大窯。其出品皆為藍色窯器,作奇異的形式,多屬居家應用的東西。
一個是在陽春縣。據《廣東陶器志》上說:
近日陽春縣之陶工,皆福建土人也。彼等除仿造昔日龍泉之綠色窯器外,別無他能。且其所仿造者,又非上品也。
陽春縣所燒的陶器,火候失宜,結構粗松。上文所錄非上品者,想是指其質料而言的。
一個是在陽春縣南面的陽江縣,這是廣窯中最著名的一個窯,其窯質致密堅固,極耐磨折。顏色有紅、褐、灰黑和純黑。品類繁多,大別之,有建筑上用的裝飾品,注水蓄魚的缸,園中陳列的花瓶,藏干糧的罌甕及各種家用什器。此外有鬼神肖像、珍奇獸形以及小巧玩物與裝飾品。此窯的氣色甚為暗褐,然全體都蒙以光滑的釉,這便是此窯特異的地方。
陽江窯的釉,斑駁陸離,于全體蒼翠色中,作綠色的紋理斑點。其紋點愈近邊緣,則色愈濃而漸呈棕黑色。有時其釉亦有作陰紫色的,亦有作茶綠及灰色碎紋的。其中亦有含血色波紋的,氣色深澤,光輝可愛。此外尚有釉水不流遍陶器全體,而在底之上部凝結了起來,一若堆脂,成為不規則的弧線狀的。
瓷器乃是陶器的進化,陶器在漢代以后的發展,可在下面瓷器節內看到。瓷器可分二大類:硬瓷和軟瓷。我國所出,大部為硬瓷,其質由二種原料糅合而成:一曰白土,一曰長石。現在講我國瓷器的發展史。
B 瓷器
通常稱瓷器發明于漢代,“瓷”字到了漢代才有人言及。《浮梁縣志》說:“據土人傳說,新平即浮梁之瓷場,創于漢代,其工作繼續至今,從未有間斷。”
清代乾隆年間江西御器廠監督唐英考查結果,謂瓷器確創始于漢代的昌南,即是江西省浮梁縣的景德鎮。
漢亡魏繼,曾在洛陽制淡綠釉瓷,以飾宮殿。到了晉代,在浙江的溫州,建有東甌窯,又名越窯,創造藍瓷,為后世著名的天藍色釉的初祖。到了隋代,雖國祚短促,卻有綠瓷的發明。那時江西的瓷藝,已日漸進步了。據《浮梁縣志》所載,唐高祖建國之初,有一浮梁縣陶人,負瓷到陜都,貢獻給唐帝,名曰“假玉”。到了武德四年,改浮梁縣為新平。并有朝諭命霍仲初及陶伙年貢瓷器,以充御用,并列入正貢。把瓷器名為“白玉”,乃是要把完美的瓷器,比之于高貴的琢玉吧!
到了唐代,瓷窯日見眾多,有朱隨者,曾為新平總監,并奉諭燒造祭器,供皇陵之用。唐代的《茶經》,述嗜茶者所喜的各種瓷器,且依其色之能否增益茶色,別之為類。《茶經》中說:“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概可想見。
唐時杜甫有詩一首,論四川白瓷,說: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唐時最著名的瓷器,要算直隸邢臺縣即現今河北省邢臺縣的白瓷,和現今浙江省紹興昔稱越州的青瓷。這兩種瓷皆發清妙的樂音。相傳有樂工十人,以檀木棍扣其緣邊,作清妙諧和的樂音。
除上述兩地的窯廠外,唐代的窯廠尚有武德年昌南鎮即景德鎮陶玉所主持的陶窯,霍仲初主持的霍窯,四川邛州的蜀窯,甘肅秦州的秦窯,山西榆次縣的榆次窯,平陽府的平陽窯,湖南岳州的岳窯,西安府涇縣的鼎窯,婺州即今浙江省金華縣的婺窯,安徽壽州的壽州窯。
唐末五代有兩個著名窯廠:一個是柴窯,在河南鄭州,由姓柴的人主持的。所造作品,皆進貢的,故又名御窯。瓷上有細紋,色青如天,釉明如鏡。瓷質薄如紙,聲清如磬,滋潤細媚,無與倫比。形式亦極精美。還有一個是吳越時錢氏造的秘色窯。其瓷秘色,而清亮過于南宋。
自宋代到元代的滅亡,我國瓷術有了一個空前的發展。這時期的作品,均以古樸冷逸著稱于世。茲先將宋元兩代的瓷器,從款式上分類,列表如下:

上表的第一部,代表宋代的瓷器,其瓷大概皆蒙以單彩釉,表面顯碎紋,但亦有平滑無紋者。顏色方面,有光澤不同的各種白色,有藍灰和紫灰色,有鮮紅,有暗紫;有各種的綠色:淺者好似海水,深者好像橄欖。此外有各種的褐色:淺者像淡褐色的羚羊皮,深者則陰暗而近黑。其中最名貴最著稱的是一種紅斑陸離的淡紫色瓷,蔥綠色的龍泉瓷,月白色和茄皮色的均州瓷。而均州瓷的窯變又特別珍貴,這窯變乃是由于釉藥中硅酸銅的酸化作用不同而起的。
上表第一部己類的雜色釉,乃是一種彩色裝飾的瓷器,是用不同色彩的釉藥,涂在素燒瓷上燒成的。此類瓷器,在宋代產量比較的少。至于繪畫的瓷器,在宋代為更少。
宋代窯廠很多,茲舉其主要者敘述如下:
一、汝窯 在宋代河南汝州,所造瓷器,蒼翠之色可與天藍色的鮮花比美。其釉大多凝于器底的上部,成為不規則的弧線狀,好像豬油融化下流時,凝于中途模樣。表面上則成碎紋,或亦平滑無紋。
二、官窯 是宋代的御用窯。宋人初建官窯于河南的汴京,后來因避金寇的南侵,乃建新窯于新都,即今之杭州。汴京官窯的釉色,甚為瑩厚,有碎紋,并渲染著各種單彩色,以月白色為最上等,粉青大綠次之,灰色為最下等。杭州官窯的釉和瓷,都略帶赤色。《遵生八》說:“官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微露紫痕也。”這兩窯燒出的瓷器,因為在窯中起酸化作用,時有紅斑;與四周的釉色相輝映,尤覺閃耀靈變。有時候這種紅斑,無意中成為蝴蝶等生物的形狀。這是窯變,乃是此二窯的特色。
三、哥窯 建自龍泉縣的玩田氏,有處州章生一、生二兄弟造瓷器。以兄造者稱哥窯,弟造者稱章窯。哥窯土脈細潤,體質甚薄。釉色青,濃淡不一,有時亦作粉青或米色。有紫口,多鐵足。其紋裂如魚子狀,故又名百圾碎。
四、章窯 即章生二所造。其制作地點與哥窯同在龍泉。土脈細膩,質薄,亦有粉青、翠青二色。足系鐵色,但少紋片。清代的唐英曾曰:“兄弟二窯,其色皆青,惟有濃淡之分,顧皆鐵足。舊聞有紫足者,然未嘗目睹。二窯之別,即在有無紋片耳。”
五、定窯 在直隸定州,其瓷質薄有光,有素凸花、劃花、印花等數種,花樣多牡丹、萱草、飛凰等。顏色有紅白二種。以白色滋潤釉水若淚痕者為佳,俗呼粉定,又稱白定。質粗色微黃者次之,俗呼土定。定窯以政和、宣和年間所造者為佳。北宋時造者為北定,南渡后造者為南定。北定貴于南定,這是因為它的花紋精細,光素晶瑩的原故。
六、均窯 是在宋初時建造的。地點在均臺,即今之河南禹州。均瓷土脈細膩,釉色分數等:一、兔絲紋,紅若胭脂,現朱砂斑點,是上等;二、若青、若蔥翠紫、若黑三種是中等;三、若青黑錯雜如垂涎、茄皮紫、海棠紅、豬肝、騾肺、鼻涕、天藍等色為下等。元時樞府窯監督蔣起說:“近來新燒均瓷,皆以沙土為骨,釉水似微裂者,俱不耐久。真均窯器,足底有‘一’至‘十’等字為志,釉似芝麻醬,刷之支釘數枚。不然,皆仿造,非真均窯也。”
七、建窯 初造于建安,在福建省,后遷于建陽。到了元代,依舊存在。所制碗盞多系撆口,體稍薄,顏色淺黑而滋潤,呈銀色白波紋,成兔毫狀,或灰色的鷓鴣胸腹狀。
八、龍泉窯 是宋代初年處州府龍泉縣玩田氏建造的,其瓷世稱為古龍泉瓷,以別于哥章二窯。這窯的瓷器,土質頗厚,然色澤蔥翠,深淺分明,無紋片。所造盆,底上有雙魚,外面有銅綴環,體質重厚,形式不甚古雅。
九、景德窯 建于景德年間,改江西昌南鎮為景德鎮,遂建此窯。
十、碎瓷窯 在吉安的永和鎮即今之廬陵縣。土粗且硬,體厚且重。顏色方面,以米色和粉青二種為主。制造方法,是用滑石配釉,走紋如塊,再以低墨土及赫石擦后揩凈,即隱含紅黑紋痕,細碎可觀。亦有碎紋素地,上加青花者。宋代的碎瓷,后人多誤為哥窯。其實碎瓷紋理,與魚子紋不同,且無鐵足,叩之又不能作清脆之聲,只可謂之碎瓷而已。所謂鐵足者,即是足作鐵色,后世他窯中小件瓷器,皆有精仿。
此外宋代的窯廠還有很多,但規模較小,在當時的地位等諸附庸。其中尚可錄其名稱者,有景德鎮東面湘湖市的湘湖窯,吉安永和鎮的吉州窯,南渡時象山縣的象窯,徐州府蕭縣白土鎮的蕭水窯,杭州府余姚縣的余杭窯,北宋時東京的東窯,直隸廣平府磁州縣的磁州窯,建安縣的烏泥窯,處州府麗水縣的麗水窯,安徽宿州縣的宿州窯,安徽泗縣的泗州窯,河南衛縣的河北窯,南陽府唐縣的唐邑窯,西安府的耀州窯,浙江處州的處窯明初移于龍泉,與上述處州各窯不同以及平定州的平定窯亦稱西窯等。
元代的瓷器,在技術上并無若何進步,但式樣的種類眾多,前表所舉第一部至第四部中所載,元代都具備的。茲述其主要窯廠如下:
一、樞府窯 是元代的御窯,蔣起所建造。瓷細白而式薄,有印花五色花,多小足;又有大足器、高碗、薄唇、弄弦等碟,馬蹄盤、腰角孟等名目。器內寫“樞府”二字為志。當時民窯亦多仿造,然千百中不得一佳者。御器之佳,皆蔣氏一人力也。

官窯·弦紋瓶

汝窯·蓮花式溫碗

哥窯·八方碗

鈞窯·鼓釘三足洗

定窯·孩兒枕
二、止脫窯 元代改宋代的監鎮官為提領,到了泰定年間,提領止脫課民窯,一時民窯頗稱盛。當時江湖川廣所用瓷器,多系青花、畫花、雕花等花樣,又以蟹爪紋者為佳。這些都是當時的民窯。但這幾種瓷器,必須底上要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始非贗鼎。
三、湖田窯 建造于元代初年,窯址在河南岸口的湖田市。瓷很粗,黃黑色,亦有淺白中稍帶黃黑色的。當時流行湖田的東西。元代的瓷器,如底上有釉者,都是用糖色刷成的。這類器具,大多是瓶、罐、碗、碟、酒杯之類,都是小足粗底的。
元代的窯廠新設者,沒有宋代多,除上述三窯外,尚有彭均寶燒的彭窯,廣西臨川縣的臨川窯,宣州的宣州窯,河南洛陽縣的洛京窯,江西南豐縣的南豐窯,以及西安咸陽等處出品的關中窯等。
到了明代,中國的瓷術便有了驚人的進步。那時朝廷征發瓷器之多,實是空前未有的。據S.W.Bushell說:在西歷一五五六年,其征求物中有三萬六千三百五十碗,及與此碗相配之盤碟三萬五百,又有六千瓶,六千九百杯,及每只值銀四十兩的大魚缸。此類征發文書,可于景德鎮之公家藏書處得之,書上皆載有年月,實為考求各種瓷器釉色及裝飾者的真知識寶藏。
中國各種瓷器的名稱,到了明代乃大備。在一五四四年,詔制一千三百四十桌的瓷器,每桌共二十七件。其中三百八十桌的瓷器,是白地藍花,并繪龍一對,有彩云護著。一百六十桌是粉紅色的;一百六十桌是涂琺瑯質,用黃色的;還有一百六十桌是涂綠色琺瑯質的,光澤瑩徹,異常美觀。又有紫金色的,其釉呈出各種黃色的淡影。
明代創國之君朱元璋,在帝位的第二年,即在景德鎮的珠山,建造御器廠,通常稱作洪窯。嗣后的君王,相繼增修,精益求精。自此以往,制造瓷器乃成為江西景德鎮人的專業。一切古今的名瓷,在景德鎮均有模仿;各種新制,相繼發明。其出品除供給全國外,且輸運世界各邦。
茲將有明一代的著名窯廠敘述如下:
一、洪窯 洪武二年所建,在景德鎮的珠山,是官窯:分大龍缸窯、青窯、風火窯、色窯、匣窯、熿窯,共二十座。到了宣德年間,龍缸窯一半改為青龍窯廠,同時官窯增至五十八座。正德年間,統稱為御器廠。洪武窯的瓷器,細薄,大都分青黑二色,亦有純素的,但此種是不常見的。洪武窯的茶葉末色的大缸,是最常見的,此外尚有老僧衣色和鱔魚黃二種色彩。
二、永窯 是永樂年間建造的。瓷很薄,有脫胎、素白等名目。所造壓手杯,中心畫著雙獅滾繡球者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卉又次之。面部印著深翠色的花,式樣精妙。后世仿造的,與原物相差甚遠。顏色大略可分為青花、五彩兩種;鮮紅者為貴,現在已不易見到了。
三、宣窯 是宣德年間造的。以鮮紅色為最上品,青花和淡彩的次之。常以西紅寶石研末入釉,如魚靶杯等即是。白茶盞,光明如玉,內有龍鳳暗花,底上有暗款“大明宣德制”,隱隱若雞橘皮紋。大部出品上常多冰紋,鮮色血紋。宣德窯器,無一不精妙;小巧者尤佳。霽紅色有二種:一為鮮紅,一為寶石紅。
四、成窯 是成化年間建造的,以五彩的瓷器最為著名。青花的不及宣窯畫手之高,但彩料精奇。神宗有成窯杯一對,值錢十萬貫。明代末年時已有如此價值,足見此物之貴重。自來論明代的瓷器者,首宣,次成,次永,次嘉。但是宣彩不如成,惟霽紅和丹青兩種,卻又成窯不及宣窯。成窯至今已不多見,這是因為成器大多是脫胎透釉的,不能久傳于世。
五、正窯 是正德年間造的。器質薄厚不一,有青、彩等色,而霽紅尤佳。正窯的青花,多有佳品。后有牟利奸人,竊售官窯的造法于民窯,到了嘉靖年,詔令禁止,其弊漸絕。霽紅以鮮紅和寶石紅兩種為貴。
六、嘉窯 是嘉靖年間造的。當時因為鮮紅土絕少,燒法亦不如前,僅以紅礬造器,其紅色遂大不如前。嘉窯惟有青色尚佳,五彩者遜于宣、成二窯多了。還有嘉窯的甜白甚美,自來燒造甜白的,都不及嘉窯。郭紀說:“世宗所用御器,有小白甌,名曰壇盞,其色如玉。又有魚扁盞,紅沿小花盒,足為雅玩。其白小者,即甜白也。”
七、隆萬窯 是穆宗隆慶、神宗萬歷年間造的。器有厚薄,色有彩青。堆脂者粟起若雞皮,有發粽眼若橘皮紋者甚佳。又有以淫巧為物者,繪著秘戲圖于其中的。
八、昊窯 在神廟的時候,有浮梁人名昊十九的,能吟詩,工書畫,對于陶冶,也有著深切的嗜好,自號“壺隱老人”。他所制造的瓷器,稱為昊窯。作品中以精瓷的茶壺最為著名。其他如流霞盞、蛋膜杯等,皆見重于一時。盞色明如鏡,亮如珠砂,杯色極白可愛。所制壺類,色淡青,如官哥二窯,但沒有紋片,壺底有“壺隱老人”四字。
九、蝦蟆窯 明代末年間昌南鎮上有一條小街,燒造的瓷器獨小,式如蛙狀,當時呼為蝦蟆窯。其器粗,質薄而堅。但小者色白而帶青。花樣方面,有青花、花朵、芝蘭朵、竹葉等。亦有不畫花而僅在卷口的周圍描著一二青圈的,叫作飯器。亦有撆沿而淺,色全白者。此窯亦名小南窯,因為窯址是在昌南鎮的小街上的緣故。
十、龍缸窯 這個窯是專造大件的瓷器的。花樣多云龍青花、青雙云龍、寶相花。式樣方面,有所謂青雙云龍蓮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龍回環戲潮水大缸、青花魚缸、豆青色瓷缸等。因為花樣以云龍居多,所以這窯稱作龍缸窯。
明代窯廠除上述十個之外,尚有足記述者如:隆慶萬歷年間周丹泉在昌南造的周窯,嘉靖隆慶間崔某造的崔公窯,泉州府德化縣的德化窯,廣信府興安縣橫峰鎮的橫峰窯,平涼府華亭縣的隴上窯,河南許州的鄧州窯,兗州府鄒嶧的兗州窯,河南懷慶府的懷慶窯,河南宜陽縣的宜陽窯,河南陜州的陜州窯,等等。
依照法國格萊宙帝靄(M.Grandidier)的說法,自明末到清代的康熙年間,中國瓷器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可以自成一個獨特顯著的時代。所以康熙年間,通常為中外鑒識家共認為中國瓷藝最盛的黃金時代。此時期所制的各種瓷品,足以證明此時是瓷術的特殊發展的,有單彩釉,有洪爐中燒成的繪飾,有熏爐中炙成的珠光琺瑯飾和五彩飾,有難仿造的藍白瓷等。有洋畫家郎世寧者,亦喜制窯,后人即用他的姓造兩種特殊的釉瓷:一是頻綠郎窯,一是玉紅郎窯。這二窯的顏色,都是由銅硅酸的作用而起的。二者之中,尤以玉紅郎窯為著名。法國鑒識家稱之曰“牛血”(Sang de Boeuf),其色真堪與明代宣德年的霽紅爭艷。
康熙時瓷藝之盛,實應歸功于工部郎中臧應選。他管理景德鎮新建的御器廠,所造的各種瓷器,如新制的單彩釉,康熙初年的綠色瓷品,末年的薔薇花瓷品,最為世人所稱述。
康熙年間的窯廠最著名便是上述的新建景德鎮御器廠,廠務是欽命的臧應選管理的,他自己也會造瓷器,所以此窯又稱臧窯。此窯諸色兼備:以蛇皮青、鱔魚黃、積翠、黃斑點四種為最佳;淺紅、淺綠、淺紫、吹紅吹青次之。唐英著的《風火神傳》中說:“臧公督窯,每見神人指畫呵護窯火中,則器必精矣。”至于五彩、青花及描金洋彩,都是精妙入神的。
康熙時西洋畫家郎世寧,所造霽紅器,共分三種:最佳的是冰裂紋綠底,次則冰裂紋米色底,再次則冰裂紋白底。都是用鮮紅釉,呈橘皮模樣。至于花樣,有砂龍、紅藍、駿馬、九連燈、大小獨釣、小青龍、墨龍、吉紅、吉藍、吉青、四季花。小罐,有燈草底為證。一切作品,精妙之極,可以超越前代。世人呼為郎窯。
康熙十六年,有邑令陽城人張仲舉禁止窯戶在瓷器上書寫年號及圣賢字跡,以免破損時有所污蔑。
康熙之后,雍正和乾隆兩朝,也是值得特別提出來說一說的。這二代所制的瓷,與康熙時的固有不同,但這兩代之間,頗稱相似,故并為一節論述之。
雍正時有年希堯者,任江西陶政總監,唐英副之,后來唐英繼升為正。唐英文采斐然,熱心瓷藝,對于瓷事多所論述。年唐二氏,除發明新式的瓷飾外,又精思致志,仿制古瓷。各種古瓷標本,亦嘗自北京宮中發出,以供其仿造。茲詳述雍正乾隆二朝的著名窯廠:
一、雍正窯 由年希堯管理的,當時又稱年窯。其器多蛋青色,潔白瑩素,兼青彩、描銀、暗花、玲瓏諸種巧制。仿造古物,無一不精。講到花樣,有方十六字、十二蓮、青彩花、九靈魁蓮、錦上添花罐、八寶靈芝、五彩松竹梅蘭、方口圓身、青花五彩。又有江山萬代、海水江牙各種眼藥小罐。有燈草底為證。一切作品,無一不精妙入神。雍正的瓷器,有人說是楚撫嚴希堯監造,以年字誤作嚴,又誤稱楚撫,不知年希堯重修的《風火神碑記》,至今猶存留著呢。
二、乾隆窯 在乾隆年間,由唐英督造,在當時最著名。唐英深精土脈火性,又能仿效古代的瓷器。一切作品,無不精美;仿古各種釉色,亦能巧合。進呈御用,頗蒙嘉許。又能制洋紫、凍青、銀洋彩、水墨烏金、琺瑯畫法、洋彩烏金、黑地五彩、藍花、白花、黑花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釉變之美,至此可謂集大成了。唐英曾奉旨編制《陶冶圖》二十頁,各附以圖說。他并仿造龍缸均窯,規制絕肖。更出新奇,創造翡翠、玫瑰紫等釉色,都是他獨具匠心的產物。
自從康熙到乾隆,江西官窯的主持人,我們知道是臧應選、年希堯和唐英,他們督造的瓷器,都很精妙,都可超越前代。乾隆時新翻的式樣為前此所沒有的,有朱砂龍、百子圖、八駿馬、春分四季、秋分九季、鐵銹花、紫砂五彩等等。
嘉慶和道光二朝,因為沒有監造瓷器的專員,所以器物不很精美;如偶得精美的瓷器,則其價值反高于前代;所以民間燒窯者獨多,出品叫作客貨。各種仿造器物,其胎骨和釉色都很粗淺。在嘉慶年間,瓷器的式樣尚有可觀。到了道光初年,有杏鴿圖、四季花草、得勝圖、娃娃宜興、藍地五彩等花樣,亦尚可觀。但到了末年,除客貨的瓷壺精美可愛之外,所有青花五彩等,都是粗劣的,十百中不得一佳。
清代的王公大臣,燒造瓷器,多有精美可觀的。其物大都為名家所藏,各有堂名款志,其種類甚多。堂名如慶宜堂、彩華堂、敬畏堂、養和堂、致和堂等;款志有奇石寶鼎之珍、奇玉寶石之珍,及山解主人,并齋、軒、村等名目。
有清一代,除上述各種瓷窯外,尚有足記者,茲特擇要敘之如下:
一、甌窯 年代不明,制作地點也不詳。它的式樣是仿哥窯的,紋片是仿均官二窯。顏色甚多。
二、唐窯 這個唐窯并不是前述乾隆時唐英所監造的窯,這個是在廣東肇慶府陽江縣的。所造瓷器,常見者有爐、瓶、盞、碟、碗、壺、盒等類。至于式樣方面,則不免有刻眉露骨之弊。
三、高麗窯 即是朝鮮窯,質頗細薄,釉色和景德鎮所燒造的相同。其中有粉青色的,像龍泉窯;有細花的,像北定窯。有白花者,不很值錢。
四、佛郎西窯 又稱外國窯。所有作品,以銅鐵為胎,用顏色藥嵌燒的,很是絢爛可觀。唐英說:“今之南人在京者,作酒盞,多仿佛郎嵌窯式,俗謂之洋嵌。其器頗可玩賞。”
我國造瓷,濫觴于漢代,到了宋元明清,有了長足的發達而集其大成。歷代諸瓷,大都官窯多而民窯少,民窯且都不及官窯之佳。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著名的古瓷,大多出于帝王的愛好而成就的。他們擁著四海的財力,所以能夠有制造精良形色美備的瓷器到手,這是理所當然的。
(本講選自鄭昶《鄭午昌講美術》第四章,長征出版社2008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