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的大師書畫課
- 鄭昶 陳師曾
- 3324字
- 2022-03-11 16:10:09
第一節
概 況
魏武提倡惡風、吳蜀獎勵權術與繪畫思想之變遷——因戰亂促成宗教勃興——道釋畫漸盛——曹不興與衛協以后之畫風——顧愷之崛起——貴族獨占之藝術界被打破——道釋畫漸盛之原因——我國佛教畫之祖——衛協之藝術手段——晉人對于佛畫之熱愛——山水畫成立之原因——我國山水畫之祖——審美程度之進步——圖畫向外之傳播——繪畫由黃河流域漸移長江流域
三國雖殺伐相仍,號稱亂世,而王室士族之好尚繪畫,較之漢代,有加無減。蓋漢代繪畫,雖極富美,以累代帝王用以章飾典制,獎崇風教之故。及其敝也,致一般畫家思想,被禮教所囿,只從事關于激揚禮教之制作,無有能出新立異,別開生面者。自三國鼎分,海內騷然,魏武提倡惡風,吳蜀亦獎勵權術,于是禮教之防破,人情風俗為之大變,繪畫思想亦隨之解放。帝王士夫,往往以畫寄興。魏之曹髦,吳之孫權,蜀之諸葛亮、張飛,要皆雅好繪事,間有圖畫。而魏人楊修、桓范,吳人曹不興、趙夫人,尤為著名。至于晉,則荀勗、張墨、王廙、史道碩,世稱大家。而王逸少、謝安石等,亦皆能畫。蓋繪畫之風習,往往以時事為背景,由三國而兩晉,畫家思想,既不復為禮教之制作所囿;又其時同為我國歷史上紛爭之期——三國,為漢族與漢族相爭;兩晉,為漢族與諸胡相爭;兵戈縱橫,殺伐無已。在上而當其事者,既力疲于運籌決勝之艱難,皆欲有所自遣;在下而受其害者,又恨切于亂離死亡之頻仍,亦欲有所自慰;于是相率而逃于清靜。在三國,則承兩漢重視方士之余,而尚老莊;在兩晉,則因三國好老莊之弊,而尚清談;而東晉臣民,舉目有河山之異,抱厭世觀念者尤多。其結果,乃促成宗教之勃興,而繪畫即受其影響,隨宗教而發揚其異彩。故就當時畫材論,雖以人物畫為最流行,而人物畫中已見道釋畫之漸盛,或畫作卷軸,以供禮拜,或畫于寺壁,以助莊嚴。其時畫家,要皆能作帶宗教色彩之圖畫,其最著者,吳有曹不興,晉有衛協。衛協以后,佛畫益風行,大有代經史故實畫而大盛之勢。蓋信奉佛教者,多供養之為對象;而寺壁之裝飾,又在在需此類繪畫也。不寧惟是,自晉室南渡后,因地理學術之關系,繪畫思想,益以革新。如衛之弟子有顧愷之者,相繼崛起,兼擅佛畫,及其他人物畫,更別出心裁,為山水傳真。于是山水畫,始由人物畫之背景脫胎而出,獨立成門,實為我國繪畫進步史上開一新紀元。且三國兩晉,為君主者,整軍經武之不暇,雖或雅好繪畫,亦不與以有力之提倡,所謂畫家,如衛協、顧愷之等,雖為士夫,要皆不受帝王之豢養;其自由制作,亦非獨供帝王之玩賞;前代為貴族獨占之藝術界,遂被打破,亦可記之事實也。茲舉其要點而概論之。
道釋畫之漸盛 自漢以來,佛教已流傳中國,歷三國而兩晉,上而君主,下而士庶,信仰佛教者,代有其人。蓋自魏朱士行始為沙門,西行求法后,踵而起者,如晉之竺法護、法顯等,不下數十人。其由西域挾高僧而歸,則如佛馱、跋陀羅等,皆為時人所信敬。于是建佛寺,畫佛像,而其所以莊嚴佛相者,自不能無相當之佛畫。其時僧侶之受中土歡迎,而陸續自印度來宣教者,又各挾其關于佛教之圖畫以俱來,中土畫家,應時勢之要求,多取為范本而傳寫之,于是佛畫乃漸盛行。三國時,天竺僧康僧會者,遠游于吳,吳主孫權信之,為立建初寺于建業,江南之有佛教而立寺者,此其嚆矢也。吳人曹不興以善畫人物名,尤善作大規模之人物,嘗畫像于長五十尺之素縑上,運筆靈敏,亡失尺度。時康僧會初入吳,設像行道,不興見西國佛畫像,乃范寫之,盛傳天下,是實為我國佛畫家之祖。晉之衛協,即曹氏之弟子也,曾作七佛之圖,不敢點睛,謂點睛恐飛去云。蓋晉武帝時,所謂寺廟圖像,已崇京邑,畫家對于佛畫,自易獲得范本,進為精妙之研求;且我國古畫,法多尚簡略,至協出始就佛畫而陶熔之,漸趨細密,其藝術手段,尤足左右一時之風習。東晉哀帝興寧中,始置瓦官寺,僧家設會,以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無過十萬錢者;既而顧愷之打剎,注百萬。愷之素貧,眾以為大言壯語。后寺僧請句疏,愷之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月余,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不三日而觀者所施,可得百萬錢。乃開戶,光彩陸離,施者填咽,俄而果得錢百萬,是即可見顧作之精妙。按維摩詰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陸探微、張僧繇效之終不及。至唐寺廢,杜牧之為池州刺史,過金陵,嘆其圮,募工拓寫十余本,以遺好事者。佛畫之進步,而時人對于此種繪畫,視為靈光所寄,莊嚴不可思議,其信仰佛教之熱烈,亦可知也。且顧愷之師法衛協,而愷之實為崇尚老莊之一人,故其作佛畫外,亦作道畫。所謂道畫者,多以龍為畫材,以附會老子猶龍之說。龍之一物,遂為宗教畫上特有之象征。故晉代作品,自愷之所作龍頭樣及赤龍等圖外,其余畫家,亦往往有龍之作品也。
山水畫之成立 秦烈裔畫四瀆、五岳之圖,漢劉褒畫云漢、北風之圖,吳之趙夫人繡山河形勢于軍服,雖已見山水畫之端倪;然以體用兼備論,可稱為山水畫之成功者,實在晉室東遷以后。蓋晉室既東,江北之地,盡為諸胡所割據,北方漢族,不能安其故居,才智之士,相率而南。此輩既從難地來客斯邦,又受南方所盛行之老莊思想之浸淫,群趨于愛自由愛自然之風尚,而江南人物俊秀,山水清幽,自然美又足以激動其雅興。于是對景生情,多有能羅丘壑于胸中,生煙云于足底者。明帝之輕舟迅邁圖,衛協之宴瑤池圖,戴逵之吳中溪山邑居圖,顧愷之之雪霽望五老峰圖,皆系山水名作。惟當時所謂山水畫者,多為人物畫之背景,獨愷之所作,乃能從人物畫之背景,更進一步,故有我國山水畫祖之稱焉。然山水畫雖已成立,而作者寥寥,其在社會之勢,遠不及道釋人物畫之盛。
審美程度之進步 自漢季以來,圖畫之事,經道釋畫之漸行,漸覺其神圣;及山水畫之成立,益明其雅美;審美程度,因大進步。其有因審美而樂收藏者,明帝可為代表,蓋明帝兼精鑒識也。有因審美而作論評者,則顧愷之可為代表,蓋愷之能以科學的方法,批評繪畫也。當時審美程度,既已進步,賞玩繪畫之風氣,亦遂大開;陶淵明、王逸少、石季龍等高人豪客,皆置有畫扇,出入攜之。后世作畫扇頭之風,殆濫觴焉。桓玄性貪,好奇,天下法書名畫,必使歸己。及篡晉位,內府真跡,玄盡有之;劉牢之嘗遣子敬宣詣玄,請降,玄大喜,陳書畫共觀之。夫至以共觀書畫為一種歡迎上賓之表示,則當時玩賞書畫之盛可知,亦足證東晉風尚浮華之一斑。
繪畫向外之傳播 我國繪畫,自秦漢以來,已受域外藝術之接觸,前既述之。至于魏晉之世,則又以種種關系,我國繪畫,乃頗有傳播于域外者。南夷俗征巫鬼,好盟詛要質,諸葛亮乃為夷作圖。先畫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畫神龍及牛馬駝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又畫夷牽牛負酒赍珍寶詣之,以賜夷,夷甚重之。見《華陽郡國志略》。所謂夷,在今日實云貴間之居民,然在當時,因視為域外者也。即如朝鮮半島,亦于當時輸入我國文明,而連帶及于繪畫。蓋五胡十六國,更迭云擾中原,黃河流域糜爛不堪言狀,其時高麗百濟,亦年年鏖兵,半島民族,純為武裝之生活,無暇研究文化,顧大陸與半島之交通,受戰爭影響,日益頻繁。中國文化,逐漸輸入半島。朝鮮受此影響,凡百事物,煥然一新。蓋當高麗小獸林王元年,即晉簡文帝咸安二年秦王苻堅遣使送浮屠順道及佛像于高麗。尋僧阿道復往,高麗王為創立肖門寺以居順道,創立伊弗闌寺以居阿道,是為佛教由中國傳入高麗之始,亦即佛教畫由中國傳入高麗之始也。同時百濟亦由海道與東晉交通。近肖古王二十七年,即小獸林王元年,遣使朝晉,三十年,得博士高興,于是百濟始有書記。枕流王三年,即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陁,自晉攜佛經佛畫等往朝,王迎入宮中,敬禮甚至。次年立佛寺于漢山,度僧十人,是為佛教入百濟之始,亦即佛畫由中國傳入百濟之始也。新羅于百濟通中國后五年,亦遣使于秦,后四十五年,佛教始由高麗輸入,于是朝鮮半島,皆被中國文化,而繪畫亦因宗教而傳播焉。
上述數點,可見魏晉繪畫之概況。抑自三國以來,我國文明逐漸南下,晉室東遷后,文明俱南之跡,益可顯見。前代圖畫之都會,在黃河流域,時則轉移于長江流域。而畫家之赫赫享大名者,亦皆產生于長江流域。如曹不興可為三國時之代表作家,其產生地,則在吳興;顧愷之可謂兩晉時之代表作家,其產生地,則在無錫,皆江南人也。繪畫都會,隨時代文明而移其區域,是亦一極可研究之問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