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次思維旅行
- (英)凱瑟琳·德·蘭格
- 1098字
- 2022-03-11 16:46:58
簡介
如果某位圣誕節購物者在12月的某一天走到倫敦梅菲爾街區繁華街道的背后,很可能會撞見一種與眾不同的節日籌備。位于阿爾伯馬爾街21號的英國皇家學會大樓的雄偉柱子被巨大的綠色廣播卡車擋住了一部分,攝影師們緊鑼密鼓地籌備著,拖著工具包和電線,運送著各種道具和機器設備。一隊年輕人可能正在等待入場,趕巧還能瞥見一兩只珍禽異獸。
類似的皇家學會圣誕講座的最后準備工作已經在這里進行了將近200年(除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短暫中止)。圣誕講座來自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1825年提出的構想,那時候科學教育在學校中普遍缺位。直到今天,每年的圣誕講座都會邀請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帶著激勵和鼓舞聰慧小觀眾的使命(許多演講者孩提時代也曾是觀眾席上的一員,后來投身于科學領域)走上舞臺。傳統上,每一系列講座都有各種演示,引發不同程度的轟動,邀請各種神秘嘉賓,而且自1966年以來,定期在電視上播出,現在也可以在網上觀看。當倫敦的圣誕講座結束時,他們還會去往世界各地巡演,惠及成千上萬的人。
盡管圣誕講座歷史悠久,人類思維的主題卻是近期才開始出現的。腦科學是相對年輕的學科,尤其是與物理學和化學相比,這兩個學科是圣誕講座早年最常見的主題。第一位直接談及大腦問題的演講人是1994年的蘇珊·格林菲爾德(Baroness Susan Greenfield)男爵夫人,她也是第一位女性演講者(見第7章)。但是思維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僅僅包括大腦本身的機制,還包括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我們的思想和感覺、智力、個性,以及我們的自我意識等。
早在本書所包含內容開始之初的1926年,這些五花八門的主題就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圣誕講座中。因此,我們在本書中似乎都是從遠離大腦的地方啟程,直到最后,才抵達大腦這一終點。還有些旅程從大腦內部開始,但更偏離大腦,例如探究我們的思維能否與機器融合。有些人深入研究人類的進化史,或者轉向人類作為社會群體的互動,發現人類思維的獨特之處。
本書每一章節都是基于持續數天的系列講座所撰寫的。其中許多講座并無太多的歷史記錄,所以素材都是從書籍、筆記和圖片中摘取出來的。每章并非一份全面的報告,而是重新審視當時一些最有趣的科學話題和相關敘述,這些話題和敘述最終塑造了我們對大腦的理解。
這本書回答了一些宏觀的問題。例如,作為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大腦如何給予我們存在感?我們能相信自己的經歷嗎?通過這本書,我們還能了解到大腦如何運作,大腦出問題時會怎樣,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幫助那些神經有問題的人。
在當時最優秀、最睿智的科學家的指導下,年輕觀眾往往會成為展示對象,因此這次旅行應該讓他們—以及我們—對我們腦袋里這個極其復雜且適應性極強的器官產生新的好奇心,因為正是大腦這一器官成就了我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