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千年一帝——《康熙大帝》代序
- 日新集:師友筆下閻崇年
- 譚躍 李巖主編
- 6724字
- 2022-03-21 09:20:37
馮明珠
【題記與作者】
本文作為《康熙大帝》的推薦序,載于《康熙大帝》,聯經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5月,臺北),繁體字豎排本。作者是著名清史學家、文物學家、文獻檔案學家、資深研究員,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并擔任《故宮學術季刊》與《故宮文物月刊》雙主編十余年。
2008年9月間,接到閻崇年先生來自北京的長途電話,告知他的大作《康熙大帝》繁體字版即將由聯經公司出版,囑我為此書撰序。乍聽之下,十分惶恐,當下回話:晚輩只敢拜讀,何敢托大作序?閻先生則說,他已請林載爵先生與我聯絡,請勿推辭;不久果然接到林總編輯來電。十一月間,閻先生應邀來臺前往佛光大學講學,順道出席臺北故宮召開的“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上閻先生親自送上中華書局出版的《康熙大帝》,再囑寫序,我不敢再辭,只好欣然承諾。會后,我應邀出席哈佛大學中國研究所召開的“中國史傳記資料數據庫第一屆國際研討會”,閻先生的《康熙大帝》伴我飛越漫漫旅途,在數萬尺高空上,拜讀先生大作。閻先生文筆流暢,論述張弛有度,對康熙帝一生重要事跡分析、闡述、歸納、講評,井然有序,趣味雋永,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渾然不覺飛航疲累,二十多萬字的《康熙大帝》便在往返航程中拜讀完畢。為了應命作序,閱讀時隨手記下十多條筆記;動筆前再讀閻先生的《自序》,發現隨手記下的筆記,有些在閻先生的《自序》中早已提及,部分則是我的讀書心得,愿與讀者分享。
閻先生自序中說道:就電視講座而言,至少應滿足五個基本要求:刪繁就簡、深入淺出、清晰表述、張弛有度、史論結合。《康熙大帝》做到了,若非如此,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不會如此紅火。五個基本要求外,閻先生的講論注重五個視角:國際視角、平民視角、電視視角、公正視角、人文視角,《康熙大帝》也做到了;特別是電視視角,觀眾形形色色、老老少少、各行各業、各種水平,如何都教滿意,確實不易。閻先生客氣地說他以簡明、清晰、準確、中允、通俗、生動,滿足大家;然能達此境界,談何容易,非專精、博學、深厚、通達,實難以至。閻先生是國際知名的明清史學者、滿學專家,在三十多部、三百多篇明清史論著的基礎上,才可能達到《百家講壇》深入淺出、要而不繁、生動活潑、史論結合、引人入勝的境界。以下是筆者歸納出的本書的八項特色:
一、預留伏筆,史論結合
閻先生是一位說故事的高手,他不但會說故事,故事說得好,更高明處是引君入甕,叫人非聽他說的故事不可。《康熙大帝》二十六講中,每一講都預留伏筆,誘人進入。例如第一講《偉大時代》,刊頭語這樣寫著:
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古今中外,爭論不休。英雄必借時勢,時勢或出英雄。時者,天時。小天時可以做小事,成大事必有大天時。
康熙出身的時代如何?是時代造就了康熙?抑或康熙締造了時代?一系列耐人尋味的問題,將讀者引入作者論述的情境中。
第六講《削平三藩》:
一個人做大事,要有三種境界:初始應臨機決斷,過程要統籌兼顧,結局貴榮辱不驚。康熙在八年撤藩平叛戰爭中,正是這樣做的。
這樣的一段楔子,自然吸引讀者注意這位年少君主如何“臨機決斷”“統籌兼顧”“榮辱不驚”,處理這積累了三十年的歷史包袱。
二十六講,二十六則楔子,則則畫龍點睛,數語中的,既是引言,也是史論,非功力深厚的史家,是寫不出這易讀易懂又誘人的楔子。
二、分析透徹,條理分明
“多而不亂、繁而不雜,力求做出有邏輯的、有條理的清晰表述”,這是作者論述的準則,《康熙大帝》也做到了,全書分析透徹,條理分明,極具說服力。以下我舉三例說明:
例一:
玄燁八歲繼位,順治帝在眾多兒子中為何選中他?作者首先排除了野史逸聞的傳說,分析立皇子是折沖皇帝、太后、宗室、洋人等四種意見的結果;至于玄燁為何脫穎而出,作者運用排比手法,將順治帝臨終前有資格繼位的六位皇子一一比較,說明玄燁在年齡、聰穎、出過天花等條件上占了優勢。
例二:
為何讓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大臣輔政。作者首先分析這四人有共通特點:均屬上三旗、均為異姓軍功貴族、均是資深位高權重者、多受過睿親王多爾袞排擠,其中三人是皇親國戚。再分析當時朝中主要政治力量有三:皇室、宗室與八旗;順治與孝莊決定借重異姓軍功貴族力量,削弱宗權,鞏固皇權;并通過宗室議政王大臣會議,監督輔政大臣。
例三:
作者認為《順治遺詔》并非全是順治皇帝自己的意思,遺詔中的罪己條:“漸習漢俗,于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于諸王貝勒等……情誼睽隔,友愛之道未周”“滿洲諸臣……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而委任漢官……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等,主要集中在滿漢、文武、新舊、興廢事宜上。作者分析曰:
當時,順治帝剛出天花,病勢兇猛,心身痛苦,神志恍惚,沒有心情、也沒有空閑靜思默想,回顧失誤。從發病到去世,不足六天。同時,從順治帝生前的作為看,他也并不是個勇于認錯的皇帝,他雖然多愁善感,身體羸弱,但舉止堅毅,很有主見。所以這些自責之辭,不可能全是順治帝的本意。因此,遺詔只能是在孝莊太后及輔臣授意下,由朝臣撰擬,表明他們對順治帝的評價。
歷史的趣味之一在于有些事沒有定論,解釋得宜,便能叫人信服;當然歷史解釋是建立在扎實的史識上,憑空想象,只會流為野史傳說。閻先生扎實的史學功力,縝密的邏輯思維,貫穿全書。
三、史料排比,無考存疑
《清圣祖仁皇帝實錄》中關于康熙皇帝的誕生,有兩段截然不同的記載,其一將康熙出生說得神乎其神:母親孝康章皇后懷孕時,有龍環繞衣裙;誕生時合宮異香,經時不散,五色光氣,充溢庭戶,與日并耀(卷一)。康熙皇帝自己說:“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卷二七五)作者將兩段記載均轉錄于書中,然后分析康熙之所以成大帝,其一是時勢造英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在清朝歷史上、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大天時”;其二是康熙的天生好學,精力充沛,孜孜不倦,永不知足;他的成就是學而得之、行而得之、思而得之、悟而得之。這種舍靈異重理性的邏輯推論,充斥于篇。
再談康熙帝智擒鰲拜。作者首先告訴讀者,這件足以證明康熙少年睿智的事件,《實錄》上的記載只有“命議政王等拏問輔臣公鰲拜等”等十三字,傳達了三層意思:是皇帝命令、議政王辦的、捉拿了鰲拜。但事件的時、地、方式與過程都沒記述。記載不詳,予人想象空間極大,于是野史、小說、戲劇紅火訛傳。為了厘清真相,作者征引《嘯亭雜錄》《竹葉亭雜記》《清史通俗演義》《清史稿》與《故宮退食錄》等資料,對捉拿鰲拜的“人”提出:羽林士卒、小內監、親王子弟、侍衛拜唐阿、內侍健童擒捕等五種說法;再運用削去法說明:清朝沒有羽林軍、不許太監習武、不會組親王子弟,于是《清史稿》記載由宮廷侍衛和拜唐阿組成的隊伍拿下了鰲拜便較可信了。關于鰲拜事件,作者還原真相,告訴讀者最可信的官方說法只有十三字,他運用科學方法,排比分析后,為觀眾選擇了較嚴謹較可信的一種說法。
說到吳三桂的敗亡,讀者可能更關心陳圓圓的結局,作者同樣將相關的記載一一介紹,分析她不可能入官為婢、不可能城破老死。至于是城陷自縊?出家為尼?較多的學者認為陳圓圓先已出家,吳三桂敗亡前已病故。眾說紛紜,由于史料不足,只能存疑。
四、貫穿古今,連結東西
《康熙大帝》雖論述一朝史事,然作者常將古今中外歷史上發生過的相似事件貫通講述,更凸顯了康熙其人、其事及其時代。例如:談到玄燁繼位,作者順便交代了皇太極與福臨的入承大統、凸顯了清朝衰弱的致命因素:沒能確立皇位繼承制度。作者分析道:
皇太極是經過錯綜復雜的宮廷斗爭,逐一打擊競爭對手,最后通過滿洲上層貴族會議推舉,從而爭得皇位。皇太極死后,當時爭奪皇位的多爾袞和豪格互不相讓,都不愿意看到對方登上皇位,雙方妥協的結果,是讓幼年的福臨即位。玄燁的繼位,沒有經過那種針鋒相對甚至你死我活的斗爭,而主要是順治皇帝和孝莊皇太后協商的結果。但確定過程,也有一番波折。
于是在《少年天子》一講中,娓娓道出康熙脫穎而出的秘辛。談到少年天子背后的勢力,作者又貫穿古今,分析道:
在中國皇朝歷史上,少年天子背后的權力,有五種形式:一是外戚勢力,如漢朝;二是太監勢力,如明朝;三是太后臨朝,如遼朝;四是宰相輔政,如明萬歷朝等;五是親王輔政,如清順治朝。這五種形式,各有其利弊。
然則何者對康熙朝有利呢?作者分析:順治帝與孝莊皇太后汲取了歷史教訓,為康熙安排四位輔政大臣:
盡力避免漢朝的外戚、明朝的太監、遼朝的太后、清初親王輔政的弊端,而采用大臣輔政,同時也看到明萬歷朝張居正一人專權之害,不是讓一人輔政,而是四人聯合,互展所長,彼此牽制。
作者不但貫穿古今,且將康熙置于世界史的背景下做全方位的討論,認為國際局勢有利于成就康熙大業,是時勢與英雄共創了“康熙盛世”;與他同時代的名君有沙俄的彼得大帝與法國的路易十四,在《智擒鰲拜》與《愛好西學》兩講中都有精彩的比較。
五、提綱挈領,化繁為簡
康熙朝的歷史,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怎樣節縮為二十多個專題?力求既刪繁就簡,又大事不漏。
這是作者謙虛的自序,以二十六講,每講數千字,綜論康熙六十一載,實屬不易,非功力深厚,全盤掌控者,是辦不到的。作者絕非“刪繁就簡”,而是以其深厚的史識,化繁為簡。以下我以兩例說明:
清初的中俄交涉、蒙藏關系,何其復雜,作者以三講各五六千字,輕松交代,讀者在他提綱挈領的導讀下,對這段歷史已有正確的認識。例如他以“北疆告急”,講解了羅剎入侵的內外因素;以“三次東巡”“增設將軍”“建立船廠”“偵察敵情”“精心部署”五小節,介紹了中俄爭戰前清廷的準備;再以“兩次激戰”“同俄締約”敘述了雅克薩之戰與《中俄尼布楚條約》。
《抗俄簽約》一講中,作者征引了康熙東巡了解敵情、制定方略時觸景生情的一首詩,說明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與蓋世氣魄。詩云: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迭錦繡縠明。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沖波行,云霞萬里開澄泓。
對筆者而言,這兩句詩也正是作者集數十載的功力,為讀者輕松愉悅開講的寫照。
再者,一般讀者不易弄清楚的清廷與蒙古、西藏的關系,在作者闡述下,也很容易明白:
中國一個特有的文化現象,就是萬里長城。有人把它作為農耕與游牧的經濟與民族的分界線。清朝以前,修筑長城,防備朔方。秦始皇為什么修長城?為了防匈奴;戚繼光為什么在長城上建敵樓?為了防蒙古。清朝怎么辦?康熙帝又怎么辦?清朝以來,實行滿蒙聯盟,將“長城防御北方蒙古”,變作“蒙古成為北疆長城”。清朝北部的“長城防線”,推到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巴爾喀什湖一線。從而建立起新的、堅固的北疆長城。康熙帝在處理北部蒙古難題、建立北疆長城時,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統籌蒙古,表現了雄才大略;二是多倫會盟,表現了雄圖高遠;三是三次親征,表現了雄心壯志。
細讀這二六九字,對康熙朝乃至有清一代的滿蒙關系已經了然于胸,剩下的對一般讀者而言,只是無關宏旨的一些歷史情節而已。在“統一臺灣”“進兵安藏”“治理黃河”“立廢太子”諸講中,所有極為復雜的問題,都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交代得清楚明白。
六、比較手法,凸顯主角
作者常用比較手法凸顯主角康熙帝,增加了論述張力。且看他對三藩之亂兩位主角的精彩描述:一方是二十歲未經戰陣的康熙帝,一方是六十二歲身經百戰的吳三桂。康熙面對三藩事起的變局,他勇敢堅定;處身危局之際,他氣靜鎮定;最后平亂獲勝,他謙虛淡定,自責德薄而導致亂起,拒絕上尊號。相較之下,吳三桂身為明廷寧遠總兵,卻在明清松錦大戰危局中率先逃跑;在明朝即將敗亡的危局中,先叛明降李自成,再叛李自成降清;在殺永歷帝的勝局中驕縱;最后又起兵反清;一生三叛,反復無常。短短數語,兩位歷史人物個性躍然紙上,歷史評價也高下立見。
本書的最后一講《千年一帝》,從秦始皇到宣統,共2132年,前一千年《舊唐書》稱唐太宗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后一千年,自遼金以降,共九十帝,通過縱向比較,論統一帝國、民族融合、社會安定、文治武功、太平盛世,邁越古人,千年以來,誰能與比?論個人修養,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學,一以貫之,又有何帝能及?唐太宗之后,千年一帝,唯有康熙爾。
七、征引翔實、去訛存正
《康熙大帝》雖為電視節目《百家講壇》撰寫的講義,強調生動、通俗、簡明、易讀,卻立義嚴謹,征引翔實,絕非時下一般影視、演義、小說、野史所能比擬。書后所附《參考書目》,并未能全面反映書中征引。筆者曾逐講查看征引,發現全書論述,基本依據檔案、官書、康熙著作、正史、清人筆記、時人論著與外人著作;書中偶爾出現野史傳說,主要目的在糾正無稽之談。《康熙大帝》寫作態度嚴謹,全書主要征引:
康熙著作:《康熙御制文集》《康熙詩詞集注》《康熙庭訓格言》《御制三角推算法論》《康熙幾暇格物編》《康熙御制耕織圖·序》《康熙御制暢春園記》《御制資治通鑒綱目·序》。
檔案類:《康熙起居注冊》《玉牒》《明清史料》《滿文原檔》《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宮中檔朱批奏折》《兵部為俄應撤回侵兵并于雅庫立界事致俄皇咨文》《雷金玉碑記》《中俄尼布楚條約》。
官書類:《清太宗實錄》《清圣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清仁宗實錄》《圣祖本紀》《八旗通志》《八旗通志初集》《清史列傳》《平定朔漠方略》《明會典》《清朝文獻通考》《文獻叢編》《康熙字典》。
正史:《清史稿》《明史》《史記》。
清人著作:《嘯亭雜錄》《竹葉亭雜錄》《檐曝雜記》《日下舊聞考》《清宮述聞》《清宮遺聞》《歸田瑣記》《圣武記》《庭聞錄》《平吳錄》《吳逆始末記》《觚賸》《董在中墓志銘》《履園叢話》《臺灣外紀》《海上見聞錄》《郎潛紀聞三筆》《榕村續語錄》《靖海紀事》《養吉齋叢錄》《玫媿先生文集》《國朝畫征錄》《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河防述言》《天一遺書》《柳南隨筆》《郭華野先生疏稿》《午亭文編》《康熙政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松鶴山房文集》《疇人傳》《國朝先正事略》《熙朝定案》《哲匠錄·樣式雷考》《戴名世集》《朱文公文集》《漫堂年譜》《國朝宮史》《南亭筆記》《平西王吳三桂傳》等。
時人著作:《故宮退食錄》《明清檔案學》《吳三桂傳》《清朝通史》《臺灣通史》《達賴喇嘛傳》《康熙寫真》《黃河水利論叢》《歷代治河方略探討》《中國水利史》《清代人物傳稿》《中國印刷史》《中國天文學史》《清代西人見聞錄》《康熙皇帝一家》等。
外人譯著:《湯若望傳》、《康熙皇帝》、《俄國海軍軍官在俄國遠東的功勛》《俄國人在黑龍江上》、《一六八九年第一個中俄條約》、《哥薩克在黑龍江上》、《張誠日記》、《中國科學技術史》、美國國會圖書館《康熙字典》和《中美外交文化史》等。
野史:《清史通俗演義》《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清朝野史大觀》。
八、圖文并茂,賞心悅目
全書配載了二百四十七張珍貴圖片,為講述的歷史事件,增加了圖史互證的功能;其中十多張康熙畫像,從少到老,朝裝、便服、戎裝、出巡、出征、視察、行獵、讀書、研究、觀察天象,以及西人筆下的康熙,從各方面呈現出主人翁的容貌,加深了讀者對康熙帝的認識。作者更在關鍵事件或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章節中,附錄原檔,讓讀者直接閱覽第一手史料,以增強讀者對歷史事件的判斷力。例如:在第三講《少年天子》附錄《順治遺詔》,是希望讀者通過閱讀原檔,了解作者的主張——遺詔并非全是順治主張,也奠下康熙六年康熙皇帝為皇父全盤翻案的《孝陵神功圣德碑文》出現的原由。第四講《智擒鰲拜》附錄《嘯亭雜錄》《竹葉亭雜記》《清宮述聞》與《歸田瑣記》等四則簡短的有關康熙擒鰲拜的記載,說明歷史遺留下來的雪泥鴻爪,被稗官野史、影劇電視無限上綱夸大演繹。談到康熙朝最大謎團:《康熙遺詔》究竟是否出自康熙皇帝,作者分別闡述正反兩派意見,并全錄了《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上諭》及《康熙遺詔》,云:
《康熙遺詔》的當時情景,歷史煙云,人亡物非,已難考證。文后附錄兩份遺詔,其中“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是真偽問題爭論的關鍵所在,學界見仁見智,難有定論。或許將來找到鐵證,材料充實,方可做結論。這道難題,怎樣解法,還請讀者自己思考!
史學家努力了一輩子的學術考據,不敵歷史演義與電視劇對社會大眾的影響,有鑒于此,近年來不少史學工作者,憑著深厚的史學素養,流暢的文筆,紛紛投入歷史通俗述作行列,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閻崇年先生的《百家講壇》講座收視長紅,影響也大。當然,收視率好,奠基于講得好;講得好,則有賴于口才好與講稿寫得好,閻先生兩者都具備了,不但開講成功,講稿也一版再版。筆者先后拜讀過《正說清朝十二帝》與《明亡清興六十年》,如今又先睹《康熙大帝》,傾倒于書中精彩的史評與論述,獲益良多,歸納書中八項優點,鄭重推薦給臺灣的讀者,是為序。
馮明珠
200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