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策思維八部曲(套裝8冊)
- (以色列)丹尼爾·卡尼曼等
- 1830字
- 2022-03-10 17:52:48
· 發現噪聲
判斷永遠不可能完美,但可以盡量準確
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與其作為科學術語時的含義是一樣的,就是使用測量工具給某個對象或事件在一定標尺上賦值。比如,你可以使用卷尺測量地毯的長度,也可以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無論是華氏還是攝氏度。
判斷與此類似。法官為罪犯量刑就是依據罪行程度為刑期賦值,核保員會為每一項風險設定一個值(用金額表示),醫生做出的診斷也是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判斷結果并不一定是數字,“排除合理懷疑”“黑素瘤晚期”“建議手術”等也是判斷。
因此,我們可以將“判斷”描述為使用人類大腦作為工具的一種測量。測量這一概念隱含著準確性的目標——逼近真實值和使錯誤最小化。做出判斷不是為了讓人印象深刻,不是想表明立場,也不是為了說服他人。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判斷”源自專業心理學文獻,比日常語境中該詞的含義要窄得多。判斷不等同于思考,“做出準確判斷”也不等同于“擁有良好的判斷力”。
根據我們的定義,判斷是可以用一個單詞或一個短語總結出的結論。如果情報分析師寫了一篇很長的報告,得出某國政權不穩定的結論,那么只有這個結論才是判斷。判斷就是測量,既與做出判斷的心理活動相關,也與這項心理活動的結果相關。在英語中,“judge”除了表示“判斷”,也指代做出判斷的人,而這個人并不一定是法官。
雖然判斷力求準確,但即使是在科學測量中,也不可能完美地達到這一目標,更別提判斷了。在判斷中總會存在一些誤差,其中一些是偏差,一些是噪聲。
為了讓你了解噪聲和偏差是如何導致誤差的,我們邀請你花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來玩一個游戲。如果你的智能手機上有帶計時功能的秒表,那么利用它,你可以在不看顯示器且無須暫停的情況下,測量連續的間隔時間。你的目標是在不看手機的情況下,讓秒表連續記錄5段10秒的時間。在開始之前,你最好先感受幾次10秒有多長。
現在看一下你的手機上記錄的每一段間隔時間。當然,手機難免也會存在一些誤差,但這種誤差很小。你會發現,手機上記錄的每一段時間并非都是10秒,而且差距相當大。你試圖精確地重現相同的時間,但根本無法做到。這種你無法控制的差異就是一個關于噪聲的例子。
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就人的生理和心理而言,噪聲無處不在。毋庸置疑,不同的個體在生理上是存在差異的,這就像同一個豆莢中沒有兩顆完全相同的豌豆。在個體內部同樣存在差異,比如,你的心跳不可能是完全規則的,你不可能完全準確地重復同一個姿勢。如果有一個聽力學家幫你檢查聽力,可能一些聲音太小,你完全聽不見;一些聲音很大,你總能聽見;然而,總有一些聲音,你有時能聽見,有時又聽不見。
現在看看你手機上的5個數字。看出來一些規律了嗎?例如,是每一段時間都短于10秒嗎?如果是,那么這意味著你內心的鐘表跑得太快了。在這個簡單的任務中,偏差指的是你的平均時間與10秒之差(無論是正的還是負的)。噪聲導致了結果的差異,其外在表現類似于我們之前看到的散點圖。在統計學中,標準差是測量差異的最常見指標,我們將用標準差來測量判斷中的噪聲。
你可以把大部分判斷,尤其是預測性判斷與你剛剛做出的判斷看成一回事,當做出預測時,我們在試圖接近真實值。例如,經濟分析師的目標是盡可能接近下一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真實值,醫生的目標是試圖做出正確的診斷。(需要注意的是,本書中的“預測”一詞并不是指對未來進行預測,在我們看來,對現有病情的診斷也是一種預測。)
我們會充分利用“判斷”與“測量”之間的類比來幫你理解判斷中的噪聲。進行預測性判斷的人就像瞄準靶心的射擊手或試圖測量粒子真實重量的物理學家,判斷中的噪聲則意味著誤差。簡而言之,當判斷的目的在于獲得真實值,兩個不同的判斷就不可能都對。就像測量一樣,在某些特定任務中,有些人可能會由于技能水平不高或訓練不足,比其他人產生更多的誤差。當然,做出判斷的人也同樣遠非完美。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和測量他們的誤差。
當然,大部分專業判斷比測量間隔時間要復雜得多。在第4章,我們會對不同類型的專業判斷做出界定,并探究它們的目標。在第5章,我們將討論如何測量誤差,以及如何量化系統噪聲對誤差的影響。在第6章,我們會進一步分析系統噪聲并分析其組成部分,即不同類型的噪聲。在第7章,我們將探討其中一種噪聲:情境噪聲。在第8章,我們將展示群體如何常常在判斷中放大噪聲。
通過這幾章,我們會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同所有測量工具一樣,人類的大腦并不完美,其中同時存在偏差和噪聲。為什么會這樣?會有多少偏差和噪聲?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謎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