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的東西為什么記不住
“忘了”二字似乎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而忘性大的人未必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年輕人也加入了“健忘成員”的行列。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健忘是人生必經之路,但并非不可改變。很多人都說自己記憶力不好,原因就是自己總是記不住事情,或者說對某些事情總是很容易遺忘。這主要歸因于我們大腦記憶力的減退。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的記憶力減退,主要是因為自己不夠專心或者是不夠用心去記憶某些事情。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會導致我們記憶力減退。
首先,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總是利用電腦來完成一些學習任務,而過于依賴電腦,成了我們記憶力減退的一大因素。比如,我們總是依賴電腦去完成計算任務、記錄任務,因此我們就減少了日常的腦力勞動,大腦功能便會逐漸減退。再加上我們平時喜歡手捧著手機,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習慣性地用手機進行查詢。這樣做會減少我們大腦思考的時間,從而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懶惰。
其次,遵從習慣,按照習慣的方式去做事情。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習慣了用某一種方式完成一項任務時,便總是選擇一些老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們的大腦懶得去進行創新,也懶得去尋找新思路,最終,我們的大腦便失去了思考的意識。
再次,大腦喜歡舒適區,對于一些困難,大腦會自動選擇一些不困難的事情而逃避困難的思考。因此,如果我們不主動去思考困難,我們的大腦就會永遠待在舒適區,從而失去主動思考的意識。
最后,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是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我們的大腦無法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時,它也會變得消極。沒有了興奮點的刺激,大腦就會變得懶惰而不積極,以致總是會遺忘一些
事情。
經典案例一
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實驗選擇兩位年齡相同的中年男士,將兩位中年男士放在不同的環境中;一位男士的工作環境十分嘈雜,所從事的行業多是機械性的重復工作;而另一位男士的工作環境相對自由和安靜,每天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實驗。
半年之后,研究者將這兩位男士叫到一起,并對他們大腦的記憶力做了測試,發現身處嘈雜環境中、工作簡單重復的男士,其大腦活躍度遠遠不如另一位男士。
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記憶力受自身用腦多少的影響,同時也會受記憶環境的影響。除此之外,記不住事情還與很多原因
有關。
1.只記自己想記住、該記住的事情
有這么一類人,他們從事研究性工作,在工作中,擁有超強的記憶力,但是在生活中,對自己不太感興趣的生活瑣事,則總是能做到瞬間忘記。對于這種記性差、忘性大的原因,我們稱之為選擇性記憶。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記憶,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他們總是記不住。
經典案例二
有一位國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人稱“奇人”。之所以稱他為“奇人”,主要是他記性驚人,忘性也驚人。他在研究學問的時候,腦子里能夠記住很多典籍,比如《孟子》《老子》……他能夠準確說出每一句的注解。在研究所,別人稱他的大腦為“活電腦”。
然而,在生活中,他連自己用了四年的手機號都記不住,出門經常忘帶鑰匙、錢包。一次請朋友吃飯,他和朋友都忘記帶錢包了,因為離他家比較近,所以,他讓朋友在飯店當“人質”,自己回家取錢。此時,恰巧一位遠道而來的學生來向他請教學問,他一時興起,竟然和這位學生談論起了古代文學,忘記了自己回家的目的。朋友見他兩個小時還未來,便借用飯店的電話給家人打電話,家人急匆匆趕到,付了錢。朋友再次來到他家里時,他還在熱血沸騰地與那位學生討論文學。
事后,他說他只能記住自己想要記住的事情。
2.一些慣性遺忘問題
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忘記一些習慣性忘記的事情。比如,出門忘記關窗戶、上學忘帶作業等。對于一些事情,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忘記,這主要是由于我們的大腦習慣性的遺忘造
成的。
所以我們不妨做一些鍛煉大腦的活動。
比如,我們要在課后復習地理課程中地球的相關知識,同時復習生物課程中生物圈的相關知識。此時,我們就可以這樣想,放眼宇宙,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顆星球,這顆星球在自轉的同時還會傾斜一定的角度圍繞太陽公轉;再回到地球本身,它除了具有基本的地貌特征之外,還會有生物,這些生物分布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并與相應位置的自然氣候形成一定的生存關系等。類似這樣的創意聯想,可以讓我們在不同課程之間架起橋梁,讓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最終實現記憶的目的。
知識點回顧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記住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或者在學習中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加順暢。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總是會遺忘某些事情,甚至會習慣性地遺忘,而有些事情我們內心再三進行自我強調,最終,忙起來還是會遺忘。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了解為什么會遺忘事情,什么原因讓我們變成了“健忘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提高記憶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