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山墻的安妮
-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
- 2303字
- 2022-02-24 17:04:02
前?言
《綠山墻的安妮》是一部世界名著,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所著“安妮系列小說”的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它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在各個國家出版,發行量達八百多萬冊。世界文學大師馬克·吐溫把它同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漫游奇境》相提并論,說:“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后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兒童形象。”八十年代中期,根據原著改編的電視劇曾風靡加拿大,美、英、德、日等國也競相播放。小說主人公生活的地方——愛德華王子島的綠山墻農舍,幾十年來一直是加拿大一個聞名遐邇的景點。來華訪問的加拿大貴賓談起這部小說時往往精神亢奮,眼睛閃光,把它視為自己的光榮和驕傲。一部小說能產生這樣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并不多見。
這部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首先是因為它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安妮的感人形象。我們都熟知安徒生筆下的丑小鴨,從一定意義上說,安妮的成長過程正是從丑小鴨變成美麗的白天鵝的過程。在小說開始時,安妮是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她長著一頭紅發,臉上有許多雀斑。馬修和瑪麗拉兄妹收養了她。本來他們想從孤兒院領養一個男孩,以便他長大了能幫助馬修干農活,但陰錯陽差,卻把一個長得并不好看的小女孩領了回來。安妮的尷尬處境可想而知,一開始她差點兒被退回去。可是這個小女孩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幻想。而且比丑小鴨幸運的是,她在綠山墻農舍這個淳樸的環境中,得到了收養她的這對善良的兄妹和周圍鄰居的關懷、愛護。到小說結尾時,她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漂亮的花季少女,即將成為當地鄉村小學的一名教師了。
安妮的個性極其鮮明:她純潔正直,性格倔強,感情充沛,喜歡說話,對于大自然的美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尤其突出的是,她的想象力極為豐富,她善于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從眼前的真實存在的事物聯想出應該有或可能有的事物,從而使她生活的天地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但她有時也因沉溺于想象,在生活中釀成若干無傷大雅的差錯,鬧出一些笑話,使綠山墻農舍的故事妙趣橫生。在她身上,想象力是促使理想、道德的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推動力量。她不死啃書本,卻以優異的成績從專科學校畢業,并獲得了進入大學深造的獎學金。然而,正在這時,馬修不幸去世,瑪麗拉幾近失明。為了陪伴和照顧孤獨的瑪麗拉,她毅然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決心留在當地教書。安妮人生道路上的這一抉擇,充分顯示了她的美好心靈和舍己為人的優秀品質。小說描寫主人公的成長過程,絲絲入扣,不僅感染了讀者,也給教育工作者如何培養下一代以有益的啟迪。
這部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還因為它成功地刻畫了安妮周圍的一系列人物。恩格斯說過:“我覺得刻畫一個人物不僅應表現他做什么,而且應表現他怎樣做。”他主張“把各個人物用更加對立的方式彼此區別得更加鮮明些”。安妮周圍的人物正是體現了這一特點。拿馬修和瑪麗拉兄妹來說,他們都愛安妮,但愛的方式各有不同,甚至形成鮮明的對照。馬修比較早就看出了安妮的真正價值,盡管他沉默寡言,對瑪麗拉又常常退讓三分,但他并不掩飾對安妮的深摯的愛。瑪麗拉則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也有著慈善的心腸,但對安妮要求十分嚴厲,甚至近于苛刻,有時還產生誤解。她把愛埋藏在心靈深處,從不輕易流露。這樣,在這一對“養父母”的身上,我們便看到了“慈父嚴母”的對立。他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撫育著安妮這個孤兒。讀者從中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情趣。故事里有的人物作者著筆不多,卻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例如書中的約瑟芬太太,她是安妮最要好的同學黛安娜的姑奶奶,兩個孩子不知道她的到來,竟然跑到她的床上去,壓在她的身上,闖下了大禍,幾乎不可收拾。但安妮的真誠坦白竟然使怒不可遏的約瑟芬太太怨恨盡釋,同安妮成為“靈魂的知音”。安妮周圍的人物構成了一種典型環境,這個環境造就了安妮的典型性格。
這部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更因為它歌頌和弘揚了真善美。大自然在作者的筆下是通過富于想象力的主人公的眼睛和心靈來描寫的,綠山墻農舍及其附近地區的自然景色,不論是樹木花草,天上的云彩,還是池里的碧波,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它們隨著季節的變換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豐富多彩,令人神往。更加突出的是作品中描寫的人物性格的美。馬修和瑪麗拉都是極其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們卻有著金子一般的心。安妮的同學吉爾伯特·布萊思曾經是她的“死敵”,因為他曾抓住安妮的頭發罵她“紅發鬼”,使她受到極大的刺激,以致她在很長時間里一直不能原諒他的過錯。但是,當他們倆一同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專科學校,而吉爾伯特已經聯系好了在本地學校教書時,為了讓安妮能夠就近照料瑪麗拉,他毫不猶豫地把這個職位讓給了安妮,自己則去了離家較遠的白沙鎮去當教師。這也是真正的自我犧牲。這個英俊的小伙子身上有著多么崇高的靈魂啊!至于主人公安妮的閃光的思想品質,在作品中得到了更加集中的多方面的表現,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這部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也因為它比較準確地體現了兒童文學的特點。通觀全書,絲毫沒有某些作品中存在的兒童文學成人化的傾向。它所描寫的一切,都是通過兒童和少年的感官去看、去聽、去想,完全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洋溢著兒童所特有的生活情趣。但是,它又不像某些兒童文學作品那樣,故意迎合讀者,用甜得發膩的調子同讀者講話。它既從兒童出發,又引導兒童,這樣就收到了受讀者歡迎、對讀者有益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全書的幽默的筆調。人們讀著那行云流水般曉暢的語言文字,讀著,讀著,常常忍俊不禁,意趣盎然。這是作者的智慧和內在的樂觀主義的表現,它植根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群眾。將近一百年來,小說能夠在作者本土乃至世界上許多地方不脛而走,長銷不衰,這興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譯?者
一九九八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