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天,你都要做無數決策,大的或小的,重要的(比如找什么工作)或不重要的(比如吃什么早餐)。
無論你面臨何種決策,都不可缺少一個提高決策質量、幫助分清輕重緩急的決策過程。
為什么具備一個高質量的決策過程如此重要?
因為你的人生只取決于兩件事:運氣和所做決策的質量。你總得把控住其中一件。
顯然,你無法把控運氣。你何時何地出生,你的老板是否帶著壞心情來上班,哪位招生負責人看了你的大學申請書——這些都不是你能控制的。
你唯一能把控并且能影響生活的事,就是所做決策的質量。
你能把控和提升的,就是決策的質量。當你做出更好的決策時,就增加了好運氣出現的概率。
我可以肯定地說:作為一件可控且決定生活質量的事,改善決策過程至關重要。
盡管做出高質量決策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人真正清楚一個好的決策過程是怎樣的。
這是我成年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首先,我是認知科學專業的在讀博士生。其次,我是一名職業撲克玩家。牌運對短期輸贏的影響顯然很大,我只能不斷以真金白銀為代價快速做出高風險的決策。此外,在過去的18年里,我作為商業決策顧問,幫助許多高管、團隊和員工做出了更好的決策(更不用說作為母親,努力培養4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這些不同的身份給了我相同的體驗,那就是人們通常并不清楚該如何做出高質量的決策。
有此困惑的不止新手撲克玩家、大學生和新員工。當我向企業高管這個真正的決策群體詢問什么是高質量決策過程時,得到的答案也五花八門:“基本上,我相信直覺。”“理想的情況是,我遵循委員的一致意見。”“我列出利弊清單,然后再權衡各種選擇。”
這其實并不令人意外。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中,除了鼓勵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模糊條款外,并沒有明確規定應教授決策能力。你在上大學或讀研究生以前,不太可能接觸到學習如何做出好決策的課程。即便你上了大學或讀了研究生,這方面的課程也只能作為選修課。
如此,難怪我們不得其法了,甚至在討論決策的時候都找不到共同語言。
無法厘清好決策何以是好決策,其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畢竟,決策過程是你所能把控的、幫助自己實現目標的重中之重。
這也是我寫本書的原因。
*****
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個思考如何改善決策過程的框架,以及一組基于此框架的執行工具。
什么才是好的決策工具呢?
工具是用來執行特定功能的設備或器具。錘子是用來釘釘子的工具,螺絲刀是用來擰螺絲的工具。如果你在工作時使用了合適的工具,任務完成起來就會非常簡單。
? 好的工具可以重復使用。換句話說,以相同的方式使用相同的工具將產生相同的結果。
? 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可以傳授,以便他人也能因相同的目的使用同一種工具。
? 每個人在使用工具后,都可以回顧并檢查是否正確使用了它。
這意味著有些企業高管用來做決策的工具非常糟糕。
直覺——不管你有多少經驗或取得過多少次成功——不是一種真正的決策工具。
這并非說憑直覺不能做出好的決策。它能。但直覺好比黑箱,你無法知道它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還是真的起到了精明決策的作用。
你看到的只是直覺產生的結果,不能回溯審視直覺的決策過程,無法觀察了解直覺的運作機制。你的直覺獨一無二,你不能把你的直覺“教授”給別人,并讓他們據此做決策,你也不能保證每次都以相同的方式憑直覺做決策。
這等于說直覺根本不能算一種決策工具。
另外,利弊清單等在技術上算工具,但不一定是正確的工具。本書會告訴你利弊清單對于客觀地做出最佳決策來說并非特別有效。它就像錘子,本應用來釘小釘子,卻被寄予砸碎瀝青的厚望。
原因日漸清晰:一種好的決策工具尋求減少認知偏差的作用(如過度自信、后視偏差和確認性偏差),而利弊清單往往會放大這種偏差作用。
理想的決策工具
從本質上講,任何決策都是對未來的預測。
做決策時,我們的目標是在愿意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選出最有利于實現自身理想的方案(如果沒有好的選項,那么我們的目標就是選出受損最少的方案)。
一個決策只產生一種結果的情況很罕見。對大多數決策來說,未來會以多種方式展開。例如,你想選擇一條通勤路線,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可能產生多種結果:可能會擁堵,可能會爆胎,可能會因為超速被攔下……
判定一個決策是好是壞,意味著檢查決策的信念的質量、可用的選項,以及如果你做出任何選擇,未來可能會怎樣。
因為未來有多種可能,所以能否做出最佳決策,就取決于你是否有準確考慮到每一個潛在選項所造成后果的能力。
這意味著,理想的決策工具應該像巫師占卜用的“水晶球”。
有了“水晶球”,你就能對萬事萬物和所有可用選項了如指掌——因為你可以看見未來,所以肯定清楚這些選項可能產生的后果。
命理師總會說預測未來很簡單。可惜的是,這種“水晶球”只存在于小說里。即使在諸如《綠野仙蹤》的童話故事中,它們也只是幻象。而利用強大的工具構建好的決策過程,則能讓你學會算命,只不過你是在為自己做這件事,它將極大地改變你的生活。
當然,就算是最好的決策過程和工具也無法像“水晶球”那樣清晰肯定地展現未來,但不等于說尋求改善過程不值得。
如果你的決策過程變得比現在更好——知識與信念的準確度、篩選可用選項的能力、依據這些選項預測未來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那么就是值得的。
本書內容簡介:通往更好決策之路
直觀來說,改善未來決策的一個最佳方式,就是從過去的決策中吸取教訓。這也是本書開篇的意義所在,旨在提高你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在前三章里,你會發現有些從經驗中學習的方法可能南轅北轍,導致你在判斷過往決策的好壞方面出了問題。除了指出從經驗中學習的風險以外,本書還介紹了幾種有助于你更高效地理解經驗教訓的工具。
事情何以會如此?結果的產生,部分取決于你的選擇,部分取決于運氣。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設法平衡運氣和能力可以“反哺”信念,而這些信念會影響你的未來決策。如果沒有一個可靠的框架來審視過往決策,你從經驗中得到的教訓就會大打折扣。
從第四章開始,書中的重點轉向新決策,并給出了一個高質量決策過程的框架,以及一組實現該過程的工具。在這幾章里,你將認識到構建一個“決策水晶球”的好處,通過加強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出有根據的推測來提高決策質量。你還會學到很多讓信念和知識變得更優質的方法,這些信念和知識是你預測并隨之做決策的基礎。
可想而知,準備這樣一個可實現高質量決策過程的充足全能工具箱,要比盯著一個想象中的可全面了解未來的“水晶球”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這些多花費的時間會對你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決策產生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然而,并非所有決策都值得你動用整個決策工具箱。
例如,組裝帶有螺絲的梳妝臺,在手邊沒有螺絲刀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時間,你也許會考慮使用錘子。有時錘子很有用,確實讓你節省了時間;但有時你也有可能弄壞梳妝臺,或者留下一個安全隱患。
問題在于,我們恰恰不善于分辨何時可以犧牲質量。弄清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錘子,是一種值得開發的元技能。
第七章介紹了一套思維模式。這些模式將幫助你思考何時該動用穩健的決策過程,何時又可應用精簡的決策過程來加快速度。這一點在本書的后面部分才會提起,因為在了解何時及如何走捷徑之前,你有必要牢固掌握一個完整的決策過程。
懂得何時可以節省時間,也是一個好的決策過程的一部分。
最后幾章介紹了一些可以更有效地識別人生障礙的方法,以及可以更好地利用他人的知識和信息的工具,包括從他人那里獲得反饋,避免團隊決策失誤,尤其是決策水平低下的集體決策。
如何使用本書
你可以用貫穿全書的練習、思想實驗和范本來鞏固相應頁面的思維模式、框架和決策工具。
拿起筆試一試吧,你將獲益匪淺。不想嘗試也沒關系,就算沒有按照提示進行充分互動,你也能學到很多。無論哪種方式,你都可以隨時參考本書的練習、工具、定義、表格、跟蹤器、工作表、小結和清單。你可以把它們影印下來,重復利用,分享給他人,并重新審視。
如果你按照順序從頭讀到尾,同樣也會從書中收獲良多。許多后文提到的概念,都建立在前述概念的基礎上。
不過,由于各章之間相對獨立,你也可以從任意感興趣的章節開始讀起。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心理學、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很多偉大的思想家與科學家一生都在研究決策和行為,本書可以說是其思想的綜合、轉化和實際應用。借用牛頓等人的話就是,本書對改善決策貢獻幾何,取決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有多遠。
我在正文、致謝和注釋中提到了該領域內某些科學家和專業人員的工作成果,如果你感興趣的話,除了閱讀這些資料以外,還應當讀一讀“一般參考文獻及推薦閱讀”部分,以便獲得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