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生求變靠勇氣(1)
- 求變就是求贏
- 陳泰先
- 5458字
- 2014-09-08 12:03:39
成功的路并非從一開始就有,或許有的也是充滿坎坷荊棘奇曲之路,但你連戰勝困難的勇氣都沒有,怎么能有路出現在你面前呢?不怕的人前面才能變出路來。“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蓮,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嚴寒的勇氣。”
1.求變離不開勇氣
在面對困境時,優秀的勇士們頂得住各種壓力,敢于迎難而上。因為他們明白,只有這樣,事業才能做得更好。
百獸之王的獅子以敢于接受任何挑戰的勇氣,威嚴不可侵犯的氣勢,而雄踞浩瀚無邊的森林領地,其他動物對它只有俯首稱臣的份兒,而不敢妄加輕舉妄動。
敢于應對挑戰的“勇士”一如森林之王,他們具有獅子一樣的特點:不但有勇氣面對各種失敗和挫折,還有勇氣去征服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法逾越的工作障礙,以勇氣引領自己去出色完成一個又一個艱難的任務。
每一個優秀的人都知道,在他們為之奮斗努力達到的工作目標中,絕對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前進的道路上總會有暗礁險灘,會有狂風惡浪,當然也有沮喪、不如意的時候,也會存在無所適從,甚至膽怯的時候。但那或許就像閃光燈一樣一閃而過。他們從不會因此而退縮,更不會輕言放棄。在面對困境時,優秀的勇士們頂得住各種壓力,敢于迎頭而上。因為他們明白,只有這樣,他們的事業才能做得更好。
而沒有勇氣的人如一只“驚弓之鳥”,事業上、生活中的任何一點點風吹草動和坎坷磨難,對沒有勇氣的人來說,都是一場天大的浩劫,一場無可避免的災難,都是足可以令他們惶惶不可終日的巨大恐懼。
一個晴朗的早晨,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一個人看到了,問道:
“你要去做什么?”
“我要去帶走100個人。”死神平靜地回答。
“太可怕了!”那個人吃驚地說。
“事情已經決定了,”死神說,“我必須這么做。”
這個人忙跑去提醒所有人:死神即將來臨。
到了晚上,他又碰到了死神:“你告訴我你要帶走100個人,”這個人說,“為什么有2000個人死了?”
“我照我說的做了,”死神又異常平靜地回答,“我帶走了100個人,是恐懼帶走了其他那些人。”
這說明了什么?恐懼比死神更可怕!
若想要一名有所成就的人,就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有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氣概,有失敗后還能越戰越勇的精神。
在那些真正的成功者中,哪一個不是勇于冒險,不畏懼失敗的,他們有能力在勇氣的召喚下,爬起來重新踏上征程。只有勇于推開烏云的人,才能擁抱整個太陽。
但有時候人們總是懷疑勇氣的力量,總在盼望成功會以某種神秘莫測的方式不期而至,而沒有勇氣去嘗試一次又一次失敗過后的努力。
美國第一大汽車制造商——亨利·福特在取得成功之后,便成了眾人羨慕備至的人物。有的人覺得他是由于運氣好,或者是得益于有影響的朋友幫助和支持,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個管理天才,或者他具有常人所認為的形形色色的“秘訣”——所以福特成功了。
我們得承認,這些因素中有幾種當然是起了作用的,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肯定還有些別的什么東西在起作用——也許每個人都懂得福特成功的真正原因,而每個人通常認為沒有必要談到這一點,因為它太簡單了。只要一瞥福特的行動,就可完全了解他的成功“秘訣”。
多年前,亨利·福特決定改進著名的T型車的發動機的汽缸。他要制造一個具有鑄成一體的八個汽缸的引擎,便指示工程人員去設計。可是,當時所有工程技術人員全都毫不猶豫的認為,要制造這樣的引擎是不可能的。雖然面對老板,他們還是一口拒絕了這樣的“無理要求”。
聽完技術人員的介紹后,福特沒有氣餒,他用無可反駁的語氣說:“無論如何要生產這種引擎。”
“但是,”他們回答道,“這怎么可能?”
“我是絕不相信任何不可能的。去工作吧!”福特命令道,“堅持做這件工作,無論要用多少時間,直到你們完成了這件工作為止。”
被他的氣勢感染,負責技術的工程師只好去工作了。如果他們要繼續當福特汽車公司的職員,他們就不能去做別的什么事。六個月過去了,設計沒有任何進展。又過了六個月,他們仍然沒有頭緒。這些工程人員愈是努力,這件工作就似乎愈是“不可能”。
在這一年的年底,福特詢問這些工程人員時,他們再一次向他報告他們無法實現他的任務。“繼續工作,”福特義無返顧地說,“我需要它,我決心得到它。哪怕它是一只老虎,我也有勇氣擒住它!”
最后的情形是怎樣的呢?
在這種勇氣面前,他走出來了,任何困難和挫折都成了它的手下敗將。
理論證明,制造這種發動機不是完全不可能。后來這種發動機裝到最好的汽車上了,使福特和他的公司遙遙領先于其它同行競爭者,將他們遠遠地拋到了后面。
福特的勇氣給了技術人員必然成功的信心。他的勇氣也讓參與研制開發的人員沒有任何退路可走。他們只能孤注一擲,只能成功。
敢于應對挑戰的勇士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把一個個奇跡變成了現實;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勇往直前者,才會無往而不勝,才能在腳下開辟一條成功的路。
2.把“不行”變為“行”
常言道:“兩強相遇勇者勝。”這是經過長期實踐而得出來的至理名言,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輕輕松松取勝的。
多年以前,吳士宏還是一個護士。1985年,她決定要到IBM去應聘。當時,IBM的招聘地點在長城飯店,這是一個五星級的飯店——那個時候的五星級飯店可不像今天這樣沒有“地位”,因為現在的五星級飯店多了。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吳士宏——一個連溫飽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護士,來到長城飯店這樣的五星級飯店門口,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她回憶說,自己在長城飯店門口,足足徘徊了五分鐘,呆呆地看著那些各種膚色的人如何從容地邁上臺階,如何一點也不生疏地走進門去,就這樣簡簡單單地進入另一個世界。她之所以徘徊了五分鐘不敢進去,就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無法丈量自己與這道門之間的距離。
經過一番思考,她認為自己應該進去,她來到這里就希望能夠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這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
她鼓足了勇氣,邁著穩健的步伐,穿過威嚴的旋轉門和內心的召喚,走進了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IBM駐北京辦事處。
她的確是個人才,很快順利地通過了前面的兩輪筆試和一輪口試,最后一輪為面試。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現在已經見到了閻王,她好像什么也不怕了。
主考官沒有提什么難的問題,只是隨口問:“你會不會打字?”
其實他根本不會打字但是本能告訴她,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么不會呢?
于是她硬著頭皮點點頭,說:“會!”
“一分鐘可以打多少個字?”
“您的要求是多少?”
“每分鐘120字。”
她不經意的環視了一下四周,考場里沒有發現一臺打字機,馬上就回答:“沒問題!”
主考官說:“好,下次錄取時再加試打字!”
她就這樣過五關斬六將,順利地通過了面試。
實際上,吳士宏連打字機長什么模樣都不清楚,更別說打字了。面試結束,她就飛快地跑去找一個朋友借170元錢買了一臺打字機,就這樣沒日沒夜地練習一個星期,居然差點趕上了專業打字員的水平。
她被錄取了,IBM公司“忘記”考她的打字水平了,可是這170元錢,她好幾個月才還清。
她成了這家世界著名企業的一名普通員工,可是她扮演的不是和自己想像的那樣的一個白領,而是一位卑微的角色,主要工作是泡茶倒水,打掃衛生,用她自己的話說,“完全是腦袋以下的肢體勞動”。她為此感到很自卑,她把可以觸摸傳真機作為一種奢望,她所感到的安慰就是自己能夠在一個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而又安全的地方做事。
甘愿自卑,就只能沉淪;不能自卑,就會產生無窮的動力。
吳士宏并沒就因此而沉淪。而是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就是要成為這家公司的總經理。
最終,與她一起進IBM的,她第一個做了業務代表;她第一批成為本土的經理;她成為第一批赴美國本部進行戰略研究的人;她第一個成為IBM華南地區總經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南天王”……
大概這些都沒有多大意思,吳士宏還登上了IBM(中國)公司總經理的寶座。
吳士宏為什么成功,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她從來沒有真正害怕過什么東西,即使不會的東西也是這樣。
人就是應該有這樣一點精神——不會的事情,難道你不會學嗎?
3.借口是你求變的阻力
一些不善求變求贏的人總有許多的借口,讓他們止步不前。
任何一個求變求贏的人都不會是尋找借口的高手,更不會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它上面!
“沒有任何借口”是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調的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把精力用在尋找任何借口上,再合理的借口,也只是開脫自己、推卸責任的推辭。
每一個想要成為成功的人,在上司布置的任務時候,都要像獵豹撲食一樣迅猛,沒有任何理由、不帶任何借口地努力圓滿地完成任務,直逼目標而義無返顧。
而且他們都是積極向上、努力、樂觀的人,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工作中的障礙,而是解決問題時有利于自己的東西。在工作中他們會協助上司解決問題,幫助下屬克服困難,配合同事達成目的。老板面對這樣的員工,想忽視他都難。因為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這樣的人才——那些無條件地服從和敬業的人才。
如果不把西點軍校僅僅看作是一所陸軍學校的話,就會發現,西點軍校有很多方法和思想,都很適用于把一個普通的人培養成為一名成功者。有統計顯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世界500強企業里,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董事長以及其他許多高級管理人才有1000多名。而任何一所大學或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么多優秀的高級管理人才。
美國偉大的將軍巴頓,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曾寫過這樣一個細節:
“我要提拔人時,常常把所有的侯選人排到一起,給他們提一個我想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我說:‘伙計們,我要在倉庫后面挖一條戰壕,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我就告訴他們這么多,然后我通過窗戶孔觀察他們,我看到伙計們把鐵鍬和鎬,都拿到倉庫后面的空地上。他們休息幾分鐘后,開始議論我為什么要他們挖這么淺的戰壕。他們說6英寸深還不夠當火炮掩體。其他人爭論說,這樣的戰壕太熱或太冷。如果伙計們是軍官,他們會抱怨不該干挖戰壕這么普通的體力活兒。最后,有個伙計對別人下令說:‘讓我們把戰壕挖好后離開這里吧,那個老畜生想用戰壕干什么都沒有關系。”’最后,巴頓將軍寫到:“那個伙計得到了提拔。我必須挑選不找任何借口地完成任務的人。”
“沒有任何借口”使這個軍官得到了晉升。正是在這一宗旨下,西點培養出了無數個人才。它要求每一個學員,在面對新環境時,要努力適應壓力,要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毅力。它讓每一個學員都必須懂得:工作中沒有任何借口,失敗后沒有任何借口,職場上更不需要任何借口。
“沒有任何借口”不是缺乏人情味的冷漠,而是高效率解決問題的法寶,它能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能,產生自我認同和自我崇拜。巴頓將軍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有一天,潘興將軍派我去給豪茲將軍送信。但我們所了解的關于豪茲將軍的情報只是說他已通過普羅維登西區牧場。天黑前我趕到了牧場,碰到第7騎兵團的運輸隊。我要了兩名士兵和三匹馬,順著這個連隊的車轍前進。走了不多遠,又碰到了第10騎兵團的一支偵察巡邏兵。他們告訴我們不要再往前走了,因為前面的樹林里到處都是敵人。我沒有聽,又沿著峽谷繼續前進。途中又遇到一支巡邏隊。他們告訴我們不要往前走了,因為峽谷里到處都是敵人。他們也不知道豪茲將軍在哪里。但是我們仍繼續前進,最后終于找到了豪茲將軍。”
巴頓將軍并沒有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干擾信息,為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膽小逃避地退縮。而是在早巳融化在他血液里的、根深蒂固的意識——“沒有任何借口”這一西點校旨的潛移默化的驅使下,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完成了別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為了一則永遠傳頌的戰地佳話。
商場就如同戰場一樣,充滿變幻不定的因素和未知的迷途,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能適應新環境、面對新問題時,拿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氣魄和勇氣。
心存找借口的想法,就不會有全力以赴的熱情;心存找借口的想法,就會人為地失去了和別人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機會。
再毫無破綻的借口,都是不負責任地為自己開脫。在尋找借口時,你只是本能地看到事物消極的一面,卻忽視掉事物積極的東西,甚至人為地抹殺了本該給自己帶來益處的方面。
在一場馬拉松比賽中,優勝者早就領了獎杯,慶祝勝利的典禮也早就已經結束,因此當坦桑尼亞的選手最后一個人孤零零地抵達體育場時,整個體育場早已空無一人。他雙腿沾滿血污,綁著繃帶,他努力地跑完體育場一圈,跑到了終點。在體育場的一個角落里,一名觀眾看著這一切。接著,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走過去問,比賽結果都已經出來了,你為什么要這么吃力地跑至終點。這位來自坦桑尼亞的年輕人輕聲地回答:我的國家把我送到這里來,不是叫我在這場比賽中起跑的,而是派我來完成這場比賽的。”
他雖然沒有取得輝煌的榮譽,甚至已經輸掉了比賽,可他沒有任何借口地履行肩負的使命、不記榮辱地堅持跑到終點的精神,都應該是每個成功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品質與素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格魅力。
尋找借口的人大多是消極、守舊的人,他們缺乏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和自發的工作能力。對他們來說,工作不是步步高升的階梯,而是保全性命的飯碗。完成任務不是能力的體現,而是壓力無比的負擔。于是他們工作中得過且過,反正有一大堆借口可以搪塞。同事看著別扭,老板瞧見煩心,哪里還有什么晉升的機會。
面對困難與磨難,“沒有任何借口”會迫使一名成功者,想盡辦法,把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轉化為達成目的的跳板;會使人在絕無退路的意識里,完成無法想象的事情。
一心做事的人總能找到工具,心存偷懶的人只能找到借口。
快快行動起來吧!只要你在“沒有任何借口”的意識的主導下,定能勇于承擔責任,圓滿解決問題,贏得同事的尊敬,上司的賞識,從而真正踏上成功之路
4.多變的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有些人在失敗時總喜歡歸于命運,認為那是命運的安排,實際上,世間并沒有神主宰人們的命運,人若自敗,必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