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目提要
由于全書體量較大,請各位朋友在閱讀之前,先聽我按順序做一個簡單介紹。因為介紹的內容復雜,口氣會力求輕松。
第一單元
講文化課,先要弄清“文化”是什么。但是,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國際上有關文化的定義已經多達幾百個,即便我國當代通行版《辭海》所給的文化定義,也纏繞費解。因此,本課程不得不一反“由淺入深”的慣例,開頭就要攀越理論險坡。
為了不讓陌生的讀者在理論險坡前逃走,我設置了幾個感性的臺階,以講故事的方式,從“世界讀書日”說到文化的超時空能力,從一幅畫說到藝術能夠打通政治經濟隔閡。然后,再從我在國際上的幾次文化演講,從民間對文化的慣常誤解,慢慢引導到我為文化下的定義。
有了定義,全部課程有了“守門神”。
第二單元
這個單元就要鋪展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壯闊史詩了。
但是,我不想把它變成普通教科書式的“中國文化史”,而是依據王陽明心學的主張,以心帶史,也就是以自己的“心靈大感覺”來激活歷史,然后調動起讀者的“心靈大感覺”。這就讓冰冷的史跡滲透出跨越時空的愛恨情仇而進入整體詩境。
更重要的是,本課程立足世界坐標,從人類進入文明的門檻、四大古文明的生命力比較開始,一直追索著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在追索過程中,老子、孔子、屈原、司馬遷、魏晉名士,成了為中國文化奠定“世界身份”的頂級設計師群體。唐代,則是中國文化“世界身份”的最高體現,受到全人類文化良知的一致肯定。唐以后一千年,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維護和拓展中國文化的動人典型,但是,這一千年中的后五百年,中國文化由于受困于專制和保守,開始下行和衰落,使“世界身份”漸漸黯淡。直到在瀕臨滅亡的最后時刻,聽到古老而神秘的歌聲,才又踉蹌站立,認識自己。
第三單元
這是在追索文化史幾千年之后,仰首看天,尋求中國文化的精神主干。
精神主干,不是出于互比高下,而是出于集體選擇。集體選擇的結果是三家:儒家、佛家、道家。
研究這三家的著作汗牛充棟,龐大而又艱深。本課程的任務是排除障礙,讓廣大當代學員把握重心,暢然領悟。
講述儒家以“君子之道”為核心,提領各端,并拉出君子的對立面小人進行展示。這與本課程一開始就把文化的落腳點指向人格有關。
講述佛家以《心經》為主導,以“空”和“度”為基準,漸漸集中到禪宗。這是一份力求具有現代意識的佛學講義。
講述道家,分“老莊路線”和“道教路線”兩部分。“老莊路線”是整個課程的重點之一,希望能引起學員注意;“道教路線”則強調了“天人合一”的思路,也就是“大宇宙”和“小宇宙”之間的呼應,非常契合未來思維。
第四單元
這一單元,是回答國際友人和本國青年問得最多的問題:中國文化為什么會成為人類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長壽者?如此悠久的文化,還有哪些重大弊病?
我根據自己在國際上反復演講的觀點,在本課程中講述了中國文化長壽的八大原因,以及至今猶存的三大弊病。
第五單元
這個單元是本課程的“地下寶庫”。
一般的課程,聽過了也就聽過了。但是,本課程卻要求學員進入長久的記憶、貯存過程。大的記憶分“文學記憶”和“哲學、宗教記憶”兩個塊面,其中每項記憶,又分“基礎記憶”和“擴大記憶”兩個層次。例如唐詩、宋詞應該記憶的范圍,也做了兩層次劃定。悠悠文脈,就憑著這樣的記憶,可以延綿終生。
對當代人而言,記憶主要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靠快意溝通。因此,本課程除了開列記憶篇目之外,還提供了重要記憶篇目的今譯。我盡力調動自身的學術功力和文學功力,爭取把每篇譯文變成現代美文。
在“文學記憶”部分,我提供了對莊子、屈原、陶淵明、韓愈、柳宗元、蘇軾、歐陽修的今譯;在“哲學、宗教記憶”部分,我提供了對《老子》八十一章的全部今譯,還有《心經》今譯,《金剛經》、《壇經》的簡釋和君子之道六十名言的匯集。
這些內容,即使不是聽課的學員,也不妨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