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結構設計
- 馬平 王潔 孟祥弟主編
- 1662字
- 2022-02-14 15:58:30
第一章服裝結構設計基礎
第一節服裝術語
一、服裝成品名詞術語
1.西服
上衣的一種形式。按釘紐扣的左右排數不同,可分為單排扣西服和雙排 扣西服;按照上下粒數的不同,可分為一粒扣西服、兩粒扣西服、三粒扣西 服等。粒數與排數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如單排兩粒扣西服、雙排三粒扣西服 等;按照駁頭造型的不同,可分為平駁頭西服、戧駁頭西服、青果領西服等。 西服是國際通行的男士禮服(見圖1-1a)。

2.中山服
又稱中山裝。根據孫中山先生曾穿著的款式命名。主要特點為翻立領、前身四個明貼袋,款式造形樸實而干練(見圖1-1b)。
3.夾克衫
夾克衫(jacket)又稱“茄克衫”,指衣長較短、款胸圍、緊袖口、緊下 擺式樣的上衣。有翻領、關門領、駁領、羅紋領等。通常為外衫、緊腰、松 肩,穿著舒適。單衣、夾衣、棉衣都有,男女老少皆可穿用。有的還形成套 裝,如男式配牛仔褲、女式配裙子等(見圖1-lc)。
4.旗袍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于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葉由漢族女 性改進,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于漢服(即華夏 衣冠)體系。之后,上海、北京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 之后,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見圖1-2a)。

5.睡衣
睡衣一直被當作家居服飾,來源于西歐,現指用于晚上睡眠時穿著的服 裝(見圖1-2b)。
6.套裝
指經精心設計,有上下衣褲配套或衣裙配套,或外衣和襯衫配套。有兩 件套,也有加背心成三件套。通常由同色同料或造型格調一致的衣、褲、裙 等相配而成。其式樣變化主要在上衣,一般以上衣的款式命名或區分品種。
凡配套服裝過去大多用同色同料裁制。近年來也有用不是同色同料裁制的, 但套裝之間造型風格要求基本一致,配色協調,給人的印象是整齊、和諧、 統一。在職業場所多選用這種穿著方式(見圖1-2c)。
7.襯衫
穿在內外上衣之間,也可單獨穿用的上衣。中國周朝已有襯衫,稱中衣, 后稱中單。漢代稱近身的衫為廁腧。宋代已用襯衫之名。現稱為中式襯衫。 公元前16世紀古埃及十八王朝已有襯衫,是無領、袖的束腰衣。14世紀諾曼 底人穿的襯衫有領和袖頭。16世紀歐洲盛行在襯衫的領和前胸繡花,或在領 口、袖口、胸前裝飾花邊。18世紀末,英國人穿硬高領襯衫。維多利亞女王 時期,高領襯衫被淘汰,形成現代的立翻領兩式襯衫。19世紀40年代,西式 襯衫傳入中國。襯衫最初多為男用,20世紀50年代漸被女子采用,現已成為 常用服裝之一(見圖1-3a)。

8.背心
無袖上衣,也稱為馬甲或坎肩,是一種無領無袖,且較短的上衣。主要 功能是使前后胸區域保溫并便于雙手活動。它可以穿在外衣之內,也可以穿 在內衣外面。主要品種有各種造型的西服背心、棉背心、羽絨背心及毛線背 心等(見圖1-3b)。
9.西褲
主要指與西裝上衣配套穿著的褲子。由于西褲主要在辦公室及社交場合 穿著,所以在要求舒適自然的前提下,在造型上比較注意與形體的協調。裁剪時放松量適中,讓穿著者給人以平和穩重的感覺。西褲在生產工藝及造型 上基本己國際化和規范化。西短褲與西褲的工藝基本相同,長度在膝蓋以上 不等,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見圖1-3c)。
10.西服裙
又稱西裝裙。它通常與西服上衣或襯衣配套穿著。在裁剪結構上,常采 用收省、打褶等方法使腰臀部合體,長度在膝蓋上下變動,為便于活動多在 前、后打褶或開衩,多和黑色、肉色長筒絲襪或連褲絲襪搭配,作為女性正 式社交場合的裝束(見圖l-4a)。

11.風衣
一種防風雨的薄型大衣,又稱風雨衣,適合于春、秋、冬季外出穿著, 為近二三十年來比較流行的服裝。由于造型靈活多變、健美瀟灑、美觀實 用、攜帶方便、富有魅力等特點,深受各年齡層男女的喜愛(見圖1-4b)。
12.大衣
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 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19世紀20年代,大衣成為日常生活服 裝,衣長至膝蓋略下,大翻領,收腰式,襟式有單排扣、雙排扣。約1860年, 大衣長度又變為齊膝,腰部無接縫,翻領縮小,衣領綴以絲絨或毛皮,以貼 袋為主,多用粗呢面料制作。女式大衣約于19世紀末出現,是在女式羊毛長 外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衣身較長,大翻領,收腰式,大多以天鵝絨做面料。
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見圖1-4c)。
二、服裝成品部件、部位名詞術語(見圖1-5?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