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懂懂學歷史》之張衡,東漢巔峰

  • 懂懂學歷史
  • CX先生
  • 6127字
  • 2022-02-04 12:52:38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說,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你說的一句話,你說現代人多是古代貴族之后,這樣說來,難道所有農民都娶不上媳婦嗎?若是所有都娶不上,那就沒有農民了,是不是這個道理?若是他們能娶上媳婦,那他們就應該有后代延續到今天。

他說,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么年代什么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么一波,要么天災,要么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游戲,九死一生,又沒有資本娶三妻六妾,對個體來說,時間越長留下后代的概率越低,但整體基數大,肯定也有延續至今的。只不過農民個體與貴族個體比起來,留下后代的幾率小得多。

我說,小時候,我學寫春聯,寫的最多的橫批就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他說,春聯是老百姓的愿景窗口。民安的核心是國泰,就是國家太平,沒有內憂外患,不需要打仗,這對老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恩賜,殺敵三千,這三千不是別人?就是普通老百姓。其實還有個愿景老百姓不敢寫進春聯,就是少一些苛捐雜稅。

我說,按照你說的這幾個標準,東漢也算不錯的時代。

他說,是的!至少沒有大的戰亂。至于說皇帝換的勤,宦官與外戚爭權,今天你砍我的頭,明天我砍你的頭,那都是神仙打架,離老百姓很遙遠。東漢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至少有幾代人是安居樂業的。這也是命,就如同你爺爺可能打過鬼子,你父親可能挨過餓,但是你呢?不僅僅是歲月靜好了,甚至有些花天酒地。

我說,那我GET到了當皇帝的核心:第一、避免戰爭,既包括預防外敵來犯,又包括預防內戰;第二、苛捐雜稅不要太重。剩下的?我夜夜笙歌就好。

他說,但是,當你真的做到這兩點時,你會發現皇帝當的沒有存在感,甚至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當今圣上是誰。你不甘心,開始蠢蠢欲動,想干大事,要么戳戳鄰居,要么就想對內大刀闊斧。你若是真的別亂動,只是把握好大方向,做一些微調,當個存在感很低的皇帝,老百姓日子過的未必差,你想搞大改革?往往就是黎民百姓的災難,歷史上的很多災難都是類似的人禍。

我說,一提到東漢,我腦瓜里立刻蹦出來的就是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角,身為皇帝卻是曹操的小木偶。我總覺得東漢給人的感覺很菜,踉踉蹌蹌。

他說,這是假象。東漢可以理解為西漢的再建王朝,而且是大統一王朝,歷經十四任皇帝,壽命跟西漢相當。為什么東漢的歷史存在感這么低呢?因為,除了劉秀外,沒有太耀眼的皇帝。西漢有劉邦、劉恒、劉啟、劉徹四大天王。東漢之后又進入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前后都是歷史高光時刻,就顯得東漢黯然失色。

我問,你覺得當皇帝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他說,敬天愛人、高度集權。

我問,高度集權不是貶義詞嗎?

他說,在封建社會時代就是褒義詞,說明你具備控制全局的能力。研究中國歷史久了就會發現,歷史上的經典戰役多是內戰,內戰的根源就是皇帝不夠集權。封地太大、外戚作祟和門閥割據是主因,說白了,皇帝給信任之人的權力過大,給了他們野蠻生長的機會。最典型的就是安祿山,一次安史之亂使唐朝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完全就是全民絞肉戰。

我問,皇帝最怕的是什么?

他說,最怕的是大面積農民起義,會動搖基本盤。安史之亂那么大規模的絞肉戰都沒有撼動唐朝的穩定,因為安史之亂只是內部奪權。前面談王莽時,我們談到了說王莽運氣不佳,正好趕上黃河泛濫,糧食絕產,房屋淹沒,不起義就沒活路了。現在還有個說法很流行,就是中國朝代更迭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例如東漢末年正好進入了小冰期時代,中原關中大旱,半荒漠化,民不聊生,可是苛捐雜稅少不了,農民死路一條,不如造反,于是就有了黃巾軍起義。

我問,有科學依據嗎?

他說,竺可楨發表過一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他認為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系,而不是吏治失敗引起的。

我問,東漢為什么宦官能與外戚奪權?

他說,因為皇帝不夠集權啊,為什么不夠集權?劉秀一個人就用光了所有的運氣,子孫們過得都不咋地。他兒子漢明帝,過得還算不錯,夫妻恩愛,個人能力也不弱,政績還算斐然。剛才你說的木偶皇帝漢獻帝,最后也得了善終,也算是好福氣了。但中間的小皇帝們,真的都太慘了,有的甚至還在襁褓里就當了皇帝,這些娃娃能懂什么?咋可能集權?皇帝不行,身邊那么多虎視眈眈的肯定都要奪取話語權。

我說,連JJ都沒有的人,要什么話語權?

他說,宦官是最想維護皇權的一群人!我們一提到宦官,就覺得形象是負面的丑陋的,是因為史書由文臣執筆,他們內心瞧不上宦官,故意造成大眾的錯覺。其實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就是東漢時期的太監。你反過來想,宦官是什么人?沒有子嗣后代,把自己就定義成了皇帝的人,就是他們身心都是皇帝的,和皇帝利益完全一體化,維護皇帝就是維護自己。對于皇帝而言,宦官是真正的自己人。漢靈帝重用太監,保了二十年平安。漢靈帝去世后,太監們被袁紹殺光,繼承者徹底成了孤家寡人,聽任權臣擺布,內戰、篡位只是時間問題。

我說,按照你的世襲基因論,就是劉秀的后代基因不夠優質。

他說,從他兒子漢明帝的治理水平來看,劉秀的基因沒有問題!這里面還有個要素,強勢基因什么時候登臺也很重要。即便是個天才,你讓他六歲掌權,你覺得他能懂個啥?一個變形金剛就騙走了他的玉璽。也不能讓他八十歲才掌權,已經老眼昏花了,思維也跟不上了。總結就是接班不僅僅需要強勢基因,還需要接在合適的年齡段!你想,你沒了,你九歲的兒子接了你的班成了老板,他媽媽肯定想主持工作吧?股東也想主持工作吧?公司的領導層也想主持工作吧?最終就是幾股力量較勁。倘若你娃是三十歲接班呢?他很大可能會繼續你的高度集權和強勢,股東也聽話,管理層也聽話。

我問,東漢的張衡與西漢的劉歆都算文理全才,他們誰的科學認知更高呢?

他說,肯定是張衡。

我問,為什么呢?

他說,因為,科技這玩意,并不是某個人推進的,而是整個時代在推進。張衡比劉歆小了接近一百三十歲,這一百三十年間,科技一直是在進步的,作為晚輩的張衡,學習的起點就遠高于劉歆的終點,就如同你的科學素養,對天文地理的認知,也是吊打張衡的。

我問,真的嗎?我有些不好意思。

他說,一個高中生,足夠了。朝代在更迭的過程中,有前進,有后退,但是科技不同,是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匯總、升級的,所以歷朝歷代的科學家,誰更厲害?越近代的越厲害,楊振寧吊打他們所有。是楊振寧的智商吊打他們嗎?未必!是時代的科技結晶吊打了他們。今天隨便一個木匠就吊打魯班,隨便一個鄉村醫生就吊打李時珍,贏是贏在了時代高度,換句話說就是站在了巨人們的肩膀上。張衡雖然是天文學家,但是他對地球的認識還處于天圓地方階段,而你呢?知道太陽系、銀河系,還知道地球自轉與公轉,還知道行星與恒星,所以不要不好意思,你真的比張衡知道的多。

我問,東漢有哪些知名的醫學家?

他說,張仲景與他的《傷寒雜病論》。

我問,華佗不算嗎?人家華佗有麻沸散與開顱手術。

他說,華佗是不是真實存在,都是未知數,別的,更要打個問號了。

我問,您如何看待這些醫學理論?

他說,這些古醫學著作,包括《本草綱目》在內,可以當醫學歷史來研究,但是不能當藥方來研究。在純中醫時代,人類壽命基本等同于自生自滅。你這個年齡在我們那個年代已經瀕臨退休了。之前我不是跟你講過嘛,三十六歲就可以自稱老夫。人類壽命真正有大幅度提升,是源于兩件事,一是疫苗、抗生素的產生;二是足夠干凈的飲用水。

我問,不是說那些年代沒有癌癥嗎?

他說,是。第一、沒法確診,只知道這個人生病了,死了,因為沒法看到身體內部出現什么問題。第二、癌癥屬于老年病,全球什么樣的國家癌癥比例高?日本、丹麥、新西蘭,就是人均壽命越高的國家,癌癥比例越高,不是他們的環境不好,而是他們的人均壽命足夠長。從劉歆、張衡這些人的科學認知類比今天的高中生,你就知道張仲景、李時珍是什么水平了,一定要信仰現代科技,現代醫學,你若是生了病,能去大城市治療別去鄉村找什么老中醫……

我說,現在國家都在提倡大力弘揚中醫,《本草綱目》與《傷寒雜病論》都屬于中醫教科書藍本,你這不是唱反調嗎?

他說,我不反對大家研究,只是建議當醫學發展史去研究,隸屬文化范疇,不是醫學范疇。全球范圍內不僅僅中國有傳統醫學,每個流域文化都有,但是,誰先更迭到現代醫學,誰的人均壽命就長。

我問,整個漢朝,平均壽命有多少呢?

他說,二十歲左右。

我說,不到結婚年齡,人就沒了?

他說,十五六歲就開始結婚了,人均壽命越短越需要提前婚姻年齡,否則人類就滅絕了。你不要看到二十歲就理解為人只能活二十歲,這個平均壽命是與出生夭折率高以及戰亂、災荒有直接的關系,一個人沒病沒災,活個五六十歲還是比較正常的,若是能當個官,家里不缺肉吃,蛋白質充分,七八十歲也是不稀缺。

我說,你這么一說,我突然覺得今天是最好的時代。

他說,與過去比,今天是最好的時代;與未來比,未來是更好的時代。人類平均壽命過百只是時間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云儲存大腦記憶,人可以徹底脫離肉體束縛了,我思故我在,若是可以脫離肉體思考,相當于人類實現永生了。

我問,劉歆、張衡這樣的科學家,是不是幾百年才出一個?

他說,事實上古代的科學研究是非常基礎和樸素的,民間一直在有人在搞研發,只是,很少有這樣的全才,懂基礎科學又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既能做基礎理論研究又能用文字給記錄下來。準確地講,劉歆和張衡都是對一個階段科學領域基礎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延伸。渾天儀真的是張衡發明的嗎?不是,渾天儀最早的發明者叫落下閎,是西漢時期的,張衡只是在其基礎之上做了改進。

我說,我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見過。

他說,你說的那個,是明朝的。

我說,我還見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就是那個八條龍配八只蛤蟆的銅罐子。

他說,那是新中國以后臨時創造的,并非文物,也正是基于這一點,現在已經從課本里刪除了。這個玩意是誰造的呢?是一個叫王振鐸的人,當時他是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館長,他根據《后漢書·張衡傳》上一百九十六個字的簡單描述自行設計的,當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做科普宣傳,他自己也很明白,這個東西沒有實戰意義。歷史上,凡是很難復原的發明創造,都可以理解為意淫發明,說明壓根沒有成功過,今人比古人聰明不?科技水平高不?類似的玩意很多,包括那個司南,還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還有魯班的飛鳥,都屬于空想系列。

我說,東漢屬于盛世,經濟也繁榮,按理說,這種科學素養會不斷的積累,我們應該先發明蒸汽機、汽車才對,為什么工業發展比歐洲大陸晚這么多年呢?

他說,東漢時期,特別是張衡所在的年代,的確算的上一個盛世小高潮,羅馬、日本都在這個時間段與我們互加好友。之所以我們的科技和工業生產后來沒有領先于世界,是因為我們的朝代更迭是復盤式的,是農耕式的,民以食為天,一個朝代推翻了另外一個朝代,依然是在耕地上做文章,不考慮工業,不考慮商業。所以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大部分老百姓依然是靠在地里刨食吃。科技是為生產服務的,所以中國歷朝歷代的發明,基本都是圍繞著農業來的……為什么國外有這樣的土壤?他們是疊加式的。還有一點,就是普通老百姓缺少發家的土壤。改革開放里有一句話是非常牛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部分也是普通老百姓,深層含義是什么?就是國家提供了讓老百姓富有的土壤,而在歷史上這種土壤是不存在的。

我問,劉歆為什么不如張衡出名?

他說,因為張衡入選了歷代教科書,而且給他冠了一項特殊的技能,預測地震。實際上,張衡懂發明懂創造懂文學懂繪畫,在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建樹。劉歆在各個領域都不比張衡差,但是,他命不好,跟王莽捆綁在一起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歷史教科書里,王莽的形象也不是正面的。

我說,預測地震這個挺扯的,這幾年地震頻發,地震局又做不到及時預警,已經引發民怨:古人都能預測地震,你們地震局咋做不到?張衡的地動儀從教科書里刪除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地震局的朋友們抗議:你們可別誤導廣大人民群眾了,顯得我們很弱智!

他說,預測地震這個事,安在張衡身上確實夸張了,他那個地動儀跟在房梁上掛塊豬肉沒有任何區別。張衡在文學領域造詣更深,是漢賦四大家之一,也有很多不錯的詩,如果教科書不選地動儀而選張衡的文學作品,沒準他就是東漢版的白居易。前幾年,日本公布了新的年號,令和,就出自張衡的作品,他的《歸田賦》中有類似詩句“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你有空可以研究研究張衡的文學作品,你會愛上他的,你知道辛棄疾有個詞牌名叫青玉案不?也是摘自張衡的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我問,張衡有沒有比較實用的發明?

他說,記里鼓車,該車利用齒輪,在車子轉動時,運動傳遞到一個木人的手臂上,走一里路敲一下。今天的汽車里程表也是這個原理。當然這個也不是原創,西漢時期就有類似的記里車。

我問,張衡的科學理論,哪一點你認為在當時是很超前的?

他說,他在《靈憲》里寫有“月光生于日之所照”,即月亮不發光,它的光來自太陽。

我說,怪不得月亮后面的山命名成了張衡山。

他說,有行星也是以張衡命名的。這些能研究科學的人,真正厲害的不是發明了什么工具、什么儀器,而是他們有非常深厚的數學基礎,所以國家提倡加強基礎學科研究是有依據的。漢代的張衡和劉歆的數學成就都很驚人,劉歆差點算出了圓周率,張衡把圓周率精確到了3.14到3.16之間。

我問,張衡官當的好好的,為什么要歸田?

他說,感覺朝中混亂,宦官與外戚奪權,他不想蹚渾水。也可以理解為他呻吟兩聲,抱怨兩句,其實張衡一生也是官越當越大,官至尚書,差不多相當于總管家。

我問,張衡有這么多身份,到底該怎么定位?

他說,那需要先回到他所在的時代。他首先是一位官員,其次是一位文學家,再其次是一位科學工作者,平時也愛好繪畫。他也留下了很多勵志的名言,比如“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還被很多學校高懸以激勵學生。這兩年國家在推行官德語錄,就有張衡那句: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我問,張衡的爹是干什么的?

他說,他爹我不知道,爺爺我知道,被光武帝任命為漁陽太守,漁陽就是今北京昌平、懷柔、密云一帶,可以理解為郊區版的北京市長,曾經帶兵打敗過來襲的匈奴,不僅僅如此,還把南方水稻引進到了漁陽,造福于百姓。一千六百多年后,康熙為他專門寫了一首詩:“狐奴城下稻云秋,灌溉應將水利收。舊是漁陽勸耕地,即今誰拜富民侯。”

我說,張衡也是貴族出身。

他說,武將有可能是草根出身,文臣,一定是貴族出身,否則沒有機會念書。

我問,為什么你們那個時代的人,多是倆字?你看曹操的兒子叫曹丕曹植,也不避諱。在我們村里,若是父親是倆字的,兒子就不能倆字了。

他說,一個時期一個流行吧,整個漢代比較流行單字,王莽上臺后甚至出過禁令,禁止名字超過兩個字。其實你若是仔細觀察一下,整個漢朝不單喜歡用單字,還喜歡用王字旁,比如劉表的倆兒:劉琦、劉琮。

我問,是不是用王字旁來表示是王室出身?

他說,古代貴族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不是暴發戶,給孩子起名字,會帶上含蓄而美好的祝愿,不會到處彰顯我家是王族后代。所以,你把王字旁理解為美玉,更貼切。不過您的觀點也不是個例,的確有史學家與您的觀點雷同。

我說,懂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景宁| 家居| 宁强县| 仙游县| 保定市| 漳平市| 安岳县| 偏关县| 长宁区| 东阿县| 舞阳县| 高雄市| 正镶白旗| 伊宁市| 辽中县| 沈阳市| 大宁县| 清苑县| 景宁| 湾仔区| 清河县| 外汇| 天镇县| 藁城市| 元江| 天水市| 定边县| 遵化市| 大厂| 广安市| 周口市| 页游| 新田县| 平度市| 广平县| 博罗县| 鄂托克前旗| 奉贤区| 阿合奇县|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