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懂懂學歷史》之趙普,北宋創立

  • 懂懂學歷史
  • CX先生
  • 5411字
  • 2022-02-24 13:24:34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問,趙匡胤身上有什么標簽?

他說,兩點,第一、宋朝開國皇帝,第二、得天下最容易的開國皇帝。

我問,有多容易?

他說,兵不血刃。喝醉了酒,醒來一看,黃袍披身上了。

我問,您覺得趙匡胤在這場兵變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說,類似《讓子彈飛》里的姜文,既是總導演又是主演。為什么說趙匡胤是總導演?因為這個戲份只有他最熟悉,當年郭威就是靠“黃袍加身”上位的,趙匡胤作為郭威的小弟在戲中跑過龍套,事后自己又復盤細品過“黃袍加身”的高明之處,若干年后,他如法炮制。

我問,高明之處是什么?

他說,無辜、被動。意思是我從未有過反心,是手下這幫兔崽子們推動的,我不同意,將士們就長跪不起,我勉為其難接受了這一切。

我問,演這個戲的前提是什么?

他說,功高蓋主!郭威是功高蓋主,趙匡胤也是。能拿捏住趙匡胤的人有兩個,一是郭威,二是柴榮,可惜都死了。最可惜的是柴榮,英年早逝,否則,沒有趙匡胤的主角戲份。若是柴榮能活到六十歲,大概率會成為千古一帝,柴榮把大統一的基礎框架搭好了,沒等豐滿起來,掛了,趙匡胤繼承了他的政治遺產。

我說,柴榮還托孤給了趙匡胤,也沒能延續皇家夢看來,人活著的時候感情再好,也不能指望死后手下繼續忠誠。

他說,你病重時,握著媳婦的手,勸她趁年輕,繼續往前走一步,不要守寡。她不同意,還訓斥你,意思是生是你董家的人,死是你董家的鬼,說好的合葬就合葬,咋能半路改嫁呢?可是呢,當你真的走了,身邊不斷有人給她說媒,娘家人也勸她,身邊男人們還總想好事,她自己也就慢慢動搖了,反正人死不能復活,生活還要繼續,一個人的日子終究是太難了。于是,自己說服了自己,又婚了。

我說,趙匡胤沒殺柴榮的子孫后代,也算仁義。

他說,是的,還立了個祖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我說,柴榮有點可惜。

他說,所有帝王里,我最惋惜、最心疼的就是柴榮,要戰績有戰績,要眼光有眼光,要仁義有仁義,結果英年早逝。

我說,我看過一篇文章,說柴榮英年早逝是因為他滅佛,遭受了現世報。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里的“宗”就是指周世宗柴榮。

他說,我認為純屬巧合,柴榮是幾次滅佛運動里最文明的。皇權、軍閥與宗教,其實是你進我退的關系。老百姓日子過的越差越容易迷信,倘若你春風得意哪需要求佛拜神,是這個道理不?所以,民不聊生又戰亂的五代十國是佛教野蠻成長期,到后周時佛教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一是大量興建寺院勞民傷財,二是出家的人越來越多,有吃有喝又不用服兵役,是咱,咱也去當和尚。在這個大環境下,柴榮頒布了一系列的禁佛舉措。

我問,具體有哪些?

他說,第一、削減寺院,類似發放牌照,留大拆小。第二、僧尼必須考試、注冊,男子十五歲以上并且能讀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歲以上至少能讀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準私自受戒。第三、禁止自殘式布施,例如斬斷手腳、熱油燙臉、火燒胳膊,那個南梁皇帝蕭衍不就燒過嘛。

我說,這算不上滅佛。

他說,規范、優化的過程中,必然導致大量寺院被拆除,大量僧尼被還俗,若是把寺院看成佛教代理點,把僧尼看成佛祖代言人,柴榮的這些舉措也算滅佛。

我問,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片場導演是誰?

他說,他的助理趙普以及他的親弟弟趙光義。當時趙光義還叫趙匡義,哥哥上臺后,避諱,改為了趙光義。

我說,能一起密謀篡權,看來趙氏兄弟非常信任趙普。

他說,是的,趙普是趙匡胤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包括北宋的統一路線也是他提出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難。五代十國的十國,多在南方,屬于小割據系列,冷兵器時代的戰力是由南往北依次遞增,所以南邊是最容易拿下的。當年黃巢帶著一群烏合之眾就把南邊攪翻了天,黃巢朝北走試試?不出河北就GAME OVER了。南邊只有兩塊硬骨頭,一是盤踞江蘇安徽一帶的南唐,二是盤踞四川盆地的后蜀。南唐有長江,后蜀有秦嶺,跟三國時期吳蜀地形有點像。

我問,十國里有沒有類似瑞士這樣的中立國?

他說,中國歷來講究的是臣服,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中立國。但是還真有這么一塊“軟骨頭”,就是今天上海、浙江一帶的吳越國,錢氏家族創建的。一聽錢氏你就懂了,文人治國。文人治國的特點就是重文輕武,擅搞外交,他們積極與契丹、日本、朝鮮這些國家搞聯誼搞貿易,對內呢?重農桑、興水利,休兵息民。宋朝一建立,又有大統一的兆頭,吳越國積極歸降了,皇帝被封為淮海國王,吳越平穩過渡,江浙地區的經濟沒遭受打擊破壞,老百姓也免遭戰亂之痛。

我說,五代十國期間,吳越貌似也沒怎么挨打。

他說,那時他們也是低姿態模式,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正朔,并且接受其冊封,意思是你們是正統,我們只是一個諸侯國,你們讓上貢我們就上貢,一是你們別打我們,二是鄰居們要是打我們,你們要替我們主持公道。吳越國第一代君主錢镠很早就立下了規矩,意思是咱治理吳越國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咱錢家千秋萬代,更是為了這一方百姓,咱也沒有在中原大地稱帝的野心,咱就偏安一隅,專心搞發展就行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局面就是錢镠始創的。

我說,你這么一說,我突然很佩服錢氏家族的大智慧。

他說,這可是最有生命力的名門望族,一是專注學問,二是遠離政治。錢氏家族歷朝歷代最不缺的就是狀元,拿近現代舉例,錢穆、錢鐘書、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就這幾個,夠分量不?

我說,我突然想起來,《百家姓》開頭就是“趙錢孫李”,錢姓排第二位。

他說,趙姓排首位是因為《百家姓》編成于北宋初期,趙家的天下。

我問,有沒有一種可能,今天的錢氏家族也像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樣,一直在低調的做著無冕之王?

他說,完全有這種可能。

我說,南唐的李煜不是也投降了嗎?還不是被賜了毒酒。

他說,吳越是沒有開戰就投降了,南唐是打輸了以后才投降的,性質能一樣嗎?另外,吳越在當時是香餑餑,他們投降誰,誰都會無比歡迎,帶來大量資金和技術,帶動地方興盛,只會穩固政權,不會影響新政權,因為他們明確不做最大的統治者,只安心發展生產,對新統治者有百利而無一害。而南唐李煜呢?他是個危險的政治人物,有無數追隨者,有人甘心為他獻青春獻子孫,隨時可以再次被擁戴上臺,留著當然是禍害,再加上還負隅頑抗過,能有好果子吃嗎?

我問,北宋的統一之戰,最難啃的骨頭是誰?

他說,北漢。北漢屬于后漢的殘留,面積不大,之所以難啃是因為背后有契丹撐腰。當初宋朝南下一一收復時,兵力也是一分為二,一半駐守北疆,防止北漢或契丹來犯,一半南下。

我說,一九七九年時,戰力也是這么分配的,一半守北疆,防止蘇聯老大哥南下,一半去教訓越南。

他說,古今中外,很多戰役都有相似之處。

我問,契丹為什么難打?

他說,步兵對騎兵。雖然中原一直都很重視騎兵的發展,但是,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馬匹,也沒有足夠多從小長在馬背上的騎手。變法時,王安石認為統一中國關鍵是要打敗西夏,避免腹背受敵,要打敗西夏應該先收復河西走廊,因為河西走廊是養馬也養騎手的地方。而西夏之所以在與宋朝戰斗中占有上風,就是因為宋朝以步兵為主,西夏以騎兵為主。

我說,所以,成吉思汗,所向披靡。

他說,那是后話。

我問,杯酒釋兵權發生在什么階段?

他說,政權基本穩定了,不需要南征北戰了,那么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們就成了宋朝最大的威脅。趙匡胤特別喜歡找趙普聊天,他問趙普,你覺得唐朝末期四分五裂,根源是什么?趙普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趙匡胤問有沒有解藥?趙普就提出了十二字方針:削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

我問,有沒有不愿意交權的?

他說,在小命與兵權之間,二選一,你選哪個?你選擇主動退休,那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你若是負隅頑抗?那對不起,現在中央集團有絕對的實力滅掉你,大家自然會選擇主動上交兵權。趙匡胤也猶豫過,覺得有些兄弟跟著自己出生入死,應該不會背叛自己的,想繼續留任他們。趙普就反問他: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意思是當年郭威對你不好嗎?柴榮對你不好嗎?都托孤給你了,也沒影響你恩將仇報啊。

我問,收繳了兵權,趙匡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他說,還不能。杯酒釋兵權只是拿下了當下可能有威脅的將領,但是不排除未來會有類似的奇才出現,所以要改變軍隊的管理辦法。趙普設計了一套全新方案,叫制衡法,把禁軍一分為二,一半駐守各地要塞,一半駐扎在京城周圍,兩者相互制衡。在制衡法的基礎之上,又提出更戍法,意思是全國部隊不斷換防,并且要定期換防到京城,接受思想教育。你這么想,倘若后周也是這么設計的,趙匡胤根本不可能搞兵變,即便你帶著十萬大軍兵變了,駐守在邊疆的十萬禁軍以及更多的地方軍接著就殺過來了,你很難有勝算。

我說,還是趙普想的周全,他應該是個讀書人吧?

他說,自稱半個文盲,貌似只讀過《論語》。他身上不是有個典故嗎——半部《論語》治天下,顧名思義,推崇儒學治國。

我說,釋兵權、制衡、更戍,解決了藩鎮擅權的隱患和禁軍的弄權問題。趙普還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嗎?

他說,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策略,目的是改變權力結構中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改革措施可歸納為兩點。第一、加強中央集權,包括集中軍權、集中行政權、集中財權、集中司法權。第二、對各級權力進行一系列的制約,增加審批、監督環節,各管理部門相互牽制,相當于給每級權力都套了一個籠子,甚至連皇權也約束在內。據說趙匡胤想買個燒香驅蚊用的熏籠都需要層層審批,一套流程走完要好幾天。趙匡胤是武人出身,自然不耐煩,感嘆了一句: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

我說,草根還沒適應貴族生活。

他說,趙匡胤不算草根,他是官二代出身,算是武人世家,讀書可能少了一些,對皇家的制度略陌生。好在趙普懂這些禮制,手把手的教他:禮制也是統治催眠的一部分,權力必須有相應的牽制,成為舉國運轉系統的一個環節,哪怕你是一國之主,也不能帶頭去破壞,例如明天要跟美國總統會晤了,你不能穿著球衣球鞋就去了。有些事情趙匡胤內心可能有些不耐煩,但最終還是一一遵從了禮制。前面我說狄仁杰是武則天的救星與克星,你說狄仁杰是武則天的教練,實際上呢?趙普對于趙匡胤也是類似的角色,教導、輔佐。

我問,趙匡胤死后,為什么是他弟弟接班而不是他兒子?

他說,民間的說法是燭影斧聲,意思是趙光義弒兄上位,燭影斧聲這四個字本身就很有畫面感。官方的說法是突發疾病。至于真正死因,成迷。哥哥死了,弟弟接班了,實在說不過去,所以趙普就出面幫著發布了一個“金匱之盟”,核心是四個字“兄終弟及”。金匱之盟的大意是趙匡胤搶了后周小皇帝的龍椅,他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前就囑咐他要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幼子,以免重蹈覆轍。

我問,沒立太子嗎?

他說,沒有,不僅僅是趙匡胤沒有立過太子,你看五代十國這段時間里,各朝代幾乎沒有正規立過太子,也就是說,梁唐晉漢周的第二任統治者,都不是以太子的身份當上皇帝的。到了后周時期,郭威傳位給柴榮也是這樣的,郭威沒有立柴榮為太子,柴榮是以晉王加開封府尹的身份登上皇位的。你看趙匡胤怎么安排的后事?他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那么文武百官按照慣性去理解,趙光義將要接替皇位,而且是皇帝的意思。這也就是為什么趙光義上位,大家沒有替趙匡胤兒子們打抱不平的緣故。

我說,趙匡胤跟趙普私人感情很好。

他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幅名畫,明朝劉俊創作的《雪夜訪普圖》,你有機會可以搜來看看,里面有三個人物,趙普、趙普妻子、趙匡胤。趙普跟趙匡胤兄弟倆感情都很好,不過合作過程中也是風波不斷,忽遠忽近,趙匡胤甚至罷免過趙普。每次風波過后,他們之間皇權與相權的平衡都要在此消彼長中重新打破、分配、均衡。就跟兩口子似的,共苦后又是無盡的相互折磨。

我問,趙普跟趙光義是怎么合作的?

他說,趙普在趙氏兄弟倆手里經歷了三起三落。趙匡胤死后,趙普身上有個很重要的符號意義,他就是開國元勛系列,有非常強的話語權,他后面的兩次復出,都是為趙光義滅火。第一次是眾人質疑趙光義的正統身份,趙普拿出金匱之盟解圍。第二次是趙光義北伐失敗,大家質疑他的統治能力。于是趙光義把趙普搬出來了,趙普大刀闊斧整頓政壇,誰不聽話收拾誰,幫趙光義渡過難關。類似的救火還有很多。不過趙光義的金匱之盟也是給自己挖坑了,畢竟他還有個弟弟叫趙廷美,按照這個傳承,你死后是不能傳給你兒子的,而是要傳給你弟弟,那趙光義就去問趙普,您看這個事怎么解決?趙普順便創造了一個成語“一誤再誤”,意思是金匱之盟本身就是個錯誤,既然意識到是個錯誤了,那就需要改過來,總不能“一誤再誤”。趙光義順勢把弟弟給流放了。

我問,趙匡胤的兒子們以及弟弟,后來怎樣呢?

他說,相繼英年早逝。

我說,趙匡胤哥倆祖籍河北,等于老家被別人占領著,為什么不收復幽云十六州?

他說,你以為沒打過?打不過!剛才我們說到趙光義北伐,就是想收復失地。包括我們熟知的楊家將抗遼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兩次北伐都以損兵折將告終,宋朝的文臣開始鼓吹和平相處的好處,武將也不愿意流血沙場,反正現在小日子過得挺好的,何必去拼命呢?什么一雪前恥,都是虛的。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漸漸的,連皇帝都相信了這一套理論,再沒有人提及幽云十六州,就當不存在似的,宋朝對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答卷,是個負數,所以現在有人稱宋朝為“矬宋”。

我問,若是外敵來犯呢?

他說,花錢買平安,對西夏,對遼國,都是如此。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宋朝不喜歡打仗也有積極的一面,民眾不參戰,可以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科技,可以說宋朝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富有的朝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安龙县| 安化县| 长汀县| 瑞丽市| 锡林浩特市| 灵寿县| 东莞市| 彭山县| 高阳县| 乌拉特前旗| 砀山县| 长泰县| 安溪县| 温泉县| 嘉义县| 加查县| 汉川市| 瑞安市| 花莲县| 达州市| 扎鲁特旗| 额敏县| 邹平县| 丰台区| 遂溪县| 当涂县| 灵石县| 永平县| 铁力市| 环江| 漳浦县| 阳朔县| 土默特右旗| 老河口市| 东丰县| 清丰县| 榆社县| 大同市| 南召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