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懂懂學歷史》之高允,北魏興盛

  • 懂懂學歷史
  • CX先生
  • 5993字
  • 2022-02-16 20:27:13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問,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誰更穩定?

他說,單從疆域變化而言,南朝相對穩定一些。南朝的統治者和基本盤是漢人,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疆域內即便有異族也泛不起浪花。而北朝是群狼搶肉。起初前秦統一了北方,在狼王苻堅的領導下,眾狼有過短暫的蜜月期。苻堅是氐族人,他一死,整個北方立刻裂變成了兩大版塊:關中一帶被羌族人占領稱為后秦;河北山東一帶則被鮮卑慕容家族占領稱為后燕。此時,北方還有個小團隊開啟了二次創業,就是鮮卑拓跋家族創建的北魏。為什么說是二次創業呢?五胡亂華時,他們也來搶過肉,結果被苻堅一巴掌給拍死了。漸漸地,后秦后燕北魏形成了三足鼎立,北魏最弱最小,在今天內蒙古一帶。最終結果呢?北魏統一了北方。前面我們提到過,劉裕稱帝后為什么沒有使用漢而使用了宋作為國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三國時期蜀漢為曹魏所滅,劉裕建國時眼看著北魏在壯大,犯忌諱。事實證明劉裕的擔心也不是多余的,南北朝第一階段的對峙,就是南宋對北魏。

我問,南朝與北朝,誰的戰力值更高?

他說,肯定是北朝。中國的歷史更迭,多是北滅南。北朝戰力高的原因有幾點:第一、平原多、良田多,而南方多丘陵,產糧區少,在農耕時代,北方人口密度大于南方。第二、在古戰場上,騎兵相對步兵而言,無論行軍速度還是單兵戰力都是外掛一般的存在,而北方又是馬匹的主產區,士兵多善騎。第三、胡人更加彪悍、健碩,單兵作戰能力更加突出。

我問,按理說,南方氣候不是更宜居嗎?

他說,那是今天。古代南方人口增長緩慢,一個重要因素是瘴氣,瘴氣是啥?可以理解為瘧疾、血吸蟲、霍亂、麻風、天花、流感、疹癥大薈萃。

我問,南北朝中的南朝與北朝,誰是中華民族的正統?

他說,從貴族血脈的角度說,西晉滅亡后,達官貴人跑到南京另起爐灶,建立東晉,整個南朝基本就是東晉的延續,那么可以把南朝理解為正統。《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肯定傾向于東晉,再怎么說,整個晉朝也是司馬家族的高光時刻,所以,司馬光認為南朝是正統。但是歷史又以結果論英雄,最終是北朝滅了南朝,隋唐又是北朝的延續,所以李唐宗室修《晉書》時奉北朝為正統。

我說,按照我的理解,當時漢人都去了長江以南,北方全是胡人,北朝就不可能是正統。

他說,這里面有個基本盤的問題。雖然胡人統治了整個北方,但老百姓依然是漢人居多,胡人處在最上層,中間管理層也以漢人為主。西晉末年流行衣冠南渡,但是并非所有大家族都南渡了,半數以上依然留在北方,代表家族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而且老百姓始終和土地捆綁在一起,多留在了北方。

我說,類似日本占領華北平原?我讀小學時,每到清明節,學校就會邀請老紅軍來講抗日故事,其中有個細節我一直都理解不了,據老紅軍講,當年幾個日本兵管著我們兩個縣,我納悶的是為什么不殺了他們?

他說,殺他們的結果,就是惹來屠城。他們把一兩個縣作為一個管理單位,核心層是日本人,然后吸納中國人組建對應的簡易政府。通俗一點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遍是比較麻木的,他們對誰來管理自己不是那么敏感,反正讓我種地、讓我活命就行了,沒有電視上演的那種對誰恨之入骨。所以,歷朝歷代從來就不是靠兵丁駐防來統治廣大農村地區的。按你的理解,日本的管理密度太疏松了。其實不然,日本作為外來侵略者,相比中國歷朝歷代來說,這在駐兵上已經是高密度了。元朝與清朝連縣縣駐兵都沒做到,照樣穩定了局面。上學時你們學的太平天國,聽起來勢力范圍很大吧,覆蓋整個長三角。實際上呢,真正掌控在手里的不過是沿江的幾個大城市,其他地方上不過是鄉官自治。

我說,有點類似南非,管理層是白人和優質黑人,基本盤是黑人。

他說,差不多。

我問,胡人統一北方后,會不會主動聯絡漢族各大名門望族?

他說,肯定的,名門望族也會主動聯絡他們。得天下者得士心,只要你掌握了政權,他們就愿意效力于你。

我問,后秦、后燕、北魏三足鼎立時,按理說,后秦是最有統一實力的,畢竟盤踞關中,為什么勝出的反而是北魏呢?

他說,后秦最吃虧,四面都是勁敵,西有夏,南有晉,東有燕,北有魏。還有一點,他們是胡人,而整個中原大地的基本盤是漢人,胡人直接扎根在漢人根據地,根基不牢。他們應該使用蠶食戰略,從一個邊吃起,慢慢的推進。北魏就從今天內蒙古的位置朝下推進,一點一點的,最終全取北方。后來日本侵略中國,也是借鑒了這個戰略,不是直取南京,而是先占領東三省,把這里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逐步推進,一直到日本投降,大半個中國還被他們掌握著。

我問,胡人為什么最終又被我們漢文化同化了呢?

他說,殖民的過程就是兩種文化碰撞的過程。誰的文明更先進,誰就會占主導。例如歐洲文化對非洲肯定是更先進的,所以歐洲語言、秩序很快在非洲推廣普及。相比少數民族而言,我們的語言、文字、文明秩序都更先進一些,所以很快就占領了上風。政權方面是胡人領導漢人,但是文化方面,我們完全把他們吞噬了。

我問,北魏把首府設在哪?

他說,他們先是把老巢設在內蒙古,然后逐步南推,設在大同。在古代大同就是邊塞城市,本身就有很多游牧民族定居在此。北魏皇族是鮮卑族,也是游牧民族,他們選大同就是給自己一個緩沖區,一方面是慢慢適應漢文化,一方面是預防北方游牧民族騷擾。定都大同后,大同人口越來越多,而大同周圍土地貧瘠,遇到不好的年頭,整個都城吃飯都是問題。很多人建議遷都鄴城(今邯鄲安陽一帶),鄴城周圍良田無數,物資充沛,為什么不去呢?就是覺得在漢人里的基礎還不夠牢,去了容易政權不穩,當政權足夠穩定后再南推不晚。在統一北方五十年以后,他們才遷都洛陽。

我說,有高人指點。

他說,是的,拓跋家族得到了當時北方四大家族之一的清河崔氏的鼎力支持,代表人物是崔浩。拓跋家族能統一北方,最大的功臣就是崔浩。當初拓跋家族想從大同搬遷到鄴城,所有人都支持,只有崔浩反對,崔浩反對的理由是遷都容易導致動亂,這是中原王朝不變的規律,咱不能挑戰概率。拓跋家族非常信任他,畢竟自己是外人,不懂中原規矩,凡事多問問崔浩沒毛病。

我問,崔浩還有哪些功勞?

他說,北魏初創者叫拓跋珪,崔浩當時給他干秘書。北魏第二任叫拓跋嗣,這期間,崔浩反對遷都,建議北魏跟劉裕建交并借道給劉裕讓他們攻打后秦,當然拓跋嗣沒聽,吃了大虧。劉裕死后,拓跋嗣想趁機南下,崔浩極力反對,提出了一個折中建議,您若是實在想打,就打到淮河以北,把這些地盤先拿下來,以淮河為界進行對峙,而不能直接去偷滑臺、虎牢這些重鎮。結果呢?拓跋嗣也不聽,又碰了一鼻子灰。經過幾個回合,拓跋家族終于認識到崔浩的價值,對他越來越信任了,到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崔浩已成拓跋家族最得力的助手,幫著拿下大夏國、擊退柔然、消滅北涼,實現北方大統一。

我說,頭號功臣。

他說,但是,下場很慘。實現大統一后,拓跋家族覺得應該修修國史,增加一下民族自信心,讓老百姓知道我們拓跋家族有多勇猛。太武帝拓跋燾跟崔浩說,你來負責這個事,一定要實話實說,可別忽悠后人。崔浩也真聽話,照實寫了。你想,他們就是來自大興安嶺的蠻夷,茹毛飲血,哪有什么文明史?原本,拓跋燾是想寫本家族傳記傳給后人的,結果崔浩自作主張直接給刻碑上了,等于把拓跋家族的黑歷史給現場直播了,那能有好果子吃嘛?殺!不僅要殺他,要滅九族,整個崔氏都要殺,有聯姻關系的也要殺,北方四大家族差不多全軍覆沒,唯一的幸存者叫崔模,是滎陽太守,崔模篤信佛教,十分虔誠,而崔浩呢,特討厭信佛之人,因此當權時就總欺負崔模,等到崔浩被殺連累整個家族時,崔模因為常被崔浩欺負,竟然在這場滅族慘劇中,幸免!

我說,伴君如伴虎,一點都不假。

他說,我個人感覺,到了崔浩這個級別的官員,不會弱智到真的如實編寫歷史。若真是因此,那么同修國史的其他編輯也會被株連九族,為什么同是編輯的高允什么事都沒有?說明一點,崔浩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到了非殺不可的地步,是幾股力量絞殺了他。

我問,會是什么力量呢?

他說,兩方面,一是崔浩致力于恢復漢家文化、實現高官與博學合一的士族門閥政治理想,打造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原政權,那樣基于血統的鮮卑貴族將很容易被取代,因此,太武帝拓跋燾推行的漢化政策越多,鮮卑貴族越恨崔浩。二是北魏時期,佛教興盛,崔浩提議、組織過滅佛運動,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崔浩的這個提議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當朝很多人也信佛,必然會遭到朝中握有重權的佛教徒的反撲。

我說,拓跋家族是鮮卑人,野蠻人系列,給人感覺不該信佛。

他說,這是統治策略。相對整個中原大地而言,北魏當權者是外人。他們發現老百姓普遍信佛,佛教在民間基礎特別好,他們看好了佛教這個媒介,于是整個皇族上下也都開始信佛,甚至發動滅佛運動的太武帝拓跋燾最初也信佛。這跟美國總統要手持《圣經》宣誓是一個概念,是不是真信不重要,但是站隊很重要。拓跋燾不是滅了河西走廊的北涼嗎?滅了國不說,還把皇族和臣民包括文士、僧人及能工巧匠,就像趕牲口一樣趕到了大同。當時,佛像的造像技術從古希臘傳至中亞,又從中亞傳至新疆和河西走廊,北魏攻滅北涼的這次戰爭,就把造佛像的技術帶到了大同,佛像多多自然信徒多多。

我說,也就是說,太武帝拓跋燾對佛教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他說,是的。后來為什么他又下決心滅佛呢?物極必反,當佛教體量、影響力大到可以左右政權時,自然就會引發滅佛運動,這就如同股災一定對應著歷史高點是一個道理。最初,整個皇族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工具,說的好聽一點,是用來建立跟漢族老百姓鏈接的通道,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統治工具。結果呢?皇族一個個都沉湎于佛教,包括太子,是讓你們假裝信一下,你們竟然搞起沉浸式了。其次呢,國家提倡全民信佛的結果是僧尼待遇高,有吃有喝不用服兵役,而且到處圈地圈錢,成了商業帝國,僧侶們也不正干,既搞錢又搞女人。拓跋燾一看,這不行,長此以往,這些人早晚要奪權,關鍵是太子也已經被洗腦了,整天阿彌陀佛,等他接班他還不把整個江山送給尼姑了?

我說,我搜集資料時,發現有另外一個說法,是崔浩信了寇謙之改良五斗米教發展而來的道教,把拓跋燾也給掰彎信道教了,進而打擊佛教,推動了滅佛運動。

他說,我跟你講,能當皇帝的人,都只信自己,無論信什么教都只是表演。佛教想和諧發展的前提是什么?佛教協會會長積極站隊,還有就是不能朝皇族內部滲透。你可以擁有你的佛教帝國,但是信徒只能是普通老百姓,表面控制權在你手里,你是萬人跪拜的活菩薩,但是你要聽我的,否則?我能容你嗎?

我問,那太武帝拓跋燾滅佛與崔浩又有什么關系?

他說,崔浩是提議者、實施者。一直到今天,很多佛教徒都把崔浩被株連九族認定為報應。我個人的觀點,是當時佛教對朝中滲透太深,反噬了崔浩,不管什么年代,滅信仰都是最難的。

我說,應該推行他們鮮卑人信的教。

他說,晚了,當時佛教群眾基礎已經很好了,拓跋家族是分子,而分母是99.99%說漢語的老百姓,他們要想統治好,必須被動漢化,跟漢族通婚、使用漢姓,甚至積極信佛。

我問,佛教什么時候再次興盛?

他說,很快,太武帝滅佛只持續了六年,他死后,滅佛行動也被廢止了,佛教又迅速發展起來。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先后開鑿,少林寺也是同時期興建的。到北魏末期,各地已有寺院三萬有余,僧尼共二百萬了。

我問,這些胡人宮內,有沒有一些很奇葩的規矩?

他說,男女之事比較多。例如父親死后,兒子要接管后媽,王昭君就先后嫁給過兩個兒子。后世有人說唐朝李世民是鮮卑之后,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他接管了兄弟媳婦,還有李隆基跟兒媳婦之類的,意思是漢人干不出這些臟事,只有胡人才會。這些還不算什么,我說個最奇葩的,“子貴母死”,意思是北魏的皇子一旦被立為太子,他的生母必須被賜死,以防止外戚勢力過大、干涉朝政。

我問,為什么一提北魏時期的權臣,人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高允?

他說,古代做官,腦袋拴在褲帶上,隨時會掉,所以在后人看來,能壽終正寢活到九十八歲并且做過五朝元老的人,簡直就是圖騰,甚至可以供奉起來,讓自己也如此的好運。其次呢,南北朝是一個很重視名聲的時期,聲譽對一個人能否做官、官能做多久有很大影響,間接造成了文人間互相吹捧的風氣,夸人都夸的很離譜,高允的“好”很大一批都來源于同僚贊美。

我問,真的活到九十八?

他說,公元五世紀,九十八歲相當于今天的一百二三十歲。你知道中國的長壽村為什么多在偏遠山區嗎?因為,他們的戶籍信息不準確,中國真正的長壽村在北京、上海。所以,對于高允的九十八,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只是無從考證了,看一個細節,他的職業生涯是從四十一歲開始記錄的。

我問,高允是貴族出身嗎?

他說,高允家族屬于第三梯隊了,充其量是大戶人家,第一梯隊是鮮卑貴族,第二梯隊是四大家族。

我問,高允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他說,人物傳記里,若是描述他的武功有多高強,道德有多高尚,都說明一點,他做的事,太少值得記載的。比如李廣作為大將軍沒有一場殲敵過千的戰役。傳記里對高允的記錄,多是道德方面的,例如很清廉,政府不發工資,倆兒子砍柴養活他;審判犯人很公正;做人很誠實,等等。至于說事業方面的記錄?極少。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為什么他能壽終正寢?就是足夠無為,使用的是司馬懿模式,小心翼翼、茍且偷生,時刻不得罪人。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解讀,高允雖然也是大戶人家出身,但是父親死的早,他基本就是孤兒模式,一心只想為國家效力,他的內心信仰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我也不站隊,我也沒私心,一心為國家做事。再說回崔浩,他是標準的貴族門閥的代表,出生即站隊。

我問,北魏時期的版塊大,還是前秦時期的版塊大?

他說,前秦時期大。前秦巔峰時的版塊是很夸張的,拿今天的地圖給你講吧,新疆、西藏、四川、內蒙古、東三省都隸屬前秦范疇。為什么這么牛逼呢?因為前秦使用的是蘇聯模式,是戰略聯盟,也是省力模式。而北魏呢,則是從內蒙古朝下打的,從一個個村莊打出來的,消耗太大,所以版圖不是很大,北到內蒙古,西到銀川,南到秦嶺,大體是今天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不包括東三省。

我問,花木蘭是不是北魏時期的?

他說,是的,當時北魏出征柔然,柔然就是今天的蒙古。

我說,我一直以為花木蘭是替漢人打仗呢!

他說,北魏最終就是隋唐,也可以理解為漢人。

我問,北魏哪一代皇帝徹底實行漢化政策?

他說,孝文帝。先找個祖宗,說黃帝是鮮卑始祖,要求鮮卑姓改為漢姓,禁止鮮卑姓同姓通婚,鼓勵與漢人通婚,把戶籍系統也改了,融鮮卑與漢族的姓氏制度于一爐,不分什么鮮卑什么漢族,從此大家都是中國人,過上幾十代,已經分不出哪是漢人哪是鮮卑人了。

我問,南北朝,會互通有無嗎?

他說,會!相互會派使者做文化交流,也是間歇性的,想起來就打幾拳,想起來又親兩口。白袍將軍陳慶之“出訪”了一次北魏,回去后特別尊敬北方人。有人就問他,去了一次北方咋被洗了腦?他說,最初,我認為長江以北(北朝),全是戎狄之鄉,等到了洛陽(北魏首都),才知道高級知識分子都在中原,長江以南(南朝)根本趕不上,怎么可以輕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津市市| 唐河县| 石棉县| 进贤县| 灵武市| 新建县| 津市市| 洛南县| 平度市| 沙湾县| 涟源市| 南开区| 安西县| 文化| 饶阳县| 海阳市| 资阳市| 丰顺县| 襄樊市| 清远市| 岑巩县| 华池县| 永靖县| 安康市| 米林县| 黑水县| 金寨县| 宿州市| 新郑市| 高阳县| 铜鼓县| 蓬莱市| 武平县| 通河县| 昭苏县| 林周县| 宁阳县| 长治市| 巴南区|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