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強大而不強勢的父母
- (德)保羅娜·肖伯特
- 2645字
- 2022-01-28 13:02:39
兒童權利、法律和科學
——“新”的養(yǎng)育目標與價值傳遞
對德國許多人來說,教會的權威和戒律已失去了其在教育領域的參考價值。取而代之的,似乎是法律、兒童權利,還有科學——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它們?yōu)榻逃⒆拥於藝烂C認真的新基礎。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1989年11月20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共有54條,闡述了全世界兒童及18歲以下的青少年擁有以及應有的權利。
《兒童權利公約》共列出三大類內(nèi)容:
○ 身份權:主要闡述兒童有權保留其姓名、國籍、宗教以及受到法律承認的家庭關系,有權尊重自己的文化。
○ 受到保護的權利:保障兒童有不受到惡劣對待、虐待、性侵犯、剝削和歧視的權利,同時保障兒童的個人隱私權(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6條,見附件)。這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為:父母無權翻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記。
○ 參與權:回看兒童權利發(fā)展的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兒童權利公約》是一個歷史性的創(chuàng)舉。孩子不再只是被保護的對象,《兒童權利公約》賦予了兒童權利主體的地位。孩子擁有自己的權利,其結(jié)果是,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法官,都不能僅僅因為自己是成年人,就對孩子任意處置。
例如公約第12—17條就賦予了兒童個人隱私權、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以及在與其相關的事務中出席聽證的權利;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和心智成熟度,在進行與其相關的決定時,也應聽取他們的意見;兒童擁有言論自由;兒童有獲取資訊、與他人自由結(jié)盟和參與和平集會的權利。只要不損害他人的權利或自由,所有上述權利皆被視為有效。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都意味著什么?擁有上述權利,孩子是否就能在我們成年人談話時不停地插嘴,是不是就沒有邊界了呢?一想到所有這些條款都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實施,我們做父母的,簡直寒毛直豎!
不過不用擔心,兒童擁有權利并不等同于讓兒童完全不受約束,不是說孩子可以任意妄為。公約只是明確了父母有責任去傾聽孩子,并在做決定的時候顧及孩子的年齡,適當?shù)匕阉麄兊囊庖娍紤]進去。也就是說,我們要對兒童權利加以深入探討。要是能和孩子一起做這件事就更好了。
這里有個小小的案例,特別形象地展示了該如何將公約第12條“兒童參與權”實施到居住環(huán)境中。
在德國亞琛市未成年人保護聯(lián)盟的倡導下,亞琛市公益住宅建設組織已于多年前在其新建社區(qū)實行了一種“對兒童友好的住戶守則”。
在那里,居民須遵守如下規(guī)則:每位住戶盡力體諒兒童行為,家長和孩子則須在玩耍時盡量顧及全體住戶之共同利益。發(fā)生爭執(zhí)時,兒童的意見須被聽取并加以參考。
德國《民法典》第1631條第2段
一旦簽署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簽約國就有義務調(diào)整本國相關法律,使其順應公約條款。德國于1992年簽署加入公約,隨后對《民法典》第1631條進行了修改。
自2000年11月起,第1631條第2段規(guī)定如下:兒童享有受到非暴力養(yǎng)育的權利。禁止任何體罰、心靈傷害和其他有傷兒童尊嚴的教育手段。
這對作為父母的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首先,非暴力地養(yǎng)育孩子,應成為我們眼中理所當然之事。不打屁股,不扇耳光,不拽頭發(fā),不關禁閉。
現(xiàn)在大部分父母都明確地拒絕毆打或有損尊嚴的教育手段。然而我們還是會在某些“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無法自控。
其次,什么是心靈傷害呢?什么情況下會造成這種傷害?這一點在法律條文里沒有明確的定義,此處舉幾個例子說明。
○ 體罰:扇巴掌、打耳光、拽頭發(fā)、踢人或者用物品打人等身體傷害行為。最后一項已經(jīng)構(gòu)成虐待行為,可追究其刑事責任。
○ 心靈傷害:孩子經(jīng)常受到呵斥、貶低和歧視,經(jīng)常遭到挑剔指責、當眾羞辱,或被朋友孤立,被威脅送進孤兒院,被指責為造成父母分居、離婚、死亡或生病的原因,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父母之間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也會導致孩子受到嚴重的心靈傷害。
○ 損害尊嚴:其目的往往是讓孩子感到羞愧,打擊其意愿。長期損害尊嚴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
為什么我們不應該用體罰和其他有損尊嚴的手段來教育孩子呢?
有孩子的人以及從事兒童相關工作的人都知道,有些情況難免讓人收不住手,或者至少手癢難耐,實在想打下去。尤其是在面對艱難的生活和處于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時,比如經(jīng)濟拮據(jù)或者親密關系出了問題,我們會明顯感到力不從心——軟弱、無助。這時我們很可能會身不由己地采取體罰或者其他有損孩子尊嚴的懲罰措施。
法律的意義并不在于對父母加以審判,更不是要把他們看成罪犯或使其感到更加煎熬。但父母也不應輕易地把那句人們常說的老話拿來當作擋箭牌:“一巴掌而已,打不壞!”
僵化的懲罰式教育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有跡可循:
○ 體罰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且自我價值感偏低。
○ 在暴力的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也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解決沖突
○ 體罰可能會失控,演變成虐待行為,后果嚴重。
○ 有研究證明,人在同齡人面前表現(xiàn)出的攻擊性反應甚至暴力犯罪,都與其在受教育過程中所遭受的暴力有所關聯(lián)。
體罰和其他極端懲罰尤其無法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確地處理某件事。此類懲罰最多只能短暫地制止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行為,而無法阻止此類行為的再次出現(xiàn)。
一旦開始用巴掌教育孩子,就要面對一個問題: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停手?孩子3歲、9歲或者13歲的時候?還是直到孩子開始還手?
借助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民法典》第1631條的修改,我們朝著“尊重孩子”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當然,這些法律條文和規(guī)定要想發(fā)揮出徹底改變?nèi)藗円庾R的積極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在德國,歷經(jīng)20年的準備時間,《民法典》第1631條第2段才真正開始生效。而想要讓這些法律條文被所有父母內(nèi)化并成為其教育的指導原則,預計還要再等20年。不過,我們已經(jīng)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研究結(jié)果顯示,目前已經(jīng)有90%的父母贊同非暴力養(yǎng)育。
瑞典和芬蘭所取得的經(jīng)驗也清楚地證明,這些法律條文具有改變?nèi)藗円庾R的作用。瑞典1979年通過了革除暴力教育的法律條款,芬蘭則是在3年之后,即1982年。如果說在20世紀60年代,還有50%的瑞典父母贊同把體罰作為教育方法,那么在之后20年的時間里,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急劇的轉(zhuǎn)變。20世紀90年代末,只剩下10%的瑞典父母認同體罰,而在更年輕的一代中則只有6%。
德國和北歐的經(jīng)驗還顯示,如果有大面積的資訊傳播、討論、態(tài)度鮮明地邀請孩子參與其自身的教育,并公開闡釋非暴力養(yǎng)育的意義和目的,就能更容易地實現(xiàn)我們所期待的意識轉(zhuǎn)變。
也因為受到《民法典》第1631條所取得的積極經(jīng)驗的鼓舞,德國未成年人保護聯(lián)盟正在與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以及德國兒童救助協(xié)會(Deutsche Kinderhilfswerk)組成行動同盟,共同致力于將兒童權利寫入憲法。我們的目的是促成更多人擁有兒童權益保護意識,并在未來保障所有兒童受到更加友好和平等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