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憑本事——胸藏萬機靠能耐(2)

  • 權鑒
  • 呂叔春 茍君厲
  • 5589字
  • 2014-09-02 14:05:24

曹彬手握兵權,常年領兵在外征戰,屢立大功。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平定南唐,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隨宋太宗趙匡義攻滅北漢,后又北伐遼朝,為北宋統一天下,平定海內建立了巨大的功勛,成為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官至樞密使、侍中、檢校太師、同平章事、諸軍節度使,位兼將相。曹彬地位雖高,但他從不驕傲自大。平定后蜀回京,宋太祖執意詢問曹彬在外領兵打仗,所見宋朝的地方官是否稱職,曹彬只是舉薦隨軍轉運使沈倫,說他為官廉潔謹慎,可當大任。其他人的政跡,曹彬從不妄加評論,尤其不曾當著皇帝的面議論別人的過錯。

曹彬北征遼朝兵敗后,荊湖轉運副使、職方員外郎趙昌言曾上疏朝廷,請求將敗將曹彬等處以死刑以明法紀。后來趙昌言因事被人彈劾,自延安府回京后,皇帝一直未予召見,被彈劾之事不得申辯。曹彬聽說此事后,知道趙昌言被冤,便不計前嫌,不挾私報復,親自出面在皇帝面前為他求情,趙昌言這才得以允許進宮“朝謁”,為己申辯。

曹彬雖身為高級將領,卻能事事處處為他人著想。他在徐州主持軍務時,手下有一小軍官犯了軍紀,曹彬按軍法判處他杖刑,但曹彬卻下令,處罰要過一年后再執行。部下不解其意,曹彬解釋說:“我聽說這個人剛娶媳婦,如果實施杖刑,肯定會影響夫妻感情。所以我決定杖刑緩期執行。”曹彬執法嚴格,但又體諒下情,部將都為其良好的將德所折服。

曹彬為將注意自己的將德修養,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仁敬和厚,位居將相,卻不自傲,深得朝廷官吏和社會人士的稱頌和贊揚。史書稱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

【評議】

物質享受往往使人意志頹廢,經不起誘惑,在名利面前一敗涂地,在節操面前更讓人瞧不起。君子做官,不能因為貪圖物質享受,不惜卑躬屈膝,喪失人格,違背良心做沒有道德的事情。如果做官不能嚴于律己,難擺脫世俗的欲望那最好不要去做官,別以為自己一時貪贓枉法得逞就認為一輩子可以享受清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只有自己慎獨,才能做一個為民作主的好官。

3.文治武功權掌三朝——耶律楚材上演元朝“話劇”

治國需要雄才,安邦需要智慧。

耶律楚材是具有遠見卓識、雄才大略的人才,出山之前他并沒有什么驕人的業績。但被重用后,授予權柄,在政治舞臺上導演出了一幕幕有聲有色的“話劇”,以驕人的業績,卓著的功勛,獲得提拔重用,給世人留下了稱道的口碑。

【事典】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的一個世宦人家,其父耶律履,本是金代的學者,因其品學兼優,官至尚書右丞,是有很大權力的宰相。

耶律楚材成長在動亂的社會中。當時,整個中國正處在元朝大統一之前的列國紛爭階段,大金國為最強,其占據中原,統治著北中國。但它的全盛時期已過,國勢乃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雖是偏于江左,但時刻也沒忘記北上收復失地,不時地向北方挑戰。立國甘陜的西夏,也對稱霸中國懷有野心,趁機與南宋交結,在西北方向侵擾。真是諸強對峙,戰事頻生。此時,金國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機崛起,鐵木真自被本部族推舉為首領后,經過連年的征戰,統一了蒙古。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成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稱成吉思汗,是為元太祖。這個新起的蒙古,更是雄心勃勃,在北方不斷地向金國發動進攻。金國對其咄咄逼人之勢難于應付。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事政權確立后,靠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開始向四鄰征戰。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牽制,成吉思汗決定在攻金之前,先用兵西夏。公元1205至1209年間,成吉思汗對西夏攻伐三次,大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力量,使之沒有出外征戰的能力了。接著,經過周密部署后,從公元1211年起,成吉思汗便大舉進兵金國。已走下坡路卻一意圖謀威服南宋的金國,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對手,蒙軍“所至都邑,皆一鼓而下”、“凡破九十余郡”,直到兵臨金國中都燕京城下。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五月,圍攻燕京年余的蒙軍,一舉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顏承暉自盡殉國,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勢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將功名之心束之高閣”,空懷經天緯地的才智絕跡于世,棄俗投佛,在萬松老人(行秀)門下鉆研佛理,一去三年。艱難的時世,磨練了耶律楚材,他等待著時局的發展,等待著實現壯志的機會。

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機會終于來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漸感到人才的重要,這時,他聽說了耶律楚材是位難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國所滅、與金國有世仇的原遼國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詢問治國大計。耶律楚材雖然修身養性,過著隱居的生活,然而,他時刻也沒忘掉干戈擾攘、生靈涂炭的神州大地,極想倚傍靠山,伸出雙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蕓蕓眾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見他,感到是一個圖謀進取的好機會,他二話沒說,即刻應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蓋世才華得以施展。有一首自詠的詩可以表明他此時心跡:

圣主得中原,明詔求王佐。

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陽臥。

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的軍隊,在對自己的宗主國金國實施了一連串痛擊之后,在軍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動,于是,除了僅用小股兵勇繼續對中原金地蠶食鯨吞外,集中精銳之師,進行了著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國。

在進軍花刺子模國過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主持在塔刺思城(在西遼都城虎思窩魯朵西)屯田。這個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饒,經濟繁榮。這一恢復發展后方的社會經濟之舉,對于只知道打仗,掠奪財富的蒙古軍事貴族來說,從軍事活動轉變到恢復發展社會經濟,意義重大。蒙古軍也正是以此為基地繼續西進的。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的冬天,成吉思汗病逝。依照蒙古國的慣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獲得其父的直接領地,即斡難河及客魯連河流域一帶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國政,是為元睿宗。

公元1229年,睿宗拖雷已監國兩年,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命,帝位應繼傳太祖其三子窩闊臺,蒙古進入了太宗時代。

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時代,才進入奴隸制社會,窩闊臺即位以后,其管理的國域,多為已經進入封建社會的北中國,所以,使這位少主在治理國家上顯得力不從心,加上應興應革的事太多,真是一時摸不到頭緒。此時,全靠耶律楚材盡心竭力,定國策,立制度,出臺了一系列當務之急的法令,加速了這一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在頒發法令之前,首先規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對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誤觸禁網,按當時的老規矩必殺無赦的百姓們,不追究頒發政策前的法律責任,或給予從輕發落。這是抑制蒙古一向濫殺,因獲某種罪過而死者不計其數的最有效辦法。同閣的一些臣僚譏笑他,說此舉實過迂闊。耶律楚材不為所動,力排眾議,反復而耐心地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講給太宗聽,終得圣準。此項政策的實施,安定了人心。

接著,耶律楚材便制定頒發了十八項法令,成為官民遵照執行的準繩。包括官吏設置、軍民分治、賦役征收、財政管理、刑法執行等。這些參模了中原先進制度并列為蒙古國策的法令,可以說是歷史性的決策,對后來正式確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如實行軍民分治后,軍職不得干預民事,軍隊由國家直接掌管,這樣,不僅遏制了軍官的驕橫不法,同時也打擊了分裂割據的勢力,保證了國家政治上的鞏固和統一。此項法令,一直作為元朝的一項基本國策。

蒙古貴族崇尚武功,根本沒有稅制觀念,他們看不到這樣發展下去會兵強而國貧。以近臣別迭為代表的人主張,以牧業為主來保證國用,認為“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耶律楚材極力反對這種將燕京農業地區變成牧場的倒退措施,他深知如今的蒙古國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應行漢法,大力發展農業,如果保守地強調畜牧,是狹隘的、不合國情的落后政策,他直截了當地給太宗算了一筆賬:“陛下馬上要南征金國,軍需從何而來?僅靠畜牧是遠遠不夠的。假使發展燕趙的生產,以地稅、商稅,及鹽、酒、冶鐵、山澤中可以獲利50萬兩銀,8萬匹帛,40萬石糧食,足以供給南征,這不遠勝于變農為牧嗎?”窩闊臺經過認真考慮,認為頗有道理,便命耶律楚材全權籌劃,立行征稅制度。

隨著法制的健全和實施,國家日益興旺起來。

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金國在中國北方統治前后約120年,至此結束。

蒙古滅金之后,結束了三權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長江以北的蒙古和長江以南的南宋對峙的態勢。

公元1257年,南宋政權終于在蒙軍的鐵蹄下宣告滅亡。

蒙古滅宋,統一了中國,后來蒙古軍還遠征歐洲,使其成為全世界矚目的軍事大國。其間,耶律楚材的智謀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從耶律楚材從仕成吉思汗始,“以儒治國”的思想,就顯露在他的言行中,如在成吉思汗時期對于單純崇武思想所進行的批駁;太宗登基按君君臣臣的思想確定尊君抑臣的朝儀;逐步革除屠城殺掠的舊習;對百姓施以仁政等等。耶律楚材的這些政治主張逐漸得到了推廣和實施。好在窩闊臺是比較開明的,他對耶律楚材所進行的政治改革,多數是給予肯定的,這使耶律楚材在戰火平熄之時,加快了自己的以儒治國主張的步伐。

耶律楚材崇奉儒術,力倡教化,當務之急便是網羅人才,積極宣傳。他遣人尋得孔子五十一世孫孔元措,奏請襲封為“衍圣公”,下令收集舊禮樂人員,設置太常禮樂吏官。召集名儒梁陟、王萬慶等人,到東宮講釋儒學,使大臣子孫受讀。另外,還在燕京等地建立編修所、經籍所,宣傳孔孟之道,從事文化教育活動。耶律楚材收集到周、程、張、朱等理學書籍后,在燕京建立了“太極書院”,傳授理學。耶律楚材推行這些政治措施,卓見成效,使儒學成為維護蒙古國統治的官方哲學,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稱頌。

窩闊臺汗九年(公元1237年),太宗聽罷耶律楚材“制器必用良工,守成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恐未易成”的啟奏后,當即宣布“我可任儒者為官”的旨令。耶律楚材接旨后,具體制定了分為經義、詞賦、論三科的校試辦法,命宣課使劉中、楊奐等人到各地選試儒生,這一年使得士子四千余人。由于大批的儒生人仕理國,加上耶律楚材反復的倡興,不但大大地改變了官員的文化結構,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由武功向文治的轉變。

儒家學說為統治階級提供的一整套攻心御人的統治術,耶律楚材在“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帝國積極倡導和實施,對于完善統一后的元朝國家機制,統一全國的思想意識和蒙古民族的發展,都有著相當大的作用。

耶律楚材不僅在政治、軍事活動中富有遠見卓識,而且在改革經濟、理財富國方面,也處處表現出高人一籌的謀略思想。

耶律楚材極力主張輕徭薄賦,以減輕百姓的負擔,從根本上強大國家、鞏固政權。

耶律楚材還著手制定了有關手工業、商業和借貸等項制度。

在商業方面,耶律楚材還在“衡量、給符印,立鈔法,定均輸,布遞傳,明驛券”等方面,制定了不少規章制度,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得力措施。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統治者較快地適應了中原地區高度發展的封建制度,撫平了戰亂的破壞創傷,把封建經濟推向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耶律楚材歷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窩闊臺三朝,長達30年余,一直是君臣相得,耶律楚材從政治國有一句名言:“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事無巨細,只要于國于民有利,對君王他都或極諍或巧諫,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力爭得以實現。即便是涉及到君王個人,也概不例外。

【評議】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總有一天會受命于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就像前蘇聯故事片《列寧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說的:“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其實,人追求一點功利也是應該的,但一定要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人。換言之,我們所強調的,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對于太宗窩闊臺,史書上稱他有“寬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時度力,舉無過事,華夏富庶,牛馬成群,旅不赍糧,時稱治平”的政績。這里也許有言過其實之處。無可置疑的是,這和耶律楚材的智慧謀略和精心輔佐是絕對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忠臣能臣,明君再明也難以取得輝煌的成就,耶律楚材事三朝,并在每朝都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確實才華出眾。

4.沒有金鋼鉆,不攬瓷器活——劉秉忠追隨忽必烈一展凌云志

劉秉忠在南宋王朝垂危之際、北方蒙古興起之時,審時度勢,斷然投身漠北,追隨一代英主忽必烈,參與策劃各種方針大計,為其入主中原、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建立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沒有金鋼鉆,不攬瓷器活。沒有學兼三教的能耐,就沒有劉秉忠日后的建功立業。

【事典】

劉秉忠(1216—1274年)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字仲晦,初名侃。少時為僧,字子聰,號藏春散人。元世祖忽必烈為親王時,召入藩邸,參與機密。世祖即位后,條陳設中書省、宣撫司等。又監筑開平(治今內蒙正藍旗東)、中都(今北京)兩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請建國號為大元,定朝儀官制。后死于上都(令內蒙閃電河北岸)。

劉秉忠生于官宦之家,他祖籍瑞州(今江西高安),先祖曾仕于遼國,金滅遼后,曾祖父改仕金國,為金邢州節度副使,遂以邢州為籍。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蒙古大將木華黎略定邢州,設都元帥府,劉秉忠的父親劉潤也在蒙古政權的地方機構中擔任了下級官吏。

據史書記載,劉秉忠生來“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他生性聰明,學習刻苦,8歲入學,每日即記誦詩書數百言。按當時定例,凡在蒙古貴族領地為官的漢人,都必須以兒子為質。因此劉秉忠13歲時,曾為質于都元帥府,得以目睹官場風云,觀察到蒙人習俗和從政之要略。

劉秉忠17歲時,為養家糊口,充任了邢臺節度使府的令史,每日伏于書案之前記錄抄寫,掌管文書。滿懷雄圖大志的劉秉忠,不安心于這種平庸無為的工作和生活,時常為此郁悶不樂。有一天,他投筆于案,感嘆道:“我家世代為朝廷所重用,我怎能自甘淪落,作一介刀筆小吏!大丈夫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就應當隱姓埋名,等待時機,以期有朝一日再展鴻鵠之志。”于是,他放棄了自己的職務,到武安山中隱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岑溪市| 沛县| 子洲县| 临潭县| 齐河县| 张家界市| 县级市| 石屏县| 广灵县| 陆良县| 嘉义市| 岳阳市| 佳木斯市| 招远市| 梁河县| 灵武市| 郧西县| 衡阳县| 前郭尔| 镇雄县| 庆城县| 额尔古纳市| 通许县| 丁青县| 嘉定区| 遵义县| 九龙坡区| 卓尼县| 庄浪县| 永宁县| 杭州市| 辽源市| 越西县| 隆子县| 洞口县| 凤阳县| 五河县| 兴和县| 开平市| 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