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我考上了我理想的學校。在接近東大門的一個小型花園里,屹立著一座孔子像。每逢教師節,或是高考前的“百日誓師大會”,雕像旁總會擺滿鮮花,五顏六色的絢爛了我整個青春。
高中的語文老師身形修長,眉眼如畫,隨身攜帶著的水壺上君子蘭圖案盛放著。我看到葉老師的第一眼,“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涌入腦海。他非常喜歡納蘭詞,對蘇東坡的豁達也十分欣賞,仿佛文人們的故事和作品都能信手拈來。但在講到包含一部分《論語》的選修課本時,他帶來了古琴,還專門換上了長衫。只見一身月白錦服,大片的蓮花紋在白衣上影影綽綽看不真切。葉先生低垂著眼臉,修長的手指若行云流水般舞弄著琴弦。
“君子求諸己”,我聽到少年時期的大哥哥蹲在院子里對旺財說著那天他的行為,略帶青澀的嗓音低語著明天要改進的地方;“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慧”,我看到李老師在講臺上叮囑學生們要做一個好人,像《虹貓藍兔七俠傳》里的七劍客一樣堅守道德;“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之也”,我看到趙叔叔在流言蜚語中端坐桌前,神色安然,奮筆疾書……
聽著葉老師的聲音,就像在下著大雪的十二月依窗而坐,細細品味一杯冒著熱氣的清茶,溫潤而幽然。我在臺下默念著一些句子。這一幕仿佛和十年前的清晨漸漸重合,同樣如玉的嗓音,低沉醇厚地描繪著君子形象,不同的是我對《論語》的理解,從好奇地跟讀、不求甚解到此刻的感觸頗深。在光影渙散處,那個虔誠朗誦的少年在歲月的風化下卻逐漸清晰。
高中時期大哥哥來學校看過我幾次。盡管不再像我小時候一樣為我講解圣賢之道,但會帶了明顯被精心篩選過的雜志和報紙。2017年百日誓師的那天,他來看望我,正好碰上每個班負責買鮮花的負責人組團回歸。得知原因后,他楞了一下,說:“當年我只知‘言必信,行比果。然小人哉’,所以答應了同學會幫他考上好大學,本想督促他學習,哪知最后成那般模樣。后來算是明白‘君子貞而不諒’的真正含義。孔子真乃圣人焉。”說完,盡管看不到,他還是朝著孔子像的方向鞠躬,拜了三次,之后揚長而去。
高考后回到家鄉。我去李老師家拜訪。依舊是一屋子旱煙味,但原本土灰色的墻壁貼滿了瓷磚,窗明幾凈。李老師在書房帶著老花鏡練習書法,為寫春聯做準備。師母在亮堂堂的客廳看著電視,看到我來后抬上用“熱得快”的水泡好的茶。那天我和李老師聊到很晚,大哥哥是他的得意門生。他回憶,當年那本《論語》是大哥哥投稿于某雜志,得到的稿費拖李老師幫忙在城里買的最新版。現在那本雜志早已停刊,淡出人們的記憶,但那本已經被我換上牛皮紙書皮的《論語》還擺在我的書架上,不著一絲灰塵。
大一寒假期間回到那個院子過年。一大清早,又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我本以為還在夢中,直到聽到稚嫩的嗓音“爸爸,什么是君子”時,剎那間,有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推開隔壁的門,看到大哥哥端坐在書桌旁教導他的孩子讀《論語》。男人三十而立,再次見到他時我仿佛回到了語文課上仰望葉老師的場景。
明明一點都不一樣,還是微微發福,還是飽經風霜的臉和手指,但他周身的氣度已然完全沉淀下來。看到書房里裝裱精美的“君子貞而不諒”。書架上擺滿了四書五經。我知道,他變回了那個對《論語》、對君子之風虔誠的少年。
我終于明白,君子不一定像童年想象的那樣白衣勝雪,清雅出塵,也不一定在氤氳茶香中素手揮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可以像葉老師一樣符合一切影視作品中美化的設定,也可以像李老師一樣,穿著破皮襖,拿著生銹的水杯與我大談《論語》。還可以像大哥哥一樣,無論是少年時期虔誠地朗誦《論語》,還是而立之年以《論語》之言鞭策自己,都有君子之風。至于當年的過錯,就讓它隨風而去。“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愿他走出半生,歸來仍舊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