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再次過府試
- 賈璉在紅樓的奮斗
- 憂郁歲月
- 4045字
- 2022-01-20 11:59:51
天順五十四年四月,賈璉迎來江寧府府試。
賈璉以九歲之齡過縣試在金陵引起轟動。賈家要從一個武勛之家,轉變成一個書香門第。以前貴則貴矣,不少人并不相信會長久。向來天下太平之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文官制衡武官。賈家能出一個文人,意味著富貴的綿延。而四大家族也跟著水漲船高。
先是四鄰討喜,說兩句恭喜話,白吃白拿。:“恭喜賈少爺高中縣試案首。賈少爺公侯萬代。”受到招待或者收到點東西,走人時,:“賈少爺好人吶?!痹俸髞恚恍┩皝戆菰L。賈府富豪,要款待一頓酒席吧。吃完喝完,恭維兩句,又窮困的前來借錢,不能不借吧,君子有通財之誼。乞丐上門領取紅包,舉著個碗不走,大爺幫幫吧。得幫。上門的人越來越多,都覺得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
賈璉立時閉門謝客,備考府試。各種考試所需書籍源源不斷買來或借來。賈璉不斷翻閱。別人幾月才能背熟的,賈璉過目成誦,當然是通過系統作弊。借來書籍和資料都被記錄下來。于是眾同年齊稱賈璉是神童,前途不可限量。
賈璉為了作詩。決定學習一下作詩的訣竅,和押韻方面的東西。
要學習作詩,首先要學習詩詞的分類。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包括楚辭,樂府詩,歌,行,引,曲,吟。古體詩不講究對仗,押韻比較自由。發展軌跡是四言詩,雜言詩,漢樂府,五言詩,七言詩,唐古風,新樂府。
近體詩,就是律詩。分絕句,律詩,排律。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詩為排律。五字為五言,七字為七言。詞又稱為詩余。分長調,中調,小令。按段數分單調和雙調。
曲,稱為詞余。分雜劇和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
科舉考試考五言八韻律詩,也稱試帖詩。
試帖詩押韻是有講究的。教育部門推廣(廣韻)(韻略)兩本書。賈璉只學習了(聲律啟蒙)是不夠的。
廣韻上面列舉了押韻用的字。有兩百多個。賈璉用系統一一做了記錄。至于應用,暫時就談不上了。有人博學多才,各種詩都做得,考試又不考。有才子之名又如何,考不中的。例如這詩,考試只考五言八韻。你就是寫的了曲,添的了辭,做得長長排律,又能如何。所以,史上有才名者,未必中舉。中舉者,未必有才名。
史上戲曲家,大多未中舉。你說我的畫好。畫好有何用,科舉不考畫。有人可以出千金求你寫墓志銘,但是朝廷一定不會因你墓志銘寫的好,給你個秀才,舉人。賈璉只能把精力投入到考試內容上來。
寫詩是個細致活,一時半會學不來。又是推,又是敲,影響學習效率。只能閑暇時間進行學習。自己或許可以做個文抄公,應付一下科舉。但是其余應酬場合,也要能敷衍一二。詩要應情應景,合轍押韻更是不容易。賈璉在這一點,的確用心學習。
京城賈府,一些三姑六婆登門,都是一個套路想的。賈家小爺九歲過縣試,料想不到二十舉人,三十進士,四十高官厚祿。最不濟,還能繼承爵位。誰家姑娘嫁來就是享福的。金陵王家就想近水樓臺先得月。王熙鳳,七歲,配賈璉正好。王夫人在賈府先是說小姑娘怎樣俊俏,不行。接著說姑娘怎樣伶俐,還不行,沒人回應。最后說姑娘從小跟著管家,還是無人應。最后直接詢問王府提親。賈代善以賈璉年少,不急訂婚都給推了。
大周童生試三大門檻,縣試小縣城十五,中縣三十,大縣五十,大縣城三年不過二百。府試錄取人數不定,以每年報考人數有關。按往年比例十分之一。考期定在四月十九。中了秀才還要在歲考中爭取稟生與增生,否則只能是附生。屢次不第,可納監參加鄉試。費錢太多,平民之家望而止步。
賈璉短時間提高八股文水準,并不現實。只有多讀成文,多熟悉圖書館內存儲的八股文,便于將來取用。文庫內八千八股范文,花團錦簇,理真法老,輝煌閃耀,那才是他參加科舉的底氣所在。
賈璉最低目標是舉人,至于窮秀才,去教小孩子讀書嗎?對于清苦的平民或許有點吸引了。對于賈府,只是一個榮譽。秀才不能給賈府帶來多大實質幫助。舉人就可以保舉做官。以賈家勢力,稍一運作,一個縣令是跑不了,自己也能自給自足了。
同樣的互保程序走下來,考試也逼近了。
參加府試人數有一千多人。同一縣的人被分散到不同考棚。賈璉早早進來考場,找了個好位置坐了下來。衙役在考生都進入后,公布了注意事項。
高知府進來后開始唱名領卷對號入座。然后放題。1.學而時習之,有匪君子。
2.道也者,不可須離。
第一題,是搭截題,不好理解,暫時放過。第二題直接搜索了一篇范文寫上,檢查一遍沒有失誤。然后回頭分析第一題。學而時習之,才能成為君子,成為君子后要繼續學習。玉不琢,不成器。這就構成一個循環,讓不少人無處下手。賈璉最終確定文章主題,君子只有不斷實踐運用才能增長才能,才能為民辦事,為國效勞。不少考生,還在不斷腹誹這出的什么鬼題。就是不講人話。對于腦筋不靈活,不知變通之人,注定在這條路上走不遠。考官一點也不感到可惜。
賈璉答題之迅速,是少有的。打完后只有等待。單純的等待容易犯困。賈璉不知道,自己早就被考官注意上了。壓到第一次放排,賈璉從考場竄了出來。熟人中竟然只有賈璉自己。只好尋了賈家仆人駕車回家。
府試比縣試,考生多了許多,發案相對延后。第四天發案。第一場四十多人過了,這些人只需參加第四場考試,排定前后名次即可。另有二百多人參加招覆考試,多了兩場。賈璉第一場就過了,不得不說運氣好。
四月三十,府試第四場考試如期而至,綜合擬訂排名。這次高知府到沒出偏題,怪題。比前三場都正常。只有最后要求以竹為題賦詩一首。于是賈璉讓鄭板橋的竹石上場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五月初三發長案,賈璉名列第一。金陵賈氏一族又是一番歡慶。有試子不服,賈璉小小年紀,怎能兩奪案首,定是科場舞弊。高知府也不爭辯,下令將賈璉文章謄抄貼出。一首竹石盡顯才情。一時輿論漸漸平息,賈璉也成為小才子一枚。
賈璉在金陵過關斬將,一路通關。消息傳回京城。
賈元春:“以后得和賈璉親近親近,也許會給自己平添助力?!?
王夫人:“那都是我珠兒應得的,賈璉奪了珠兒的福氣。珠兒不是病了,會考的很好。道婆都說賈家風水好,祖宗埋對了地方。都是賈璉搶先一步,用了賈府風水寶氣?!?
邢夫人:“但愿賈璉考上,以后爵位可以傳給其他子弟。”賈赦:“這孩子,不會把爵位玩沒了吧?考什么考,真不省心。出一個秀才,舉人又能怎樣?”
賈母:“要是賈珠多好呢?大房不放棄爵位繼承,二房也好有條出路。”
金陵賈府老宅,國公府邸,早已收拾出來。賈璉做為榮國府少主人住了進去。讀書之余,聚攏族人,幾只親緣近的,進入寧國府幫忙搭理事物。查處賬務,幾家刁奴被發買。大多是從王家帶來放在金陵管理莊子的管事。史太君手下辦事的下人。為惡族人被懲治的懲治,送官府的送官府。大多是祖老子孫,仗勢欺人!祭田找合適的族人耕種。大多賈家遠枝,分出年代久遠,日子過了下去。賈府風氣為之一新,金陵賈家也追回不少錢財。有二十五萬兩之多?,F在的賈府,賈代善還活著,不是入不敷出的賈府。賈家下人也沒有那么膽大妄為。但賈璉清理出四百多人。一時空了一半。賈璉也沒有揣入自己腰包,整理了幾處店鋪,找到掌柜的自己經營。賈家族人也有二三百人為賈府做事,圖一糊口。
消息傳入京城賈府。奴才告狀的,求救的把賈府掀起一片漩渦。史太君大怒,要把賈璉招回來,責問一番。奴才們跟著國公爺出生入死,都是有功勞的,不能趕走了之。王夫人訴苦,當家一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賈璉如此做,王夫人顏面無存。但賈代善還在的情況下,自有國公爺把持最終話語權。賈府的一群娘們不敢呲牙,一點波瀾都沒掀起來。賈代善還是明白的,賈家總算出來個明白人。守住這片家業不成問題。
賈母傳來幾回話,要賈璉回家,年紀還小,不用忙。只要回到賈府,是圓是扁就不是一個孫輩說了算。但賈璉以備考為由不回去。只要不回去,遠離賈府,賈母就沒有辦法。俗語說,天高皇帝遠,神仙沒辦法。賈母罵幾句不孝子孫,賈璉又痛不癢。下人多嘴多舌,隨人說去吧。這又不是什么丑事,懼怕他人胡言亂語。
賈璉在金陵備考要用到不少藏書,紫薇舍人薛家正為合適,薛蟠小賈璉一歲,寶釵還沒有影子。薛王氏對少年案首也存了結交之心。藏書對賈璉敞開。小薛蟠對賈璉極不友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賈璉都備考秀才了,薛蟠還不識幾個字。薛父于是送薛蟠入了學堂。薛蟠卻不是個省心的,經常大鬧學堂。薛姨媽一味溺愛,助長了薛蟠的氣焰。也堅定賈璉不娶王家女的決心。一個有錢有權有勢的不讀書家庭的女兒,你說破壞力有多大。
薛姨媽對賈璉倒是十分的照顧,安排丫鬟照顧賈璉的飲食起居。十分細心周到。儼然自己的親外甥。這王家女追求的就是一個榮華富貴,金玉滿堂。對外人十分飛揚跋扈,對自己人分外體貼。薛蟠學了一個十足的像。賈璉數次教訓薛蟠,薛蟠老老實實,一口一個兄長。賈璉都有些不好意思。日后盡量照顧一下吧!
當然賈璉不忘補充礦石,利用空間進行分解。補充自己的金子與銅錢。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沒有錢你會愛我嗎?不說有人愛,下人們都會遠你而去。江寧的銅礦之豐卻是少有的。就是有一點,賈璉周圍十幾里都涼爽不少。分解礦物是需要能源的。分解出來的銅被馬上利用。賈璉掃描了一枚銅錢,然后然后制成了一大堆銅錢。金子制成金元寶。江寧就是賈璉的福地,賈璉十分留戀,不想回京。
賈母收到金陵的匯報,賈璉拿出一些錢來修繕宅子,心中還是很欣慰。也許這些錢是賈赦出的。賈赦的祖母給留下了不少財產。現在賈璉拿出來用正好。賈赦明知財產來路有問題,也不說一聲。功勞記在自己頭上正好。或許是孩子的外家。誰都不愿意多說多問。美麗的誤會誕生了。
賈赦躲在自己屋里,作弄調笑自己的小妾。孩子,只有多幾個孩子才是正道。多子多福嗎!富貴之家尤其如此。沒有掙氣的兒子,難道把爵位給老二?賈母也盼著王夫人再生一個。一個孩子終究有些單薄。
不知不覺來到六月,賈璉又開始自己的考試征程。院試到了。經過一段時間練習,賈璉的詔誥表判等內容都得到很好訓練,自己做來,不會出什么差錯。詩詞也有不小進步,說不上好,倒也能應付考試。真實的考場詩詞,不像傳頌的名篇那樣耀眼。唐朝應考詩篇的出色,與行卷之風大有關聯。每一篇都是經過打磨的文苑精粹。大周嚴格考試制度后,考場流傳下來的詩詞頓時遜色不少。自己的安慰之下,信心增長不少,對考試不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