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是這樣滅亡的嘛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一首詩引發了農民起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不第后賦菊》
黃巢,何許人也,說出來嚇一跳,他就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曹州冤句人。曹州是哪里知道嗎!它是山東的古地名,屬菏澤市,素有‘雄峙烈郡’之譽,是個出好漢的地方。
曹州為中原和齊魯重鎮,自古崇文尚武,因襲西周曹國之疆域而得名。最早由北周改西袞州為曹州,與濟陰郡同治左城,上古時期為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堯舜受封于此,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繁衍生息。
山東菏澤乃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的疆土,后建曹州之廣城。伏羲生于雷澤,堯生于常羊,封于定陶,葬于陽城,舜生于姚墟,耕歷山,漁雷澤,商湯遷都于亳州,后周文王第六子封于曹伯,定都陶丘,建立了陶國,春秋時期范蠡定居于陶國,世稱陶朱公。商元圣伊尹,思想家莊子,軍事家孫臏,哲學家惠施,農學家泛勝之,漢梁王彭越,政治家呂后,隋大將單雄信,唐功臣徐茂公,這么多著名人物都誕生于此,如今又冒出來了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這個人便是黃巢。
黃巢小時候就有詩才,成年后曾幾次應試進士,但皆名落孫山,他心里很不服氣,于是滿懷憤恨地就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極具反叛的心理情緒,可見黃巢對于當時朝政的極度不滿,以及這些年埋藏在心中強烈的反抗精神。一詩未落,推出一場民間反唐的前奏曲。
此時,在曹州冤句的一處庭院中,這位年輕男子正對著滿園菊花,高聲吟誦著自己新作的詩句。他身形高大,劍眉星目,眼神中透著一股不羈與豪邁。
“巢兒,你又在吟詩了。”中年男子從屋內走出,正是黃巢的父親。他看著兒子,微微皺眉說:“你這詩中,滿是殺伐之氣,如今朝堂雖有亂象,但也不可如此直白表露。”
黃巢轉過身,眼中閃過一絲憤懣,說:“父親,孩兒多次應試進士,皆名落孫山。朝堂之上,奸佞當道,埋沒了多少像孩兒這樣的人才。這世道,若不改變,百姓永無寧日。”
究其緣由,大致是那時的大唐皇帝還很年輕,朝廷政權被臣下掌控,南牙和北司爭權奪利,矛盾重重。自懿宗即位后,奢侈之風日盛,外有連年戰事,賦稅征收緊迫。關東地區又連年遭受水旱災害,州縣官員卻隱瞞不報,致使百姓流離失所、餓死街頭也無處申訴。
“父親,您看這百姓,生活如此困苦,朝廷卻不聞不問。孩兒實在無法坐視不管。”黃巢握緊了拳頭。
“巢兒,你想如何?”父親擔憂地問道。
“孩兒聽聞,濮州的王仙芝已聚眾起義,自稱均平天補大將軍。孩兒也想響應他,為這天下百姓討個公道。”黃巢目光堅定。
黃巢少年時便與王仙芝相識,二人皆以販賣私鹽為業。黃巢善于騎馬射箭,喜好行俠仗義,在江湖中也小有名氣。王仙芝造反的消息傳來,黃巢與兄侄八人迅速聚眾數千人響應,號稱沖天大將軍,與王仙芝一同攻打州縣,在山東一帶橫行。不堪重負的民眾紛紛歸附,短短數月,隊伍便發展到數萬人。
朝廷得知起義軍的消息后,大為震驚。朝堂之上,皇帝面色陰沉,看著下方的大臣們。
“諸位愛卿,如今王仙芝、黃巢等賊寇作亂,各地告急,你們可有良策?”皇帝開口問道。
平盧節度使宋威出列,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臣愿率領步騎五千人另編一支部隊,與本道兵一同討伐亂民。定能將這些賊寇一網打盡。”
皇帝微微點頭說:“好,朕便任命你為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撥給你禁兵三千名、甲騎五百匹。河南地區方鎮派出的討賊都頭,皆歸你指揮。”
宋威領命退下,心中暗自得意。想當年,咸通十年末,南詔入侵成都,時任右衛武衛上將軍的他,率領二千忠武軍作為援蜀軍預備隊,與主力合作大敗南詔軍,戰功赫赫。可如今,在這腐朽的官場中,他也漸漸迷失了自我。
宋威在沂州城下與王仙芝展開激戰,王仙芝不敵,戰敗逃走。宋威看著戰場上的混亂,心中一轉,回到營帳后,便向朝廷上奏:“陛下,王仙芝已被臣斬殺,賊寇群龍無首,不日便可平定。”
朝廷上下聽聞此消息,一片歡呼。文武百官皆入朝向皇帝道賀。然而,僅僅過了三天,州縣的急報便如雪片般飛來。
“陛下,大事不好!王仙芝并未戰死,如今又在各地攻掠,比之前更為猖獗。”一位官員驚慌失措地稟報道。
皇帝大怒說:“宋威這是欺君之罪!朕要治他的罪。”
但此時,軍隊剛休整完畢,又要重新調撥出征,將士們怨聲載道,幾欲叛亂。皇帝無奈,只得詔令忠武節度使崔安潛就近調集軍隊抵御王仙芝。
“崔愛卿,你乃崔慎由之弟,如今局勢危急,你務必全力擊退賊寇。”皇帝看著崔安潛說道。
崔安潛領命,心中卻有些無奈。他深知這差事不好辦,可皇命難違。與此同時,皇帝又命令昭義節度使曹翔帶領步騎五千人和義成軍保衛東都宮,任命左散騎常侍曾元裕為招討副使守衛東都。又派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精選步騎二千人守衛汝州和鄧州各交通要道,邠寧節度使李侃、鳳翔節度使令狐綯各選步兵一千人、騎兵五百人防守陜州和潼關。
王仙芝一路勢如破竹,攻下了汝州,捉住了刺史王鐐。王鐐乃唐朝宰相王鐸的叔伯兄弟,他富有詞學,卻屢舉進士不第,后于咸通中進士入第,累官至主客員外郎、倉部員外郎、左司郎中、汝州刺史。
“王刺史,如今你已落在我等手中,你說這朝廷該如何處置我們?”王仙芝看著被綁在椅子上的王鐐,笑著問道。
王鐐心中雖害怕,但仍強裝鎮定地說:“王仙芝,你這是造反,是大逆不道之舉。朝廷定會派兵圍剿,你等絕無好下場。”
“哈哈哈哈,好一個絕無好下場。如今這朝廷,腐敗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等不過是替天行道,為百姓討個公道。”王仙芝大笑道。
東都洛陽得知汝州被攻破,王鐐被捉的消息后,一片恐慌。百姓們紛紛收拾行囊,準備逃離。
“這可如何是好?賊寇越來越近了。”一位老婦人坐在街邊哭泣。
“大家別怕,朝廷定會派大軍來平定賊寇的。”一位年輕后生安慰道。
朝廷無奈之下,只得赦免王仙芝的罪過,欲授予官職招撫。
“陛下,臣以為不可輕易赦免這些賊寇,否則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一位大臣進諫道。
“如今局勢危急,若能招安王仙芝,也可先解燃眉之急。”另一位大臣反駁道。
皇帝猶豫不決,最終還是決定先招安試試。
起義軍攻下陽武后,繼續進攻鄭州。而此時,昭義軍監軍判官雷殷符屯駐在中牟縣,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手下將領。
“賊寇來襲,我等務必死守此地,不能讓他們前進一步。”雷殷符神色堅定。
“將軍放心,我等愿拼死一戰。”眾將領齊聲說道。
起義軍與雷殷符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由于雷殷符的頑強抵抗,起義軍損失慘重,無奈之下,只得轉而向南進攻唐州和鄧州。淮南節度使劉鄴見狀,急忙上奏請求援兵。
“陛下,賊寇勢大,淮南兵力不足,請求朝廷速速派兵支援。”劉鄴的奏折送到了皇帝手中。
皇帝詔令感化節度使薛能挑選精兵數千人援助淮南。
此時,起義軍進攻到了蘄州。蘄州刺史裴渥是王鐸主持考試時錄取的進士。王鐐在起義軍中,得知此事后,便找到王仙芝。
“王將軍,這蘄州刺史裴渥是王鐸的門生,我可寫信與他,或許能有轉機。”王鐐說道。
王仙芝思索片刻說:“好,你且寫信試試。”
王鐐的信送到裴渥手中,裴渥看完后,心中糾結不已。他深知這是個兩難的抉擇。
“大人,如今該如何是好?若與賊寇合作,恐被朝廷怪罪;若不答應,蘄州恐難以抵擋。”一位幕僚在一旁說道。
裴渥長嘆一聲說:“先與王仙芝等人商定收兵停戰之事,我再上奏朝廷,看陛下如何定奪。”
裴渥與王仙芝商定后,打開城門邀請王仙芝、黃巢等三十余人進城,設宴款待并贈送財貨。
“王將軍、黃將軍,此次相見,實乃緣分。我已答應為王將軍奏請官職,還望將軍能放下武器,歸順朝廷。”裴渥舉杯說道。
王仙芝心中一動,他本就有招安的想法。然而,黃巢卻一臉怒容。
“裴刺史,當初我等起事,是為了推翻這腐朽的朝廷,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如今你卻想用一個官職來打發我們,簡直是笑話。”黃巢將酒杯重重地摔在地上。
王仙芝連忙勸道:“黃兄弟,先別沖動。這招安之事,我們再從長計議。”
“從長計議?你忘了我們當初的誓言了嗎?橫行天下,推翻朝廷。如今你卻想獨自去享受榮華富貴。”黃巢憤怒地看著王仙芝。
“黃兄弟,我也是為了兄弟們著想。若能招安,大家也不用再過這刀頭舔血的日子。”王仙芝解釋道。
“哼,你若接受招安,我便帶著我的人離開。這天下,我定要闖出一番名堂。”黃巢說罷,轉身離去。
王仙芝看著黃巢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最終,他還是沒有接受朝廷的任命。隨后,起義軍在蘄州大肆搶掠,焚燒房屋,城中百姓一半被趕走,一半遭屠殺。裴渥逃往鄂州,赦使逃往襄州,王鐐被起義軍拘留。
王仙芝將軍隊三千多人分給自己和尚君長,二千余人分給黃巢,然后離開蘄州,攻打宋州城池。平盧、宣武、忠武三道軍隊與之作戰均未取勝,起義軍將宋威包圍在宋州城。
“宋將軍,如今賊寇圍城,我等該如何是好?”一位將領焦急地問道。
宋威此時也慌了神,急忙說:“快,派人去求援,務必讓援軍速速趕來。”
就在宋威絕望之時,左威衛上將軍張自勉帶領忠武道的軍隊七千人前來救援。張自勉是珠山人,善于騎射,精通韜略。他看著被包圍的宋州城,大聲喊道:“兄弟們,隨我殺進去,解救宋將軍。”
張自勉的軍隊如猛虎下山一般,沖入起義軍陣營。一番激戰過后,起義軍死傷慘重,無奈之下,只得撤除包圍逃走了。
張自勉立下戰功,卻并未得到應有的獎賞。王鐸和盧攜想讓張自勉把所帶軍隊歸宋威指揮,宰相鄭畋得知后,堅決反對。
“陛下,宋威與張自勉之間已有猜疑,若將張自勉分在宋威手下,定會被宋威殺害。張自勉乃良將,不可如此對待。”鄭畋在朝堂上說道。
王鐸和盧攜卻不以為然,說:“陛下,宋威乃老將,經驗豐富,張自勉歸他指揮,更有利于作戰。”
皇帝聽著大臣們的爭論,一時也難以決斷。鄭畋見皇帝猶豫不決,又上奏道:“自從沂州報告打勝仗后,王仙芝更加猖狂,攻下五六個州,數千里地方遭破壞。宋威衰老多病,虛報軍情后,各道兵馬更不聽從指揮,如今停留在亳州,毫無進攻征討賊寇的打算。曾元裕擁兵駐扎在蘄州和黃州,一味觀望退縮。倘若賊寇攻下揚州,江南地區朝廷便難以掌控。崔安潛威望高,張自勉是驍勇良將,宮苑使李瑑是西平王李晟之孫,威嚴勇敢。臣請求任命崔安潛為行營都統,李瑑為招討使取代宋威,張自勉為副使取代曾元裕。”
然而,鄭畋的建議未被采納。他與王鐸、盧攜在皇帝面前的爭辯也以失敗告終。
鄭畋并未放棄,又上奏說:“自從王仙芝叛亂,崔安潛最先提出派遣軍隊共同討伐,接著調撥士卒、拿出錢糧支持。賊寇往來上千里,不少州縣遭破壞,唯獨不敢進犯崔安潛所統轄的忠武軍境內。他還將本道兵交給張自勉帶領,解救了宋州之圍,使江、淮之間的漕運暢通,未落入賊人手中。如今蒙恩要將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名將士全部交給張貫隸屬于宋威,只留張自勉一人回許州,宋威又屢次上奏誣陷詆毀,張自勉立功卻受辱,臣深感痛心。崔安潛出兵征戰以來,多次勝仗,一旦把精銳部隊都交給別人,良將空手而歸,若強敵突然來襲,用什么抵御敵人!臣請求只將忠武軍中的四千人分給宋威,其余三千人仍由張自勉帶領,守衛他所管轄的州境,這樣既不侵占宋威功勞,又不讓崔安潛感到恥辱。”
盧攜依舊不贊成此方案,鄭畋又上奏說:“宋威欺騙朝廷,敗軍之將名聲遠揚。楊復光說,王仙芝七次寫降表請求投誠,宋威卻不上奏朝廷,朝野之人都痛恨他,認為應當用軍法處置。他如此行徑,不應再讓他掌握兵權,希望與內大臣商議,盡早將他罷官。”
楊復光本姓喬,被宦官楊玄階收養后改姓楊。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后,他歷任唐將曾元裕、宋威、王鐸諸軍監軍,并多次勸說王仙芝投降。當時楊復光派人游說王仙芝,王仙芝便派遣尚君長等向楊復光請降。
“王將軍,如今朝廷勢大,我等難以與之抗衡。不如暫且投降,再做打算。”尚君長勸道。
王仙芝思索良久,最終點頭同意。然而,宋威卻派軍隊在路上攔截了尚君長等人,并上奏說是在潁州西南作戰時活捉了尚君長等人獻給朝廷。
楊復光得知后,大怒說:“宋威這老匹夫,竟敢壞我好事。我定要上奏朝廷,還尚君長等人清白。”
朝廷詔令侍御史歸仁紹等人審問此事,卻未能查明真相,最終將尚君長等人在狗脊嶺斬首示眾。王仙芝聞訊大怒說:“宋威,我與你勢不兩立。”
于是,大舉進攻荊南。荊南節度使楊知溫是朝臣楊知至的哥哥,因文學優異被提拔,卻不懂用兵打仗。有人告知他起義軍將至,他卻以為是瞎說,未作防御準備。
“大人,起義軍真的要來了,我們還是早做準備吧。”一位下屬焦急地說道。
“哼,不過是些烏合之眾,能有多大能耐。你們莫要驚慌,定是有人故意造謠。”楊知溫不以為然。
當時漢水水淺河狹,起義軍從賈塹渡過漢江。正月初一早上,天降大雪,楊知溫正在接受僚屬拜賀,起義軍已到達城下,攻下外城。
“大人,不好了,賊寇已經進城了。”一位士兵驚慌失措地跑進來報告。
楊知溫這才慌了神,說:“快,快組織將士們抵抗。”
將士們共同修治內城駐守,傍晚時,楊知溫還未出來巡視,將佐請求他出來安慰士卒。楊知溫這才戴著烏紗帽、穿著黑皮袍出來,將佐幫他穿上鎧甲以防流箭。楊知溫看著士卒頑強抗擊敵人,竟吟起詩來給幕僚欣賞。
“大人,都什么時候了,您還有心思吟詩。還是趕緊派人向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告急吧。”一位幕僚無奈地說道。
楊知溫這才想起派人求救。李福接到信報,連忙帶著全部人馬前往救援。此時有沙陀騎兵五百人駐守在襄陽,李福邀請他們一同前往荊南。
“沙陀的勇士們,此次與我一同救援荊南,若能擊退賊寇,必有重賞。”李福對沙陀騎兵首領說道。
“好,我等愿與李將軍一同殺敵。”沙陀騎兵首領豪爽地答應道。
到達荊門時正好碰上起義隊伍,沙陀騎兵大肆進擊,一舉打敗了起義軍。王仙芝在混亂中戰死。
“王將軍,王將軍……”尚讓看著王仙芝的尸體,悲痛欲絕。他大喊道:“兄弟們,王將軍戰死了,我們要為他報仇。”
但此時,起義軍已軍心大亂,尚讓無奈之下,只得在江陵城外焚燒搶掠一番后離開。江陵城下原有的三十萬戶人家,在這次戰爭中被殺的十成中有三四成,一時間江陵城哀聲遍野。
黃巢得知王仙芝戰死的消息后,心中悲痛萬分,但也更加堅定了他推翻朝廷的決心。他收攏殘部,繼續踏上了反抗之路,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