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神共存的世界
諸神和人類有同一個起源。
——赫西俄德
希臘是歐洲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但是,我們這里所要講述的古代希臘,并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事實上,古代希臘人也沒有關于統一國家的概念,古代的希臘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文化地理上的概念,如同今天的“阿拉伯”一樣。古希臘的范圍要比今天的希臘共和國廣闊得多,它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南端的歐、亞、非三洲交會處,三面臨?!獤|臨愛琴海,與西亞的波斯帝國相對;西瀕愛奧尼亞海;南隔地中海與北非的埃及相望——主要包括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意大利半島南部、西西里島及愛琴海諸島嶼等地區。
希臘地處歐、亞、非三洲交會之所,三面臨海,而且愛琴海、地中海以及愛奧尼亞海中島嶼密布,許多小島相距不遠,可以隔海相望,不會使人產生太大的畏懼感。這里的居民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了航?;顒?,進入文明以后更見興盛。銅器時代以后,愛琴海已變成希臘人與東方先進文明建立聯系的主要通道,他們向東航行,經敘利亞接觸巴比倫文明,從愛琴海南邊最大的島嶼克里特往南或往東,也很容易到達埃及。通海的便利確實使希臘人與外部有著更多的交流,而大海在為他們提供了多種生活可能性的同時,也提供了思想上的多重可能性。在海上貿易的過程中,在與異邦民族的交往中,他們受到多種多樣的刺激,并嘗試著將學來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發展,最終創造出自己獨特而輝煌的思想與文化成就。

希臘本土分為北希臘、中希臘和南希臘三部分,北希臘是多山的地區,文明發展的起步相對較晚,不過后起的馬其頓卻最終成就了希臘的帝國之夢。中希臘的雅典從古到今都是希臘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希臘在地理上又被稱作伯羅奔尼撒半島,其東北端的邁錫尼是愛琴文明后期的重鎮,地位非常重要。而半島南端的拉科尼亞平原上的斯巴達則是城邦時代與雅典齊名的另一個重要的希臘城邦??偟恼f來,希臘本土雖有一些肥沃的山谷,但大部分是不毛之地,而且彼此間的陸地交通為群山所阻隔。在這些山谷里,各自分立的小小的區域社會成長起來,它們以農業為生,除了北部希臘以外通常都有一個靠近海邊的城市。在這些狹小的生存空間里,當任何區域因人口增加使得國內資源出現匱乏時,在陸地上無法謀生的人們就會出海去謀求新發展。于是,希臘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城邦,而且往往比本國更為富饒。
這種多山、臨海、多島嶼的地理環境與陽光燦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地中海氣候對希臘人的精神特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他們被群山所阻隔的狹小生活空間里,土地并不十分富裕,大多只能種植葡萄和橄欖。雖有少量的糧食作物種植,他們卻也無須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耕耘。陸地上的交通因為山脈的阻隔而顯得不便,但他們的國土通向廣闊的大海。從遠古時代走向城邦文明時期,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1)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2世紀);(2)荷馬時代(The Age of Homer,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9世紀);(3)古風時代(The Archaic Period,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4)古典時代(The Classical Period,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中期);(5)希臘化時代(The Hellenistic Period,公元前4世紀晚期-公元前2世紀)。
經由考古發掘得以再現的克里特-邁錫尼時期輝煌的青銅文明,證實了當時的希臘已進入早期國家的階段,其王權統治的形式與古代巴比倫、埃及的統治形式相似。我們從克諾索斯王宮遺址,邁錫尼的豎井墓、圓頂墓以及泥版文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國王、貴族們為自己建造大型宮殿及陵墓,占有大片土地,擁有數量不等的奴隸,他們生前享盡榮華,死后還有數不清的金、銀等器皿陪葬。這些考古發掘與神話中所描述的克里特的強大及邁錫尼的富有大致吻合。
有學者認為,由于處在軍事民主制階段的多利亞人(Dorians)南下,邁錫尼各國最終被毀滅。但是南下的征服者并未建立自己的國家,且因為他們沒有文字,又缺乏藝術、手工藝方面的才能,從而未能給后世留下可供解讀其自身文明的文字、繪畫及實物材料。因此在歷史上,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00年這段時間曾被稱為“黑暗時代”(The Dark Age)。然而,荷馬的兩部史詩為我們提供了關于“黑暗時代”中希臘人的許多風俗習慣、政治制度以及思想觀念的豐富資料。這是希臘最早的文學作品,也是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史詩。它是我們解讀“黑暗時代”最重要的依據,因此,本書更愿意將“黑暗時代”稱作“荷馬時代”。同時,因為史詩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所以這個時代也被稱作“英雄時代”。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世界逐漸走出“黑暗時代”。一批印歐語系的民族從北部南下,在希臘半島及其周邊地區定居下來,創造了自己的文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希臘人”。當時,從希臘本土到愛琴海諸島嶼,從小亞細亞到黑海沿岸,涌現出許多自治自給的蕞爾小邦。自此,古代希臘進入了城邦時代。一般說來,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是城邦興起并最終定型的時期,史稱古風時代。從許多方面看,古風時代都是希臘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高潮。這是一個探索與創新的時代,在許多方面都創造出了新的觀念以及與之相應的時代精神。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中期是希臘城邦興旺發達的時期,史稱古典時代。這是一個文明高度發展、偉大人物和偉大作品層出不窮的時代,希臘人留給后世的許多思想與文化精品都產生于這一時期。同時,這也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兩次為希臘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戰爭都發生在這一時期。這是希臘古典文明最成熟的時代,城邦文明中各種被后人稱贊不已的成就得以充分展示,同時其弱點和不足之處也開始暴露出來??傊?,這是一個輝煌的時代,也是一個光榮背后隱含著危機的時代。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古代希臘歷史的顯著特點是希臘本土、愛琴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意大利半島等地區先后存在數以百計的城邦小國。其中著名的城邦有雅典、斯巴達、麥加拉、底比斯(又譯“忒拜”)、科林斯、以弗所、米利都等。城邦的政體形式主要有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寡頭政治、僭主政治等。古代希臘的城邦一般都沒有職業官吏組成的官僚機構,以及向公民征收直接稅的常設財政機構。大體說來,每個城邦都有三種政治機構:由成年男子構成的公民大會、議事會(如斯巴達的長老會議、雅典的五百人議事會)和經選舉產生的(或至少須得到公民大會確認的)公職人員,首先是負責軍事指揮的公職人員,等等。這三種政治機構的權力大小視不同城邦、不同政體而定,但這三重機構總是存在的。在希臘城邦的歷史上曾有過君主制,也有過具有個人獨裁色彩的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發達時期,還是以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居多。這種小國寡民的城邦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公民的參政、議政活動能獲得較為充分的發展。
古典時代后期,連綿不斷的長期戰爭使希臘各城邦困頓不堪。而這一混亂階段使北方的強國得以通過暴力征服統一了希臘。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大敗底比斯與雅典聯軍,進而剝奪了希臘各城邦的大部分自治權。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以后建立起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亞歷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去世后,往昔繁榮昌盛的希臘古典文明便宣告徹底結束,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新文明誕生了,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
羅馬于公元前168年征服馬其頓王國,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后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結束。
然而,古代希臘歷史的終結并不意味著文明的斷裂。古希臘人創造的輝煌文明經過羅馬人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延續,并成為現代西方主流文明的主要源泉之一。在現代人的眼中,希臘文明意味著哲學與藝術的成就,意味著一種清明之理性精神的確立。然而,這只是諸多現象中的一個方面而已。事實上,對希臘文明的解讀離不開另外一種面向,那就是神圣的面向。希臘的世界是世俗的,但同時也是神圣的,在這個世界中,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還有如影隨形的眾多神靈。但是,由于文藝復興打著“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反對教權、張揚人性,啟蒙運動以后,西方世界又進一步強調希臘文明中的人本主義精神,而將其神性因素完全剔除。五四運動以后,國人在極弱極憤的困境中圖強,對西方啟蒙思想照單全收,自然也接受了對希臘精神的這種近代式理解。然而,當我們仔細考察希臘人的生活世界時卻發現,若不能理解神的因素在希臘人生活中的影響,就不能真正理解希臘文明。
希臘的宗教是典型的多神教?!胺荷瘛钡氖澜缬^,使希臘人感到神性存在于整個宇宙之中,并充滿宇宙。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一個對應的主宰神祇,每個季節、每項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也都有神靈在守護。這些多神教的信仰者并不是在諸神中擇其一而敬之,而是對所有的神靈都給予崇拜和信仰。若是忽視了其中任何一位,就意味著對當時人們某種經驗的否定?!懊鎸σ粋€諸神充斥的宇宙,希臘人并沒有把作為兩個對立領域的自然與超自然分離開。二者始終內在地互相聯系著?!?img alt="(法)讓-皮埃爾·韋爾南:《古希臘的神話與宗教》,杜小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第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A6F89/2224491770963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99063-9PMXkWmeexYhtLFf1v6qd5hK8u76byT5-0-46d7e0d64ed31465af83171101c8eb0d">既然世間的一切都由眾神分管,那么人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神靈發生聯系,出于“神人同形同性”(anthropomorphism)的觀念,在希臘人的眼中,諸神并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超驗神秘的存在,而是一群可親近、可感知的神靈。這不僅使得希臘人的諸般言行有了種種依據甚或是借口,同時也使得希臘人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去塑造神的形象。神的生活似乎也成為人的生活的另一種狀態,即更好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遙遠,它雖是理想的,然而同時也是現實的,是在人身邊、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由此,希臘人生活在一個讓人可以從容理解的形象化力量統治的世界里,希臘人的神是具有人性的神。神所體現的只不過是更完善的人的形象,因此,神所反映的就是人的習慣和思想,神的世界所投射的也是當時的社會結構與社會條件。
從荷馬時代,人神之間往來頻繁而顯見,到城邦時代,希臘人通過神諭或先知的話來感受神靈的存在,奧林波斯諸神都以其無限的神力影響著希臘人的生活。在希臘人看來,神靈在為人的生活帶來希望和滿足的同時,也能帶來災難和不幸。不過,這種幸與不幸都不是來世的,不是局限于天堂或地獄的,而是當下的、現實生活中的。希臘人遇到困難時就會向神靈祈求幫助,而神也會回應人。但神佑并不是無原則的,不是任人予取予求的。諸神自有其原則和立場。人們要學習的便是如何獲得神的寵愛,從而得到神的庇佑。
在希臘,宗教并不是一個與社會生活脫離的孤立領域,它滲透到了城邦生活的各個層面,希臘人從事的幾乎每項活動——從哲學思想到文學藝術,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教育,從道德倫理到慣例習俗,從科學理論到音樂美術——都以某種方式與宗教相聯系。無論是社會的價值取向與共同素質,還是個人的心態結構和行為模式,都與宗教緊密相關:從起初的相互滲透到最終渾然一體。法國古典學家韋爾南說:“宗教并不局限在一個與眾不同的區域里;它在所有的社會機制中,在所有私人和公共的實踐中,它構成它們的一維。所以,在神圣與世俗之間,并不存在一種截然的、簡單的對立,反倒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神圣披上了各種各樣的外表形式。”整個社會、所有家庭、一切個人都處于這個宗教體系之中。對希臘人而言,不僅神的存在可以為自身經驗所感知,而且生活中的種種無不與神相關。于是,希臘人的神圣生活與世俗生活交織在一起,神的世界與人的世界不是截然分開,而是息息相關的。
在本書具體論述展開之前,我們先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一:梭倫改革后,庇西特拉圖通過三次政變最終奪取政權,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他的初次和末次政變采取的方式都是武裝暴動,大多數后世作者都有論及。而庇西特拉圖第二次政變,因其行動方式背后的良苦用心不為現代人所理解,又貌似一出鬧劇,故只為希羅多德等古典作家所記載:第二次政變時,庇西特拉圖從阿提卡的鄉間找來一名身材高大且相貌秀美的女子,讓她站在車上,然后他自己親駕馬車,沖入雅典城,一邊沖一邊高喊:“雅典娜女神來啦!”據希羅多德記載:
人們都說雅典娜女神正帶庇西特拉圖回來。城里的人也深信那個婦人是真正的女神,便向她這個凡人膜拜并且歡迎了庇西特拉圖。
(《歷史》I.60)
雅典人驚見庇西特拉圖與女神同在,于是立即將政權拱手交予這位得到神靈庇佑的人物。當然,當雅典人很快發現此女非神時,他們再次趕走了庇西特拉圖。
然而,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此次政變的成功與否,而在于庇西特拉圖為何采用這種今天看來如同兒戲的方式?雅典人又為何能夠立馬讓出政權?試想,一個想要奪權的人,他會以一種滑稽、不為人們所認可,甚至會被視為愚蠢表現的荒唐鬧劇來實施自己的計劃嗎?我們不用費心進行復雜的理論證明,就可知曉他在這種關乎性命的事情上,若自認沒有勝算,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那么,庇西特拉圖第二次政變時,他自以為的勝算又是什么呢?答案便是希臘人心中對神靈的虔信。首先,因為在希臘人看來,再沒有誰比一個蒙神恩、得神助的人更適合管理人民的了。退一步講,即使民眾有所不滿,也應服從神意的安排。其次,在一個神人共存的世界里,希臘人相信,他們在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與神相遇,因此,眼見雅典娜女神出現在庇西特拉圖的戰車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是基于這樣的民眾心理,庇西特拉圖才會采取這種政變方式。
例二: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政府在公共慶節上演戲劇的時候向每個觀戲的公民發放兩奧波爾(obols)的戲劇津貼,以此鼓勵群眾觀看戲劇。對于這一舉措,以往的觀點所強調的多是它表明了當時雅典城邦財政的充裕,同時也顯現出民主政治的興盛景象。然而,如果我們想一想當今中國有什么影片是能夠免費對觀眾放映的,我們就會進一步明白其深層用意何在。像《開國大典》這樣弘揚主旋律的影片,是大中學校、各黨政事業機關會組織人們觀看的類型,組織觀看這類影片就是在對觀眾進行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正面教育。政府希望人民能夠以影片中的人物為榜樣,將其精神運用于各自的社會實踐之中。此外,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對兒童實行義務教育,因為這種教育是為了培養國家未來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是國之根本所在,自然是由國家提供經費。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懂得了雅典在伯里克利時代發放戲劇津貼,實際上就是在國力充裕的情況下,通過免費觀劇的方式進行義務性的國民教育。只是這種教育的主題是關于神靈的,因為希臘戲?。ㄌ貏e是悲?。┧宫F的都是神與人的關系、神與人的交往,通過觀看戲劇,那些神的話語、神的故事、人神相處的原則等內容生動形象地一一呈現在希臘人的面前,這就是希臘人所接受的國民素質教育。戲劇演出作為一種教化的手段,不僅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也成為實施公民義務教育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透過古代希臘人的眼睛,我們看到的諸神是與希臘人外貌相似、脾性相類,并與希臘人擁有同樣語言與習俗的眾神。他們與希臘人同在。希臘人對于這些與之共存的神靈所抱有的態度既有相當實用的一面——他們取悅神,為的是獲得保佑,免除災禍;又有莊嚴神圣的一面——神的意旨不容違背,以及由此而來的道德規范,即古老的風俗不應觸犯,否則就是瀆神;或許最后還存在一點矛盾的心態——既將神意作為一切行為的合法性來源,同時又用自己的思考理解作為行動方針。
總之,古代希臘人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人神共存的世界。神靈無處不在,他們似乎就是人類社群的一部分,這使得希臘人的生活中充滿了對預兆、神諭的篤信和對諸神的尊崇。于是,獻祭神、取悅神、模仿神,構成了古代希臘文明的主題之一。這不僅僅是由希臘宗教的特性所決定的,更是由希臘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這也是我們理解希臘人、希臘人的生活世界以及希臘思想與文化的關鍵所在。